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视黄结合蛋白临床检测方法,探究血清视黄结合蛋白含量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48例进行免疫比浊法检测视黄结合蛋白的患者,分析比较患者患病类型以及视黄结合蛋白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肝系疾病中肝硬化、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结合蛋白含量分别为(21.68±2.1)、(28.95±2.7)mg/L,明显低于正常者(t=2.248、2.265,P<0.05);肾系疾病患者血清视黄结合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者;营养性疾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血清视黄结合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者(t=2.236、2.245,P<0.05)。结论免疫比浊法检测视黄结合蛋白对于明确肝肾功能病变以及营养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视黄醇结合蛋白 检测方法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创伤弧菌细胞素vvhA融合蛋白(rVvhA)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方法:应用MTT法、Hochest33342/pI荧光双染、流式细胞术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VvhA对人ECV304细胞诱导凋亡的影响;比色法测定rVvhA诱导人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rVvhA具有降低人ECV304细胞的存活率活性;浓度为2.0HU/ml的rVvhA作用人ECV304,12小时后,其诱导凋亡的活性高于对照组和浓度为0.5HU/ml的rVvhA处理组,具有剂量依赖性;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组加40μMcaspase全酶抑制剂(Z-VAD-FMK)后凋亡率较2.0HU/mlrVvhA处理组有一定程度降低。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人ECV304细胞30分钟后caspase-3活性开始增高,于3小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8,-9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rVvhA对人ECV304具有凋亡诱导的生物学活性,caspase-3可能与活性rVvhA诱导的人ECV304凋亡有关。

  • 标签: 创伤弧菌 溶细胞素 rVvhA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结合蛋白在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糖尿病肾病患者58例为观察组,根据病症程度分为观察Ⅰ组(轻)、观察Ⅱ组(中)、观察Ⅲ组(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对象的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结合蛋白水平。结果观察Ⅰ组尿微量清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Ⅰ组血清胱抑素、尿视黄结合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Ⅱ组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结合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Ⅰ组,观察Ⅲ组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结合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结合蛋白在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检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判断病症程度的诊断指标。

  • 标签: 尿微量清蛋白 血清胱抑素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糖尿病肾病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蛋白纳米粒对体外培养的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凋亡的影响,为白藜芦纳米制剂的临床应用及胆囊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5-Fu对照组、白藜芦组、白藜芦蛋白纳米颗粒组、空白纳米粒组,并利用CCK-8及RT-PCR评估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不同浓度及药物组对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白藜芦及其纳米粒、5-Fu在10~80μg/ml浓度区间对GBC-SD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与RES相比,在20~80μg/ml浓度时5-Fu与RES-BSANP对胆囊癌GBC-SD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强。(2)三种药物均能通过上调胆囊癌GBC-SD细胞中Caspase-3、Caspase-8、Caspase-9mRNA的相对表达量,促进胆囊癌细胞凋亡。结论白藜芦蛋白纳米粒对胆囊癌GBC-SD细胞株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相较于单独的白藜芦要更强,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有关。

  • 标签: 白藜芦醇 白蛋白纳米粒 胆囊癌 Caspas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栓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栓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栓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栓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栓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栓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 标签: 介入导管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应用动脉栓、动静脉联合栓、机械取栓三种不同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A组应用动脉栓、B组应用动静脉联合栓、C组应用机械取栓治疗,对比3组患者的栓效果。结果相比于A组与B组,C组在TIMI血流变化、急性血管再闭塞、病变狭窄程度的治疗效果更佳,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动脉栓和动静脉联合栓治疗效果而言,急性脑梗死应用机械取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溶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 机械取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近几年,对于脑血管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本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复发率较高,而急性脑梗死栓是因为患者脑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要进行早期治疗,在发病后的3个小时到6个小时内进行治疗能有效对大部分栓进行处理。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栓治疗方案和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相应的治疗用药,仅供参考。

  • 标签: 急性脑梗死溶栓 治疗机制 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19例急性脑梗塞的急诊检治疗的病例入选条件,栓时间及栓疗效。结果1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经急诊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基本无后遗症,结论急性脑梗塞的急诊检治疗为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其“时间窗”可延长到48小时。

