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献血者丙氨酸转氨酶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查的作用。方法 选择在2022年2月~2022年12月期间无偿献血者600例进行随机数字抽签分组各3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血液检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丙氨酸转氨酶(ALT)初筛,分析检查后的两组的血液报废率和ALT的阳性、阴性样本检验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血液报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氨酸转氨酶在血站检测初筛能减少血液样本的浪费,确保血液样本的安全可靠性。

  • 标签: 血液检测 献血 血站血液检测 丙氨酸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苯丙酮尿症诊断中新生儿足跟血苯丙氨酸检验的作用。方法:择定2021年1月-2023年2月医院接受新生儿足跟血苯丙氨酸检验的新生儿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需采集新生儿3滴足跟血进行检验,利用荧光测定方法实现对苯丙氨酸水平的测量和筛查,实现对疾病诊断的目的,分析苯丙氨酸阳性率。结果:对 2021—2023年的1000例新生儿实施苯丙酮尿症筛查,初次筛查发现有73例为阳性病例,最终确诊9例阳性,其中2例有苯丙酮尿症家族史。结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诊断中新生儿足跟血苯丙氨酸检验具有积极的作用,其能够实现对疾病的早筛查、早诊断和早治疗,降低智障儿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 苯丙酮尿症 足跟血
  • 简介:目的观察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方法以2.2.15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确定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在最大无毒浓度以下将药物用培养液对倍稀释成50、25、12.5μg·mL^-1加入2.2.15细胞进行培养,每4d换同浓度药物培养液;分别收集第4、8天以及停药后4天的培养液上清,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HBsAg、HBeAg含量。结果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最大无毒浓度为50μg·mL^-1,在最大无毒浓度时对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第8天时的抑制率为59.3%,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9μg·mL^-1,治疗指数(TI)为3.1;但对HBeAg无明显抑制作用,第8天时的抑制率仅为25.5%。结论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对2.2.15细胞HBsAg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 2.2.15细胞 HBSAG HBEAG
  • 简介:目的建立测定紫杉醇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以此考察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在各种缓冲液和血浆中的稳定性。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BetaBasicC18column(150mm×2.1mm,5μm),流动相:乙腈-水-甲酸(65:35:0.1),流速:0.2ml/min;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选择离子反应监测,正离子检测模式,前体药物-产物离子转换选择离子反应监测得出紫杉醇的质荷比m/z为854.2→286.1,内标多西紫杉醇的质荷比m/z为808.3→527.2。结果该检测方法的最低定量下限为0.5ng/ml,线性范围0.5~5000ng/ml,r=0.9980;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在醋酸盐缓冲液中的稳定性高于在磷酸盐中的稳定性,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在血浆中释放出紫杉醇的量明显高于其在醋酸盐和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出紫杉醇的量。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成功应用于紫杉醇含量测定及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稳定性评价。

  • 标签: 紫杉醇 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 稳定性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 78例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 39例痔瘘病人及 39例健康体检者,均对其血液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其检测结果。结果 78例受检对象中,经检测发现,有 43.6%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阳性,抗 -TP为阳性的仅为 2例,约占 5.1%。结论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对血液检测提供可靠依据,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液安全检测 应用研究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30例痔瘘病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 30例老年人为对照组,对其血液进行检测,并跟踪随访,对血液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研究对象当中,经过血液检测之后,有 23.3%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阳性;根据回访情况得知睡眠不足、肥胖等是研究对象 ALT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对血液检测提供依据,在血液安全检测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液安全检测 应用研究 肝功能
  • 简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血站作为预防输血后肝炎而长期使用的一项检测项目.随着血液检测自动化的应用,许多血站已采用大型全自动生化仪或全自动酶标仪,应用酶动力学法进行ALT的自动定量检测.笔者根据本血站的实际情况,用ALT质控血清对ALT检测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时间、温度等)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检测 质控血清 预防 输血 酶动力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19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站血液采集前使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的效果。方法对血站150例无偿献血采血者(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间)实施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75)和干预组(n=75),对常规组人员实施常规采血,对干预组人员在采血前实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分析总结两组血液报废状况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的效果。结果干预组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对阴性标本和阳性标本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查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对阴性标本和阳性标本检测结果与复查检查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站血液采集前使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可减少血液报废,且快速检测准确率高。

  • 标签: 血站 血液采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快速检测 报废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在第2次献血时筛查结果的分析,并与合格献血者进行比较,探讨核酸检测模式下血站实验室进行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7月上海地区498085例献血者中再次参加献血,且2次献血间隔期在365天以内的单ALT不合格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人员在第2次献血时的筛查不合格率;同时,对单ALT不合格献血组中HBV、HCV检测结果不合格的人员进行确认实验并分析结果。结果单ALT不合格献血组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中ALT不合格率为20.32%,显著高于合格献血组(P〈0.01):HBV、HCV、HIV和梅毒筛查的不合格率为0.13%、0.20%、0%和0.07%,与合格献血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HBV、HCV检测不合格人员的确认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在2组ALT不合格人员中未发现HBV、HCV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无反应性而核酸检测反应性的献血者。结论开展核酸检测后,ALT筛查在排查献血者HBV、HCV窗口期感染或HBV隐匿性感染的意义不大,对提高血液安全的效果不明显。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核酸检测 血液筛查 血液安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急性、慢性乙型肝炎 诊断时,使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价值 。 方法: 针对 40 例 急性、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分别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同时记录相关检测结果,并做一分析;入选患者均为我院 201 5 年 9 月 到 201 7 年 1 月间收治 。 结果: 观察不同检查检查方法对患者所得的结果,可见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差异不明显,其中 ALT 检验的准确度为 77.5 % , AST 检验的准确度为 75.0 % ,组间比较 P> 0.05,故差异不明显。 结论: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用于鉴别急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价值分析发现,其均对患者的病情类型具有鉴别价值,但是为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分析。

  • 标签: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急性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 115 例乙肝两对半及转氨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取得的受试者血清进行检测操作,乙肝两对半检测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转氨酶检测的方法为速率法。结果:在乙肝两对半检测患者中,共发现 11 种血清模式,其中 HbeAg 阳性共 2 例,占 1.74%;HBsAg 阳性共 17 例,占 14.78%;抗-HBe 阳性共 18 例,占 15.65%;抗-HBs阳性共 69 例,占 60.0%;抗-HBc 阳性共 27 例,占 23.48%,感染乙肝人群并未比未感染乙肝人群含有的转氨酶高。结论:乙肝两对半及转氨酶检测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防、诊断、治疗,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转氨酶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氨酸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祛除诱因、保护肝脏、对症支持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门冬氨酸氨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二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门冬氨酸氨酸治疗肝性脑病效果好,安全性高,方法便宜,是临床治疗肝性脑病的最佳选择。

  • 标签: 肝性脑病 门冬氨酸鸟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氨酸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氨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用药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门冬氨酸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便于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门冬氨酸鸟氨酸 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