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125I植入治疗复发和转移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月~2007年7月,对29例头颈部癌术后或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在局部浸润麻醉下,CT、B超或腔内镜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间距0.5~1.0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peripheraldose,MPD)90~160Gy,粒子活度29.6MBq。结果2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每例植入粒子12~67颗,中位数23颗。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粒子移位等严重并发症。29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局部控制率术后3个月为55%(16/29),6个月71%(20/28),12个月45%(10/22),2年36%(5/14)。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和转移头颈部肿瘤可行,近期疗效可靠。

  • 标签: ~(125)I粒子 头颈部癌 转移瘤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125I粒子组织植入治疗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WileyOnlineLibrary、Elsevier、CNKI、VIP和WanFangData数据库,搜集125I粒子组织植入治疗肺癌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2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RCT,包括14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25I粒子植入组的治疗有效率[OR=3.43,95%CI(2.71,4.33),P〈0.00001]、1年生存率[OR=2.83,95%CI(2.03,3.95),P〈0.00001]和2年生存率[OR=2.49,95%CI(1.60,3.88),P〈0.0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9.72,95%CI(11.63,33.45),P〈0.00001]。两组3年生存率[OR=2.45,95%CI(0.21,28.89),P=0.48]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4,95%CI(0.52,1.05),P=0.09]。结论125I粒子组织植入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和短期生存率,但会明显增加气胸、粒子移位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RCT进行验证。

  • 标签: 125I粒子 植入 近距离放射治疗 肺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骨折实施伽玛型髓内钉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骨科60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实施观察,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髓内钉组(n=30,伽玛型髓内钉植入)和钢板组(n=30,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分析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钢板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钢板组(P<0.05)。结论股骨粗隆骨折实施伽玛型髓内钉植入治疗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效果好。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伽玛型髓内钉植入 效果
  • 简介:背景: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有近20%不能达到有效的融合,出现治疗后疼痛、椎间隙塌陷、迟发性后凸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目的:进一步验证兔腰椎前柱结构切除后髓核组织对椎体植骨融合效果。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在L3盘水平剥离前纵韧带,使其与L3盘前缘形成间隙,植入同种异体髂骨。②切除1/3组织+植骨组切除L3前1/3组织,终板植入同种异体髂骨,缝合同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③切除1/3组织+内固定组在切除1/3组织+植骨组的基础上行前柱的内固定。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定: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治疗后12周融合节段垂直拉伸力明显优于其他2组,能够承受更强的外界拉伸力。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切除1/3组织+植骨组12周植入骨块吸收,椎间隙无新生骨长入;切除1/3组织+内固定组12周椎有连续骨桥形成;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完全骨性融合。组织学观察:切除1/3组织+植骨组12周未见骨组织生成;切除1/3组织+内固定组12周少量的成熟骨小梁及成骨细胞;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大量成熟骨小梁及骨细胞,重塑后的板状骨及哈弗氏结构。结果证实腰椎前柱的稳定性对椎体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切除前1/3组织后,游离的盘、髓核物质影响了植入骨融合,有效地恢复前柱稳定性能够促进椎体植骨融合,但仍不能达到有效融合。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脊柱 腰椎 椎间盘 椎间植骨
  • 简介:人骨髓组织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造血系统和基质细胞系统。造血系统包括CD34阳性的前体干细胞和能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的祖细胞。而基质细胞系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充质干细胞(MSCs),后者具有多样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韧带、脂肪、软骨和肌肉。将MSCs植入宿主动物体内可形成含有成骨细胞、脂肪和软骨细胞的骨组织。由于MSCs易于分离、体外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非常适于组织工程学的应用,尤其在骨组织重建的临床研究中很有前途,下面就MSCs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多向分化潜能 细胞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MSCS
  • 简介:背景:虽然椎cage已被广泛应用,但关于人类脊柱cage内所含组织组织学资料却很少报道。本文旨在描述从人体取出的、临床失败的椎cage内容物,以及关于cage内植骨类型对骨质存活的影响。方法:对78枚取自48例患者体内的cage进行分析:其中碳纤维cage8枚,金属螺纹cage70枚。有植骨资料的67枚cage中,56枚为单纯移植自体骨,6枚为局部自体骨加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4枚为同种异体骨植骨,1枚单纯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导致取出cage的原因包括融合不良、cage位置不良或术后移位、脊柱损伤(融合节段的压缩骨折)、腰痛、进行性椎关节退变强直、神经根受压和(或)感染。cage置入时间平均为22个月。对每个包埋在cage中心的部分进行不脱钙切片观察,对被存活骨、坏死骨、纤维软骨、透明软骨、纤维组织及移植替代物所占据的邻近区域进行直观评估。碎屑微粒通过半定量的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在78枚中有71枚cage内容物显示有组织学存活的骨组织,有血管长人证据,说明移植骨已融合。存活骨所占的区域范围平均为44%(范围,0%~80%)。虽然有些cage中有相对较大的皮质植骨块,但仅有微弱的新骨形成迹象。在这些cage中,纤维软骨成分占50%。失败cage的植骨块存在小的纤维软骨缝隙,提示cage松动。另外,78枚中有31枚cage发现植骨区域内有≥5%的范围被透明软骨占据,这可能是来源于椎体终板或小关节面。结论:本研究并非检验cage及植骨的效果,而是通过研究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在这些失败病例中的发生率,来说明植骨及植骨部位的准备对最大限度地提高植入骨融合的重要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没有,或历史,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CAGE 组织学评价 取出 临床 融合器 腰椎间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人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 标签: 骨缺损 组织工程 血管束 感觉神经束
  • 简介:背景:临床上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是静脉瓣膜修复及带瓣静脉段移植,但这些方法创伤较大,且带瓣静脉来源有限。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在修复病变血管方面取得的进步,而以自体来源的内皮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带瓣静脉也见于了报道,但存在排出反应。目的:构建一个有可自我更新、修复、类似天然瓣膜结构并具有功能的带瓣静脉。方法:麻醉取Beagle犬的骨髓获取骨髓充质干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获取骨髓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的传代、冻存复苏、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定向诱导分化。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为基材,利用自制带瓣静脉模具制备三维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制备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并研究其形态结构。将骨髓充质干细胞种植在支架上构建可降解的带瓣静脉,在体外培养2周。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支架孔隙率高。培养的细胞符合骨髓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培养的细胞大部分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支架无毒性,有利于细胞增殖和迁移。将细胞种植在支架表面上培养后可形成单层细胞层。体外实验验证细胞支架复合物的瓣膜有一定的开闭功能。利用三维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支架和骨髓充质干细胞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带瓣静脉,组织工程带瓣静脉将有可能作为静脉瓣膜的的替代物治疗静脉瓣膜疾病。

