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成人古霉素每日2g给药方案,能否达到10--20mg/L的目标血药浓度。方法回顾性分析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使用古霉素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12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给药剂量、年龄、性别、体重、合并用药等与血药谷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按说明书给药的患者中,62.1%血药谷浓度低于目标血药谷浓度。年龄是患者用药后血药浓度是否能够达到目标值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符合说明书剂量给药的患者,年龄〈60岁者中70.0%低于目标血药浓度;年龄≥60岁者中,62.5%达到或高于目标血药浓度。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需审慎地评估患者的给药剂量,尤其应该考虑年龄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万古霉素 给药剂量 血药谷浓度
  • 简介:2016年1月20日哥伦比亚卫生部长发布公告:由蚊虫携带并广泛传播的寨卡病毒,在哥伦比亚已有13500例感染者,预计可能增加到700000例。根据泛美卫生组织的监测资料,哥伦比亚的寨卡病毒感染率仅次于巴西。与去年基孔肯雅病的暴发流行类似,最终感染人数可能在600000-700000例。

  • 标签: 病毒感染者 哥伦比亚 寨卡 泛美卫生组织 病毒感染率 基孔肯雅病
  • 简介:目的探讨增大古霉素剂量治疗血流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并使用古霉素治疗的成人患者,检测古霉素血药浓度并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古霉素给药方案,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下增大古霉素剂量,治疗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血流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中血流感染病原菌均为MRCNS,除1株人葡萄球菌的古霉素MIC值为1mg/L,其余菌株的古霉素MIC值均为2mg/L。常规剂量(2g/d,或1.5g/d)古霉素的谷浓度平均值为(3.84±1.42)mg/L,高剂量(3g/d)古霉素谷浓度平均值为(9.13±4.88)mg/L。常规剂量时平均古霉素曲线下面积(AUC)与MIC浓度比值(AUC/MIC)为152±39,高剂量用药时平均AUC/MIC为197±44。6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了肾功能损害。6例患者在使用古霉素后3例临床和细菌学治愈,3例无效。结论古霉素治疗肾功能正常的MRCNS血流感染患者时,建议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下调整患者个体化的给药方案,以达到目标治疗浓度。

  • 标签: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血流感染 万古霉素 最低抑菌浓度 肾毒性
  • 简介:采用标准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方法测定达托霉素、古霉素和替考拉宁1985-2007年间美国和欧洲医院收集的479株MRsA的MIC和MBC,并观察受试菌株该3种抗菌药物的耐受性水平。479株MRSA均分离自血液和脓肿标本,曾用MIC方法测定证实苯唑西林耐药,达托霉素、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

  • 标签: 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 最低抑菌浓度 达托霉素 替考拉宁 万古霉素 测定
  • 简介:目的评价注射用去甲古霉素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去甲古霉素静脉用药的HSCT住院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的关系、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观察疗效。结果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共入选病例95例,其中可进行临床和实验室安全性评价者93例。出现不良反应者共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其中肾功能损害7例(7.5%)、肝功能损害4例(4.3%)、肝肾损害伴血尿者1例(1.1%)、肠道菌群失调1例(1.1%)、耳鸣1例(1.1%)、血栓性静脉炎1例(1.1%)。年龄≥45岁,合并应用其他易造成肾脏损伤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膦甲酸钠)都是造成肾脏损害的高危因素。而以上因素均不是肝脏损害的高危因素。可评价疗效的81例中,47例有效,总有效率58.0%。结论注射用去甲古霉素在HSCT患者的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合并应用其他易造成肾脏损伤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膦甲酸钠)易发生肾脏损害。

