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护理运用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另外40例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护理,比较2组护理依从性和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依从率和家长护理满意度均较高(P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 称赞性语言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肢体语言联合称赞性语言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儿科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收治的124例患儿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62)与对照组(n=62)。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肢体语言联合称赞性语言,对比两组患儿护理依从率以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护理依从率(95.16%)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0.65%)(χ2=6.143,P=0.013);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77%)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5.48%)(χ2=4.888,P=0.027)。结论 在小儿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联合称赞性语言能够进一步改善患儿依从性,并提升家长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儿配合治疗。

  • 标签: 肢体语言 称赞性语言 小儿护理
  • 简介: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深入,语言技巧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危重病人、慢性病人、长期卧床的病人,其疾病本身已经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此时,护士良好的素质、温暖的语言会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促进疾病的康复。护士不但要具备广博的学识,精湛的技术,更要注意语言技巧的修养,提高与病人交流的语言能力,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 标签: 语言技巧 病房工作 整体护理 心理负担 病人为中心 护理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明确其实施效果。方法 在我院儿科选择50名患儿,所有患儿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都处在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的范围内。对抽签的方法进行利用,以此将患儿划分成两个小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个小组包括患儿25例。将组别作为参考依据,分别对两个小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以传统护理为基础,接受肢体语言沟通。结果 观察组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肢体语言沟通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能够提升小儿护理效果,降低护理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应对这种方法加以重视,并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语言沟通对儿科临床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的非语言沟通护理。对比2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09%,P

  • 标签:     非语言类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基于肢体语言沟通方法的儿科护理实践的效果,并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收集100例患儿的相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前后肢体语言沟通应用的差异,评估其对患儿的健康结果和护理体验的影响。结果:肢体语言沟通应用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积极的效果,能有效促进医护与患儿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然而,研究也揭示了一些挑战和限制,如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和患儿个体差异等。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应用在儿科护理中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优化其应用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
  • 简介: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由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引起暂时失声,导致语言沟通障碍,护患交流只能用非语言交流方式进行。用非语言方式与病人进行交流思想、传递表情,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现将非语言交流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浅述如下。

  • 标签: 非语言交流方式 机械通气病人 语言沟通障碍 护理质量 非语言行为 人体语言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神经内科患儿给与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作出探究。 方法 样本选取于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期间内本院接收的 60 例神经内科患儿,按照平均原则,随机分配为各 30 例给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与肢体语言沟通的观察组。统计对比组间患儿依从性优良率。 结果 患儿依从性优良率方面观察组表现的更好,比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结论 通过对比统计实验证明,对神经内科患儿加以肢体语言沟通要比常规的护理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患儿治疗与护理依从性,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患儿家属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治疗效果,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神经内科 依从性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7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添加肢体语言沟通。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缓解患儿的抵触情绪,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语言沟通对儿科临床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的非语言沟通护理。对比2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09%,P

  • 标签:     非语言类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言语交际在儿童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患者进行非言语沟通护理,并对其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远低于观察组。结论:由于非言语交际的应用,临床在儿保护理中的应用更加有效和有意义,评价也较好,可广泛应用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儿保护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语言沟通对儿科临床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的非语言沟通护理。对比2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09%,P

  • 标签:     非语言类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在进行护理时融入早期康复治理的应用效果。方式:选择在2019年6月到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语言发育迟缓的100名儿童,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语言使用情况、对环境的适应情况、运动的情况等进行观察。结果:经过研究对比,发现研究组的儿童在语言的使用情况、对环境的适应情况、社会交际能力都比对照组的儿童恢复的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上述实验能够发现面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在护理的过程当中融入早期康复护理,能够让儿童可以更好的使用语言,与其他孩子成为朋友,更快的回归正常生活,同时可以让家属对医院更加信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语言发育迟缓儿童 应用效果
  • 简介:语言沟通是指运用一切非语言信号所进行的人际沟通。人际沟通中65%的社会意义由非语言来传递,如何恰当地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建立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务人员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护理人员如何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对ICU的病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作了阐述,并对如何加强ICU护士的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举措。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ICU 危重病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的精神经疾病类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100例病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50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相结合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指标观察。观察两种护理方法的治疗区别。结果 两组患者的WHQOL-100量表评分表明两组患者的实评分不同且实验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精神病患者采用语言沟通以及心理护理的干预、能够较好的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能够使患者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改善。

  • 标签: 精神疾病 心理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语言沟通在胃镜室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将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沟通组100例患者采用语言沟通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心理状态。结果:沟通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沟通组焦虑心理状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镜检查中语言沟通护理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焦虑心理,值得推广。

  • 标签: 语言沟通 胃镜室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儿童患儿临床护理问题,在患儿入院后强化肢体语言沟通,分析效果。方法:根据要求选择我院合适的患儿,最终确定选入150人,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肢体语言沟通干预,研究利用专业量表对患儿家长针对本次护理认可度进行评估,了解患儿在院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情况,两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护理干预后针对本次护理持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态度的分别占比56.00%和41.33%,整体上持满意态度的有73例占比97.33%,明显比对照组的78.67%高,差异显著。观察组患儿在护理后非常自觉和一般依从的分别占比57.33%和37.33%,基本依从的有71例,占比94.67%,与对照组的76.00%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 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语言沟通技巧干预用于精神病护理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8月-2022年5月本科接诊精神病病人(n=68)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34人,前者采取语言沟通技巧干预,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BPPS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HAMD和HAMA评分,在干预结束之时:试验组数据分别是(14.23±2.04)分、(12.11±2.62)分,和对照组(20.58±3.15)分、(18.03±2.97)分相比更低(P<0.05)。关于BPPS评分,在干预结束之时:试验组数据(19.65±2.52)分,和对照组(28.47±4.15)分相比更低(P<0.05)。结论:精神病护理用语言沟通技巧干预,效果显著。

  • 标签: 语言沟通技巧干预 价值 精神病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心理护理中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本院抽选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间收治的98例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对照组: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加入语言沟通技巧。就患儿依从度和焦虑、恐惧评分展开观察。结果 观察组总依从度是95.91%,同对照组77.55%相较更高,P

  • 标签: 儿童 心理护理 语言沟通技巧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