  • 标签: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可降解吸收材料 静脉瓣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逆行骨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40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20例患者。对比组使用任意型皮瓣修复术,研究组使用逆行骨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显著优于对比组,两者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后3天后和手术后15天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两者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为显著高于对比组,两者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逆行骨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来治疗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存活率高,不良反应少,损伤恢复快,以及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腕部 外科皮瓣 逆行骨间后动脉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针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切口感染,植入体外露一例患儿,进行详细的整体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使用新型敷料进行换药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经过28天16次换药及健康教育,幼儿喂养指导等,实现了患儿切口愈合人工耳蜗正常使用。新型敷料的使用与有效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避免了人工耳蜗植入体取出手术失败,进一步提升了我院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护理水平与应对能力。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术 术后切口感染 植入体外露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后与β-磷酸三钙材料复合,植入制备的兔股骨缺损处,其中实验组在材料侧槽中植入股骨的动静脉血管束,对照组则单纯植入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通过形态学检测新生骨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新生骨中VEGF的表达量。结果随着时间进展,各组成骨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从第4周开始实验组成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中VE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周时达到最大值。结论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可明显增加新生骨中VEGF的表达并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 标签: 组织工程 血管化 骨缺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胎盘植入是由于子宫底蜕膜发育不良,胎盘绒毛侵入或穿透子宫基层所致的一种异常胎盘种植[1]。胎盘植入少见但危急,常导致严重的产后出血,子宫穿孔,继发感染,由此使患者子宫切除,丧失生育功能,造成严重的身心损伤。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刮宫次数及盆腔炎症的增加,胎盘植入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胎盘植入治疗及预防问题,已引起广大妇产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 标签: 胎盘植入 治疗 发病因素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后动脉游离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5月-2022年1月,对6例合并骨、肌腱外露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骨后动脉游离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术中每块皮瓣均以骨后动脉及其发出的穿支单独供血。皮瓣切取范围:2.0cm×5.5cm~3.5cm×8.5cm,切取后皮瓣分别与伤指重建血液血环,若皮瓣骨后动脉穿支较纤细,采用皮瓣骨后动脉穿支与手指掌侧一侧指固有动脉的分支行端-端吻合,皮瓣回流静脉与手指指背静脉或指掌侧静脉端-端吻合,皮瓣的神经与手指掌侧固有神经接合重建皮瓣感觉。结果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皮瓣外形良好,稍臃肿,无明显瘢痕及挛缩,肤色与受区接近,触压感恢复,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1mm,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及挛缩。结论骨后动脉游离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在同侧肢体完成,不损伤主干血管,能一期较好地修复手指创面,可设计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效果满意,是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标签: 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游离皮瓣 修复
  • 简介:股骨粗隆骨折(femoralintertrochanteriefracture)又称股骨粗隆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1。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颈基底 小粗隆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