  • 标签: 去甲万古霉素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不良反应
  • 简介: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接受古霉素治疗的患者中,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会增加肾毒性的风险。但比较接受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古霉素+头孢吡肟患者的急性肾损伤风险的研究仍缺乏。本文比较古霉素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克肟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万古霉素 他唑巴坦 哌拉西林 头孢吡肟 风险比
  • 简介:皮质激素用于治疗不同严重程度的败血症越来越常见。然而最近有关败血症的治疗指南中,激素冲击疗法仅推荐用于经补充血容量和血管收缩剂治疗反应差的感染性休克。Sprung等重新复习了已发表的有关文章,499例感染性休克成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50mg激素或安慰剂,每6小时1次,共5d,在以后的6d中逐渐减量。患者在休克的初始72h内必须有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定义为经足量补液后,收缩压仍低于90mmHg,并需用升压药维持血压超过1h),并伴有败血症所致的器官低灌注和功能障碍。在研究的初始终点,激素冲击治疗不敏感的患者(占总人群的46.7%)来说在激素组与安慰剂组并没有显著的差异,28d的病死率分别为39.2%和36.1%,P=0.69,激素冲击治疗敏感者,两组病死率分别为28.8%和28.7%。激素组中激素敏感的患者,其休克状态更快好转。但这个益处被该组患者更易双重感染、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而抵消。这个试验并未提供微生物信息和抗菌药物疗效的充分性评价。但它提示广泛使用激素辅助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并无益处。研究者认为,激素治疗可能对部分患者有益,例如在休克早期使用或者用于升压药无反应的患者。皮质激素感染性...

  • 标签: 休克无效 感染性休克 皮质激素感染性
  • 简介: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之一,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等。自1986年中国台湾首先报道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肝脓肿伴多发转移性脓肿后,国内外多所医院相继从肝脓肿患者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肝脓肿中高达78.3%为亚洲患者,这种肺炎克雷伯菌变异株被称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Klebsiellapneumonia,hvKP)。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毒力因子 铁载体
  • 简介:目的了解磷霉素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他6种抗菌药物进行比较。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磷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分离的50株粪肠球菌标本中(25株分离自尿液标本,25株分离自血液标本),未发现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青霉素均现耐药,磷霉素敏感率98%、氨苄西林78%、红霉素8%、利福平24%。结论磷霉素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强。

  • 标签: 磷霉素 粪肠球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复数菌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的呼吸道分离菌阳性病例,分析比较肺部单一与多种病原菌感染因素及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结果复数菌肺部感染患者252例,以医院感染为主。与519例单一细菌感染比较,两组性别无差异(P〉0.05),复数菌感染患者年龄略高(P〈0.05),原发病主要以脑血管意外和脑外伤为多,与开放气道(气管插管或切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及住院时间密切相关(P〈0.01),治疗总费用和药费均高于单一细菌感染。复数菌肺部感染时患者预后影响最大,病情恶化或病死率高(P〈0.01)。结论复数菌肺部感染多发生于ICU住院患者,住院时间长,预后差,治疗费用高。加强呼吸道病原监控,避免发生复数菌肺部感染,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部感染 复数菌感染 医院感染 预后
  • 简介:肠球菌系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及女性生殖道中,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医院感染.由于细菌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双重特性,以及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造成的高选择性压力,导致多重耐药(multipledrugresistance,MDR)肠球菌增多,甚至出现耐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i,VRE).2000年利奈唑胺上市,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MDR革兰阳性菌感染,尤其是治疗V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同时新耐药机制的发现也使此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遇到了挑战.

  • 标签: 肠球菌 利奈唑胺 耐药机制
  •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华山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构成及其多黏菌素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8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PCR扩增blaKPC基因并行DNA测序分析,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9株肠杆菌科细菌中,主要为克雷伯菌属(315/719,43.8%)和大肠埃希菌(219/719,30.4%)。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和枸橼酸杆菌属细菌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较低(〈3%);肠杆菌属细菌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10.9%和11.1%;沙雷菌属细菌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47.5%和44.7%;摩根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细菌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超过90%。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其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均高于40%,但对多黏菌素B、E耐药率分别为2.9%、2.6%;枸橼酸杆菌属和沙雷菌属细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8%和17.9%;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小于10%。20.7%(149/719)的菌株blaKPC基因呈阳性,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129/315,41.0%);7株黏质沙雷菌和2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耐药。结论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等多黏菌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 标签: 肠杆菌科细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多黏菌素 blaKPC
  • 简介:目的了解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和转座子整合酶的流行情况。方法188株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用E试验和K—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双纸片法(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确定其耐药表型;用PCR扩增这些菌株的耐药基因ermB、mefa、mefE、tetM及转座子整合酶基因intTn。结果188株红霉素耐药株中耐药基因ermB总检出率为91.5%(172/188),mefE总检出率为38.3%,未检出mefA基因。97.9Yoo的红霉素耐药株中存在转座子整合酶intTn。耐药基因组合ermB(+)mefE(-)和ermB(+)mef(+),占91.5%,两者均呈cMLSB耐药表型。ermB(-)mefE(+)占8.5%,耐药表型为M型。结论我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耐药以errnB介导的cMLS。耐药表型为主。转座子可能在本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和克隆播散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大环内酯抗生素 耐药机制
  • 简介:目的考察替加环素肺炎克雷伯菌的潜在耐药性。方法测定替加环素对于药敏背景不同的肺炎克雷伯菌防突变浓度(MP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MIC与MPC之间的相关性,考察是否能用MIC推测MPC值。结合MPC和防耐药突变窗(MSW)与替加环素药动学参数评估替加环素单药治疗对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潜在耐药性。结果碳青霉烯类耐药、喹诺酮类耐药组肺炎克雷伯菌替加环素的MPC较碳青霉烯类敏感、喹诺酮类敏感组高出8倍。替加环素对于肺炎克雷伯菌的MPC范围在4~512mg/L,MPC90为64mg/L,远高于替加环素血药浓度。结论替加环素长期单药治疗对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潜在耐药率较高,不宜单独使用,提示临床应加强监测替加环素菌株敏感性及替加环素疗效。

