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在治疗晚期宫颈癌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宫颈癌患者,共计选择64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紫杉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两组患者疾病情况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晚期宫颈癌患者,应当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加速患者健康恢复。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宫颈癌 晚期 疗效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视黄结合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2015年—— 2017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 6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观察组分为 3组, A组为大量白蛋白尿组, B组为微量白蛋白尿组, C组为正常白蛋白尿组,每组分别为 2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都要接受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视黄结合蛋白检测,并分析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尿液微量蛋白和视黄结合蛋白含量都比对照组高。结论尿液微量蛋白和视黄结合蛋白含量的检测,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尿液微量白蛋白;视黄结合蛋白;糖尿病肾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L3椎体骨骼肌指数的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单药或联合铂类药物化疗诱导血液毒性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 采用NRS2002和PG-SGA量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和CT扫描进行基线营养评估,比较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 39例入组患者,肌肉减少症组43.59%(17/39),血液不良反应率为76.47%(13/17);非肌肉减少症组56.41%(22/39),血液不良反应率为59.09%(13/22);A、B俩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国北方人种肌肉减少症患者较非肌肉减少症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后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增高。

  • 标签: L3SMI 体质成分 白蛋白紫杉醇 骨髓抑制
  • 简介:近10年来对于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尚缺乏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既往反映营养治疗的指标包括氮平衡水平以及人体测量等,由于缺乏准确性以及收集复杂等原因影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血浆蛋白水平也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和转铁蛋白(TFN)可检出明显营养不良,测定前白蛋白(PA)和视黄结合蛋白(RBP)可检出早期和亚临床型营养不良[1]。我们从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对30例术后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疾病患者测定血清中的PA、RBP、ALB、TFN,观察它们在营养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确定是否能作为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

  • 标签: 胃肠疾病 前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营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对比健康体检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结合蛋白4(RBP4)及各项生化指标含量的变化,研究RBP4与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相关性。方法所有病例均为2012年07月-2013年0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门诊及住院患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LISA等方法,将待检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三组测量血清RBP4含量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正常白蛋白尿组(50.25±6.29mg/L)、微量白蛋白尿组(67.01±12.99mg/L)、大量白蛋白尿组(76.11±19.37mg/L)的血清RBP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7.85±2.85mg/L),且随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血RBP4浓度逐渐升高。血RBP4含量与血液尿素氮、尿酸、肌酐含量成正相关。结论血RBP4的浓度可以反映糖尿病早期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其敏感性高于血尿素氮、血肌酐,是糖尿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一项有用的生化指标。

  • 标签: 视黄醇结合蛋白4,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宫颈癌中晚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用药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个观察组,2组均35例。对照组使用紫杉联合顺铂并同步放疗实施治疗,观察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联合顺铂并同步放疗实施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体力、肿瘤最大直径以及免疫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的生活质量、体力及肿瘤最大直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及体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肿瘤最大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前相关免疫因子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CD4+、CD8+、CD3+、CD4+/CD8+以及NK等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各指标发生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在治疗后,各种相关指标的改变都呈现出了正面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更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 中晚期宫颈癌 临床疗效
  • 简介:背景:新近研究表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表达上调。白藜芦对于骨关节炎的防治作用被认为与其可以减少软骨细胞凋亡及滑膜炎症有关。目的:进一步分析白藜芦对软骨细胞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膝关节软骨细胞,采用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软骨细胞。根据加入物的不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干预组(1mg/L)和白藜芦干预组(100μmol/L白藜芦+1mg/L脂多糖)。采用Westernblot检测软骨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荧光显微镜下显示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细胞数占95%以上,证实所培养细胞为软骨细胞;②脂多糖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白藜芦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量较脂多糖组下降,但仍高于空白组;③结果表明,表明白藜芦可抑制小鼠软骨细胞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

  • 标签: 骨关节炎 退行性变 膝关节 软骨细胞 小鼠 脂多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联合动脉内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院就诊的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9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脉内栓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右莰联合动脉内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改善情况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

  • 标签: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动脉闭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联合动脉内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院就诊的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9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脉内栓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右莰联合动脉内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改善情况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

