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病灶深度对乳腺超声弹性成像的影响。方法对261例患者共554个乳腺病灶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设定满意的乳腺超声弹性图像标准。在静态弹性图像上确定病灶底部与皮肤的距离为病灶深度。对部分病灶观测其前方脂肪层厚度。结果深度〉2.5cm的12个病灶均未获得满意的弹性图像;深度≤2.0cm的531个病灶仅有2个不满意;深度2.1~2.5cm的11个病灶中,3个未获得满意的弹性图像。深度≤2.0cm的病灶获得满意弹性图像的数量明显多于深度〉2.0cm的病灶,二者图像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61,P〈0.01)。结论乳腺病灶深度对超声弹性成像有影响。当病灶底部与皮肤的距离〉2.5cm时,可能难以获得满意的超声弹性图像。

  • 标签: 乳腺疾病 弹性成像技术
  • 简介:近年来,CT设备取得长足发展,能谱CT、双源CT和宽探测器的诞生,引领能谱成像、低剂量高清成像、心脏成像及大范围灌注成像等前沿技术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放射科医师根据临床需要开展了更加广泛的研究,相信伴随研究成果的不断总结和发表,临床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受到同行的关注,也将会丰富影像诊断的手段。

  • 标签: CT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征文 放射科医师 CT设备 双源CT
  • 简介:目的探讨脑脱髓鞘性假瘤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磁共振(MR)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均行常规MRI检查、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及脑灌注成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脱髓鞘性假瘤的MRI特点。结果2例患者均为青年男性,急性起病入院,MRI表现为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1H-MRS为NAA峰降低,胆碱(Cho)峰升高,并出现乳酸(Lac)和胶质(Lip)峰,MR灌注成像(PWI)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及峰值时间延长。结论脑脱髓鞘性假瘤常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联合功能成像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 标签: 脱髓鞘自身免疫疾病 中枢神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常规MRI结合MR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MR平扫、动态增强与MRCP资料。结果MRI诊断厚壁型原发性胆囊癌12例,肿块型9例,腔内结节型5例。术前常规MRI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正确率为89.66%(26/29),MRI结合MRCP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正确率为100%(29/29)。结论常规MRI结合MRCP对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胆囊肿瘤 磁共振成像 胰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 诊断显像
  • 简介:基于油水分离的核磁共振温度成像能够有效减少常规水质子共振频率测温法的各种误差,但成像速度受到多梯度回波序列TR时间的限制。本文使用SENSE并行成像技术对成像过程进行加速,并建立相应的噪声分析模型。同时提出逐通道重建方法解决自标定SENSE技术中的相位缺失问题,并采用CORNOL正则化方法降低高加速倍数时的温度图噪声。定性和定量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并行温度成像方法和噪声分析模型的有效性。体模实验结果表明,若采用正则化SC-SENSE重建技术,使用4通道头部线圈时净加速倍数可达2.7倍。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温度成像 油水分离 并行成像 SENSE 正则化
  • 简介: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在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例经基因突变分析确诊的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头颅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例均出现运动能力倒退,且由于应激而进行性加重;头颅MRI均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脑白质受累,部分呈脑脊液样信号改变。结论头颅MRI在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诊断及病程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诊断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 简介:目的探讨MSCT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后行MSCTA及CTPI,分析MSCTA对TACE术后肿瘤血管及CTPI对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36例患者腹腔动脉MSCTA均能清楚显示活性病灶肿瘤供血动脉,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灌注(HAP)、门静脉灌注(PVP)和肝动脉指数(HPI)在非瘤肝组织的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灶或复发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MSCTA能很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新生血管情况,CTPI能准确反映肝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两者相结合对显示肿瘤残存及复发、指导后续治疗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灌注成像 化学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评估系统干预对提升32层CT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及图像优良率的价值。方法188例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男性99例,女性89例;年龄34~87岁,平均(63±12)岁,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干预组105例,采用预约检查,从心率、呼吸、扫描层厚、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提前准备。常规组83例,直接登记检查。比较2组的心率控制情况,一次扫描成功率及图像优良率。结果〈70次/min为标准,干预前2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心率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χ2=8.095,P〈0.05),干预组一次成功率(93.3%)明显高于常规组(66.3%)(χ2=22.417,P〈0.05),干预组优良率(81.6%)亦高于常规组(45.5%)(χ2=21.416,P〈0.05)。结论系统干预能有效提高32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和图像的优良率。

  • 标签: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干预
  • 简介:超声弹性成像的概念在1991年由Ophir等[1]提出,经过10余年的研究已发展到临床应用阶段,并成为近年来医学超声成像领域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应用的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irtualtouchtissuequantification,VTQ)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弹性成像,

  • 标签: 临床应用 组织成像 肿瘤诊断 量化 触诊 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1]。患者行肾移植术后,由于现代配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其短期存活率显著改善。但不同程度的慢性排斥反应仍然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也是移植肾功能丧失最常见原因。肾移植术后第1个5年内最终因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肾功能丧失达4%~40%[2],因此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目前仍是国内外许多学者讨论的热点。超声检查是肾移植术后临床诊断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最常用

  • 标签: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临床应用 诊断方法 超声成像技术 肾移植术后
  • 简介: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以椎间盘内部结构及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主要表现腰部疼痛且反复发作,部分有下肢放射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院采用射频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5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腰痛 椎间盘源性 射频热凝 臭氧消融 护理
  • 简介:目的应用MRA对比观察一次注血法和二次注血法制造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差异。方法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一次注血组(17只)和二次注血组(18只),分别以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自体动脉血(注血组)注入枕大池。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9、11天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MRA技术观测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动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基底动脉管径造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次注血组造模后3天神经功能损伤最明显,基底动脉于造模后1天发生收缩痉挛,于造模后3天痉挛达到高峰,管径为造模前的68.18%,后逐渐恢复正常。二次注血组造模后5天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最明显,基底动脉于造模后1天发生收缩痉挛,于造模后5天痉挛达到高峰,管径为造模前的56.72%,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制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良好方法;采用MRA技术可活体观测脑血管痉挛。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动物模型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表现特征,探讨肿瘤组织ADC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肿瘤微血管面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资料,分析其DWIBS图像特征,分别测量肿瘤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和瘤周正常肌层的信号强度、ADC值。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面积,并分析二者与ADC值的关系。结果DWIBS原始图像、3DMIP重建及相应黑白翻转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肿瘤病灶部位、大小及范围,肿瘤组织于原始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黑白翻转图像呈低信号;肿瘤组织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瘤周正常肌层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组织ADC值与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面积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DWIBS可直观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ADC值定量测量可明确肿瘤边界,并提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信息。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背景抑制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 标签: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摄影术 介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