  • 标签: 替加环素 肺炎克雷伯菌 防耐药突变浓度
  • 简介:目的研究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2003-2007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8内酰胺酶(包括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多重PCR检测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质粒携带的AmpC耐药基因,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染色体AmpC酶基因和opr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40株产口内酰胺酶的菌株,其中产AmpC酶、ESBLs、金属酶(MBL)和未知酶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分别是62.5%(25/40)、20%(8/40)、7.5%(3/40)和10%(4/40)。25株产AmpC酶菌株均有不同程度AmpC酶基因表达量升高,其中,仅1株细菌携带DHA质粒型AmpC酶基因,12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减低,这些菌株均亚胺培南耐药,13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正常,其中仅5株菌亚胺培南耐药;7株菌(占产AmpC酶菌株的28%,不产金属酶)的酶粗提物能微弱水解IPM,这7株菌AmpC酶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升高,其中5株菌同时伴有oprD2基因表达量降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mpC酶可做弱水解亚胺培南,且其水解亚胺培南可能与AmpC酶产生量有一定关系;产AmpC酶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可能是细菌AmpC酶表达量增加和oprD2表达量减低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AMPC酶 OprD2蛋白 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应用夫西地酸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方法2012-2014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应用夫西地酸的半岁以下患儿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所有138例应用夫西地酸治疗的患儿,治疗后均未出现新发黄疸或原有黄疸加重的情况;其中64例用药前后检测了血生化指标,治疗前后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的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Ibil/Tbil)比用药前下降了约8%。结论该系列应用夫西地酸的患儿中未见该药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明显影响。

  • 标签: 夫西地酸 胆红素 不良反应 黄疸
  • 简介:耐多药(MDR)病原菌在全球广泛播散,严重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革兰阴性菌比革兰阳性菌多了一层细胞外膜,增加了抗菌药物渗入细菌体内的屏障作用,使许多抗菌药物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远较其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为差。鲨烯胺可增加革兰阴性菌的细胞膜渗透性,使抗菌药物容易进入细菌体内,并有一定细胞毒作用,有助于杀灭MDR菌株。

  • 标签: 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化疗增敏剂 烯胺 细胞膜渗透性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产伏立康唑北京和我国其他地区临床分离的常见病原真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分别参照CLSIM27-A2和M38-A方案测定伏立康唑144株酵母和82株产孢丝状真菌的抗菌活性。受试菌株包括念珠菌114株(含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20株、阿萨希毛孢子菌10株、曲霉62株(含伊曲康唑耐药曲霉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曲霉)、镰刀菌10株、尖端赛多孢菌10株。结果伏立康唑念珠菌(不包括氟康唑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阿萨希毛孢子菌的MIC50≤0.5mg/L、MIC90≤1mg/L;而对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MIC50和MIC90均〉16mg/L。曲霉、尖端赛多孢菌的MIC50≤1mg/L、MIC90≤2mg/L,镰刀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4mg/L和〉16mg/L。结论伏立康唑多数酵母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尤其是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等氟康唑天然耐药菌株。该药多数产孢丝状真菌也有较好的体外抗菌作用,包括伊曲康唑耐药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的曲霉以及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尖端赛多孢菌;但其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有一定交叉耐药。

  • 标签: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B 病原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