  • 标签: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动脉闭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重点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治疗晚期难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抽选来自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晚期难治性乳腺癌患者(48 例),根据双色球盲选法将其分为拳照组和验证组(各 24例),将紫杉用于参照組,验证组则运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进行治疗,详细对比两种不同药物对于悲者的影响。结果;验证组相比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有着质的飞跃,两组之间差距明显,P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晚期 乳腺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紫杉蛋白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建议。方法: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中,随机抽取50名使用抗肿瘤药紫杉蛋白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抗肿瘤药紫杉蛋白的不良反应中,以骨髓抑制、神经毒性、消化系统损伤最为常见,分别为94.00%、90.00%、86.00%,其次是心律失常、皮肤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及其他,占比分别为50.00%、48.00%、32.00%、30.00%、26.00%、14.00%、6.00%。结论:抗肿瘤药紫杉蛋白的不良反应较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预防性用药,以此来提高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 标签: 抗肿瘤药 紫杉醇白蛋白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与紫杉脂质体治疗复发性卵巢癌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 2015年 8月至 2016年 8月收治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 87例,分为 E组( n=44)和 F组( n=43)。 F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联合奈达铂治疗, E组进行紫杉脂质体联合奈达铂治疗。对比 E、 F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对于 F组的治疗效果( 18.6%), E组的( 38.6%)较高, P<0.05,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相对于 F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30.2%), E组的( 6.8%)较低, P<0.05,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紫杉脂质体与奈达铂联合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取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值得借鉴和支持。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紫杉醇脂质体 复发性卵巢癌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栓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10月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栓前伴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增高患者归入观察组,40例静脉栓前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正常患者归入对照组。于患者入院后静脉栓后12h、24h、48h、72h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进行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静脉栓后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NIHSS评分与各时间段的PCT水平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呈现正相关(r=0.767、0.589,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栓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与患者的NIHSS评分密切相关,上述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判断依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变化及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栓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所选取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栓治疗患者,作为甲组;同期相同人数健康体检者,作为乙组。两组均接受cTnT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甲组cTnT阳性率,明显高于乙组cTnT阳性率,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血清激酶谱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性均存在,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栓治疗患者接受cTnT检测,能够客观评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细胞受损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与胆钙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来本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符合要求的患者120例(加重期60例,稳定期60例),测定两组患者均的胆钙化、HBP水平、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WBC水平,同时进行相应的肺功能检查。结果AECOPD组患者HBP、PCT、hs-CRP、WBC均水平均高于COPD稳定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25-(OH)2D3水平低COPD稳定期组(P<0.01);AECOPD组FEV1%Pred、FEV1Fvc%、MMEF%Pred、V50%Pred及V25%Pred均高于COPD稳定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我们对AECOPD组患者的HBP与胆钙化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可知,HBP水平与其均呈负相关(P<0.01),血清胆钙化水平与其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AECOPD的辅助诊断指标中血清胆钙化、HBP具有重要意义,对于COPD气道炎症及重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胆钙化醇 肝素结合蛋白 血清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黄结合蛋白联合血清胱抑素C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62例糖尿病肾病作为研究对象,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为标准分为观察1组(30例,20-200μg/min)、观察2组(32例,>200μg/min),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者40例设为对照组。三组均行视黄结合蛋白联合血清胱抑素C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血清视黄结合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低于观察1组,t=19.249、14.794,P<0.05;对照组血清视黄结合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低于观察2组,t=36.956、24.012,P<0.05;观察1组血清视黄结合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低于观察2组,t=15.737、14.551,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行视黄结合蛋白联合血清胱抑素C检测,可早期诊断病情,并可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视黄醇结合蛋白 血清胱抑素C 糖尿病肾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栓治疗疗效,为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的栓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30例,根据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2组FIB升高组(纤维蛋白原>3.5g/L,15例)和FIB正常组(纤维蛋白原≤3.5g/L,15例),比较两组应用巴曲酶栓治疗后的听力恢复情况。结果在栓治疗结束后,FIB水平升高组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13/15),其中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2例;而FIB水平正常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3.3%(8/15),其中痊愈3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7例,纤维蛋白原升高组疗效明显高于纤维蛋白原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在综合治疗中需常规降纤栓治疗。

  • 标签: 突发性聋 纤维蛋白原 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