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老年人数量在人口总体数量中占有一定比例,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而中老年人的发病几率更加呈现出了逐渐增多的特点。虽然目前我国对于该类病症的预防在长期的实践及深入研究中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这类病症在发病初期是不易被发现的,日常活动并没有受到限制,患者在发病前期就难以发现并去医院做正规检查,从而使得病情不能在有效时间内被控制。

  • 标签: 骨质疏松性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特点
  • 简介:背景:国内外研究对于骨质疏松骨折造成的矢状位失衡重视不够。目的:评估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失衡的相关。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陈旧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体检科同龄老年健康查体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两组脊柱全长正侧位X射线片记录脊柱骨折数目和位置,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脊柱骨盆倾斜角、C_7矢状位比值,进行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中骨折数目按单个、双个、3个及以上分为3个亚组,比较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的差别,分析骨折数目和C_7矢状位比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结论:1观察组胸椎后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T1脊柱骨盆倾斜角为(-1.81±1.48)°,对照组为(-3.35±1.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C_7矢状位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观察组中单椎骨折亚组患者4例,双椎骨折25例,3个及以上椎骨折31例,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且骨折数目与C_7矢状位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7;3结果提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可以引起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随骨折数目增多出现整体矢状位序列失衡,脊柱重心前移,骨折数目与重心前移呈正相关。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盆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凸成形术(PKP)和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60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观察组通过PKP治疗,对照组给予PV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系统和伤高度、凸畸形X线片测量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体高度恢复和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应用于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骨折疼痛,但PKP矫正体高度、凸畸形效果更加理想。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简介:背景:目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常见,但缺乏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使得治疗后再骨折问题逐渐显现。目的:探讨成形技术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后减少再骨折发生率方面的疗效,分析抗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方法:纳入89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成形/后凸成形治疗,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51例,通过门诊或住院随访复查胸/腰椎X射线片及骨密度值,对比两组在随访不同时间的脊柱稳定性、骨密度值及骨折发生率。结果与结论:(1)7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6-39个月,平均26.73个月,治疗组、对照组在脊柱稳定性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对照组骨小梁稀少;(2)骨密度值:两组治疗后12,24,36个月T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再骨折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4)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成形治疗后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减少再骨折发生率,近、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与单侧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骨质疏松单节段压缩性骨折进行PKP,其中单侧入路16例,双侧入路16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差异。结果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0.1±10.0min、55.3±12.6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0,P〈0.001)。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生骨水泥侧漏至两侧、椎间盘、椎管、周围静脉丛,未出现患者神经症状加重、瘫痪等临床并发症。术后6个月,单侧入路组脊柱后凸Cobb角为4.8±0.5°、显著小于双侧组8.3±0.8°(t=-14.840,P〈0.001),且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2.2±0.3分、2.4±0.3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886,P=0.069),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ADL评分分别为87.6±2.7分、88.0±3.8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0.343,P=0.734)。术后6个月,单侧组与双侧组中部高度分别为17.6±1.5mm、8.0±1.7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6,P=0.486)。结论单侧与双侧入路PKP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均具有快速缓解疼痛、恢复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双侧入路在维持矫正后凸畸形方面更有优势,但单侧入路手术时间短,操作过程简单,手术费用少。

  • 标签: 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