  • 标签: 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塞 超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血清脂蛋白(a)与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近年来本院收治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5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透析后血清Lp(a)、CRP、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透析后血清Lp(a)与CRP水平均明显低于透析前(P<0.05);研究组血清Lp(a)与CRP呈现正相关(P<0.05),与血肌酐、尿素氮无相关性(P>0.05)。结论应加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Lp(a)与CRP水平检测,尽早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清脂蛋白(a) C 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检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8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89例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成员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进行检测,并对两组人员的检测结果以及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人员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的含量要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对应含量,同时,对照组人员的以上检测指标的阳性检出率也要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时,可以将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含量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表准,值得在临床检查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尿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G &beta 2微球蛋白 老年糖尿病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与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想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尿液检查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尿液检查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指标含量水平与患者糖尿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并且其操作简单,生化检测结果准确,可以作为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检查中的医学参考依据。

  • 标签: 尿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 微球蛋白 老年糖尿病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开展免疫球蛋白检验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的价值所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2月~2017年01月收治的5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间段选择健康儿童52例作为实验对照组;对两组手足口病患儿于临床开展免疫球蛋白检验工作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工作,最终对两组患儿检验结果加以对比。结果同对照组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结果对比,观察组手足口病患儿改善程度尤为显著(P<0.05)。结论临床对手足口病患儿在开展诊断工作期间,合理开展免疫球蛋白检验工作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工作,对于患儿的病情可以加以充分判断,从而为手足口病患儿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静脉栓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静脉栓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脑动脉再通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脑动脉再通率为56.7%,对照组为2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静脉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动脉再通率,及时挽救患者生命,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常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静脉栓能有效解除血管闭塞,恢复脑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达到再灌注治疗目的,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做好静脉栓的观察和护理是其治疗效果的保证。方法选取符合静脉栓的患者15例,通过早期溶解血栓,解除血管闭塞,恢复脑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达到再灌注治疗目的。结果早期栓再通目前被认为是脑梗塞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案之一。栓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对于患者预后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栓治疗效果显著,院前院内栓绿色通道,医护密切配合,提高患者对栓治疗的认知度、依从性,同时充分发挥患者潜能、促使患者得到最大化的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塞 静脉溶栓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超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静脉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超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观察,56例患者均进行了静脉栓治疗,将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分别为27例和29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率为33.3%,总满意度为74.0%;护理组患者总并发症率为17.2%,总满意度为86.2%。两组患者结果对比,护理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急性脑梗塞患者以静脉栓治疗实施的护理,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且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此治疗护理方法。

  • 标签: 超急性脑梗塞 静脉溶栓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各38例。阿替普酶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栓治疗,瑞替普酶组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栓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牙龈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干预前后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水平。结果瑞替普酶组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于阿替普酶组,P<0.05;瑞替普酶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牙龈出血等并发症发生低于阿替普酶组,P<0.05;干预前两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瑞替普酶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水平优于阿替普酶组,P<0.05。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梗死再通率,可减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牙龈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心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栓和动脉栓2种治疗方式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动脉栓治疗)25例,应用尿激酶25-50万U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作动脉栓治疗,对照组(静脉栓治疗)25例,应用尿激酶150万U进行静脉栓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性脑梗死通人数,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通19例,对照组通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6%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32%,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者观察组2例,对照组4例。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栓治疗效果安全可靠,而且越早接受治疗,治愈的可能性越大,预后效果也越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在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静脉栓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来我院采用静脉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8例心源性患者采用静脉栓治疗,对照组38例非心源性患者同期采用静脉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在治疗2h、24h、7d后,两组患者的卒中症状评分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卒中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例,21.05%)明显高于对照组(3例,7.89%),两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静脉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是采用静脉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重组组织 纤溶酶原激活剂 心源性 非心源性 脑梗死 静脉溶栓
  • 简介: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是因心肌缺血被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氨基酸末端。作为一项新的早期检测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具有敏感性高,阴性预测值高、出现时间早等优点。临床可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甄别急性冠脉综合症及危险分层等。

  • 标签: 缺血修饰白蛋白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医院感染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医院感染患者血清样本,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了Ig、补体和CRP的含量.结果医院感染患者血清中IgA、IgG、IgM、C3、C4和CRP水平分别为(1.90±0.97)g/L、(13.33±4.61)g/L、(1.75±0.69)g/L、(1.12±0.39)g/L、(0.26±0.14)g/L、(83.9±55.4)mg/L,与正常对照相比,除IgG、C3降低外,其他明显增高(P均<0.01).IgG的下降与IgA、IgM、CRP呈负相关(P<0.05),与C3、C4无相关性.恢复期IgG、C3含量增高,其余指标均降低,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gG水平下降,机体免疫力低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医院感染 血清免疫球蛋白 补体 C-反应蛋白 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