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完善医院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改进生产企业中药注射剂的工艺流程,发挥临床药师的职能作用,监管临床用药。

  • 标签: []中药饮片 不良反应 问题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统计的临床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共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上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详细情况,就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具体表现以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抗感染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医院临床用药过程中常见一系列由于用药方式、用药剂量、药物选择等不恰到导致的不良反应,上述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威胁,通过了解患者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成因以及不良反应的表现能够提高对用药不良反应的预防,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医院 临床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1月期间本院收到临床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2份,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12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61份,女性51份;在不同年龄段中以60岁以上年龄段最多,达到42份;涉及患者原有疾病中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54.46%;发生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种类以头孢菌素类最多58.04%;受累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多61.61%,比如,皮疹、瘙痒及皮炎等;造成不良反应最多的给药方式为静脉给药96.43%(108/112);所有不良反应涉及患者在停药后经对症处理均获得明显好转或痊愈。结论:本次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涉及患者以男性为主,60岁以上患者最多,多因呼吸系统系统疾病以及应用头孢菌素发生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受累最多,停药后经对症处理后均获得好转或痊愈。

  • 标签: 抗菌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头孢他啶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方法整理2007年5月~2010年7月国内发表的有关头孢他啶的不良反应的文献和病例报道等,详细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结果头孢他啶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变态反应,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双硫仑样反应等。结论临床使用头孢他啶时应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防止产生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医护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并对症治疗。

  • 标签: 头孢他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特殊的生理阶段产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方法对本中心收集的82例个例药品不良反应从性别、各年龄段、怀疑药品、不良反应名称和关联性评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不良反应因性别、年龄和特殊的生理体质,在使用药品时要特别注意使用间隔和使用次数,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结论小儿用药时,要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选用合理的药物,掌握剂型、剂量以及疗程,避免滥用药物。

  • 标签: 儿童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 要:药品在发挥治疗疾病作用的同时还会诱发一些不良反应。本次针对于抗生素药物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阐述,能够帮助广大研究学者对于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了解,实现合理用药,使用药安全得到保障,有效预防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对于我国药品监督制度进行加强,不断完善相关法规,进而实现规范用药管理。

  • 标签: 药品 疾病治疗 不良反应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用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表现,调整临床用药,促进用药安全。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研究形式,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内,所记录的224例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汇总评定。结果:224例患者中,钙通道阻滞剂、ACEI类药物开具最多,同时高龄和女性患者所致不良反应占比更高。结论:在基层医疗机构内,应根据患者现有特征,以往病历基础来开具药物,同时合理选择药物,提升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高血压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情况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 左氧氟沙星在临床使用 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 2015 年 5 月― 2016 年 5 月我院接收的使用 左氧氟沙星产生 不良反应的 患者 54 例 ,对其不良反应产生时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等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在 20岁 -60岁之间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男患者发生率低于女患者;累及皮肤、产生皮疹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通过静脉滴注用药患者的发生率较高;每次用药 400mg的发生率较高;用药时联合其他药物的发生率较高; 43例患者经过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均消失,治疗有效率达 10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用药途径、用药剂量、联合用药等有关,在临床应用时必须坚持合理、规范、安全用药,并在用药时加强监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疫苗接种导致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有关乙肝疫苗接种导致ADR的个案病理,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乙肝疫苗接种导致不良反应案例为445例。此次研究的案例中,ADR发生在0~1岁婴幼儿的比例比较高为3136%;ADR多发生在用药1h内;血源性乙肝疫苗主要是以过敏反应为主,达到3115%;种族乙肝疫苗为接种反应,为3452%,过敏反应只有747%。结论通过对报道的乙肝疫苗可能致ADR的了解,可加强医务人员对乙肝疫苗接种致ADR的认识,从而严格掌握乙肝疫苗接种的禁忌证,避免ADR的发生或偶合而使接种者的原有疾病加重。

  • 标签: 乙肝疫苗接种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尼替丁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在 2015年 12月到 2016年 12月间 70例应用雷尼替丁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所有患者服用雷尼替丁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服用雷尼替丁之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多,而且影响较大。 70例患者中, 5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在服药后的 30min内, 1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在服药后的 30min后。结论:雷尼替丁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在服药时,应当严格按照医嘱,并积极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以促进患者的病情改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雷尼替丁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抑郁症是临床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会对认知功能造成损害,严重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对抗抑郁症,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进一步掌握 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 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重点对现阶段临床常用的几类 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系统的分析综述。

  • 标签: 抑郁症 抗抑郁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采购药品出现的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上报数据作为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将这一年内进行带量采购药品用药的患者病案作为研究目标,共采集数据14407例。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带量采购药品的种类、例数、具体名称等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带量采购药品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的患者共79例,占比总人数约0.55%。结论:患者均无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现象出现,并通过临床及市场的一致评价,但仍应加强临床的用药检测并确保用药的安全以及有效性。

  • 标签: 带量药品 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治疗中开出的中西药联合用药处方2000张,统计不良反应处方数和不良反应级别,分析原因。结果经过对148张中西药合用不良反应处方分析,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处方71张,中度不良反应处方47张,重度不良反应处方30张;中西药各种剂型都能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的出现不仅会降低治疗效果,而且会增加毒性,危及患者生命,中西药合用中必须掌握正确的配伍方法。

  • 标签: 中西药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 配伍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生存压力逐渐增大,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机体的免疫力不断下降,细菌感染情况也不断上升。而临床上抗生素的应用,为防治各种疾病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头孢菌素作为一种半合成的光谱抗菌药物,其抗菌能力非常的强,临床应用效果极佳。因此,在临床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头孢菌素也不例外。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临床极为常见。一些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后,出现皮疹、荨麻疹、药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同时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饮食习惯、身体素质、是否饮酒、情绪和环境因素等都存在很大的联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展开分析,并探讨了不良反应的预防机制,应该参考。

  • 标签: 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ADR)原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126例,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结果阿莫西林为ADR发生次数最多药物,其次是头孢拉定和头孢氨苄;皮肤和附件损害为主要ADR类型。结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使ADR的发生率降低。

  • 标签: &beta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了解医院儿科药物在对儿科应用的前提下,对儿童药物临床用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儿科药物临床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确保儿童在临床用药中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分析方法采样,用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院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儿童进行实例分析。随机抽取我院从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一年期间儿科住院患者病历106例,对临床儿科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数据进行分类。对儿科病例中产生的药物病历的儿科病历,进行先统计然后采取分类的方式进行分析。资料处理方式采取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类。结果在我院106例儿童住院患者中,有28例儿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0例儿童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有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表皮和深层不等反应;5例儿童出现肝功能损坏;2例出现呕吐、腹泻;2例出现肾功能损坏。不合理用药主要有药剂量太大、在药品配伍中出现了儿童慎用药和禁用药以及在药物的配伍中使用不合理。结论在临床诊断中,过多使用抗菌药物、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药物配伍不合理和药物给药途径不合理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视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使用不合理 药物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