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究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中随机挑选 7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结果:对照组贫血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 97.1%,观察组贫血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 88.6%,两组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实施 ABO+Rh甚至 kidds系统同型输注方法和” O”型洗涤红细胞的输血方法均能够有效降低不良症状的发生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不同输血方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方法:在我院检验科 2017年 1月 ~2017年 12月期间进行血液检验的人群中,抽取 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静脉采集 10ml血液,每个研究对象的血液装入两个消毒试管中,每个 5ml,其中一个血液样本标记为对照组,另一个为观察组。以此类推,每组有 60例血液样本,且组间无差异。在对照组血液样本中予以室温自然分离和规范离心,在观察组血液样本中进行人工溶血并规范离心。然后对比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 结果:在两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中,对照组血液样本的AST、 ALT、 LDH以及 K+的检测值明显低于观察组,其组间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血液检查结果中的 BUN、 UA、 TG 、 Cr和 GLU检验值无明显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P> 0.05)。结论:当血液样本中发生溶血现象时,会对血液检验的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检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好血液样本采集和储存工作,从而有效提高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标签: 溶血现象 血液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 溶血现象对各项血液指标检验的影响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从 201 8 年 2 月至 201 9 年 4 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中抽取 112 例作为样本,均进行静脉血液 5ml 采集,装入两个试管,并分成两组, 112 例常温下自然分离和规范离心的血液作为参考组, 112 例人工溶血和规范离心的血压为观察组,分析比价两组血液中相关指标。结果检验后,观察组样本中 ALT 、 CHOL 、 AST 、 LDH 、 K+ 四项指标含量显著高于参考组; ALP 值明显低于参考组,两者差异均比较 P<0.05 ;同时,两组血液中 UA 、 GLU 、 BUN 、 Cr 、 TG 四项指标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血液检验中出现溶血现象会造成血液指标发生变化,影响诊断准确率,因此,在血液采集、存贮和检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执行,保证血液检验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 标签: 血液检验 指标 溶血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检验科 2017 年 2 月 -2019 年 2 月收治的 320 例健康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 320 例健康体检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检验非溶血样本以及溶血样本的多项指标,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与非溶血样本比较,溶血样本的 TBIL 、 DBIL 、 TP 、 ALB 、 ALT 、 LDH 、 AST 、 CK 、 GLU 以及 K 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结论: 溶血现象可影响生化检验的准确性,因此,必须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检验,尽可能避免样本发生溶血

  • 标签: 溶血现象 临床 生化检验 影响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相关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 2018年 1月至 11月间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 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体检者进行血液样本提取并进行生化检验,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例,观察组体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溶血处理,对照组体检者不进行溶血处理,比较两组血液样本的生化检验结果;结果 两组体检者总蛋白,葡萄糖,血清钾,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以及肌酸激酶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白蛋白,谷丙转氨酶以及尿素氮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溶血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化检测结果,因此临床上进行血样样本的抽取、运送以及存储时,都要运用适当的方式防止出现这种问题。

  • 标签: 生化检验 溶血 准确性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溶血病使用双面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价值体会。方法:选择在 2017年 1月 ~2018年 11月时间段本院使用蓝光照射治疗的 100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并采用 1∶1完全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使用双面蓝光照射,对照组使用三面蓝光照射,观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治疗前,所有患者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3小时,观察组的数据高于对照组,显示结果 p<0.05,而 9小时、 12小时、 24小时时间段的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不良反应率,发现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观察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患有新生儿溶血病患者采用双面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安全性好。

  • 标签: 双面蓝光照射 新生儿 溶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救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 ~2019年 8月期间收治的外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 42例,进行临床抢救及护理干预,对临床抢救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外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 42例中,经临床抢救及护理,抢救成功率 97.62%;死亡 1例,做好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保证了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结论:外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护理干预工作十分重要,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为患者挣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 标签: 外伤 失血性休克 急救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影像技术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NFH)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4月至 2018年 10月收治的 ANFH患者 48例( 56髋),对其 X线、 CT、 MRI诊断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的对比和分析,探讨 ANFH检查最佳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结果: MRI检查 ANFH的诊断率为 100.00%,显著高于 CT检查( 75.00%)和 X线检查( 42.86%),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ANFH的影像学检查中, MRI诊断较 X线及 CT更具优势。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影像技术 早期诊断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究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及肾毒性 。方法: 将 106 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新生儿均 分成实验组( 万古霉素联合广谱青霉素类治疗 ) 、对照组(广谱青霉素类治疗) 。对比两组的疗效及肾毒性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指标异常发生率、尿蛋白、尿 αl- 微量球蛋白、尿 NAG 水平相比, P > 0.05 。结论: 万古霉素可有效治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新生儿,且肾毒性更低 。

  • 标签: 万古霉素 新生儿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 肾毒性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评价长春西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本次的讨论对象为 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在我院的收治时间均在 2017年 7月至 2018年 8月,并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银杏达莫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长春西汀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是 95.00%,比对照组高 20.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长春西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药物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使用推广。

  • 标签: 长春西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讨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研究。方法 选取了 2017年 6月~ 2018年 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中卒患者 150例,其中 75例进行常规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 75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作为实验组,观察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状况以及 NIHSS 评分比较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实验组比对照组要低,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NIHSS 评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治疗有效率实验组比对照组要高( P< 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高治疗效率,能够更好的恢复运动,减少对神经功能的缺损,患者满意度更高,医患关系和谐,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于本院 2017年 3月~ 2018年 3月期间内接收的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 76例进行随机对照组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8例。 对照组给予 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 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TC、 TG、 LDL-C水平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 HDL-C水平较对照组与治疗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治疗后 NIHSS评分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可接受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预后价值理想,可推广。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阿司匹林 老年缺血性脑梗死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预后治疗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 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病例数 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比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智力指数、运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早期家庭护理干预更有利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身体康复。

  • 标签: 早期家庭护理干预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于本院 2017年 3月~ 2018年 3月期间内接收的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 76例进行随机对照组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8例。 对照组给予 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 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TC、 TG、 LDL-C水平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 HDL-C水平较对照组与治疗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治疗后 NIHSS评分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可接受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预后价值理想,可推广。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阿司匹林 老年缺血性脑梗死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对本院接治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抽取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 间 接受治疗的 34 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分别录入 17 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患者病程进行控制,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 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数据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即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这种治疗方案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用药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对本院接治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抽取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 间 接受治疗的 34 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分别录入 17 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患者病程进行控制,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 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数据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即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这种治疗方案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用药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造影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7月至 2018年 7月期间收治的 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均采取造影介入手术治疗。以信封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 40例)与研究组( 40例)并分别为其采取常规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7.5%,低于对照组 27.5%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 97.5%,高于对照组 82.5%的护理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造影介入手术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并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造影介入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采用全身亚低温的临床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 。 方法: 选取 2015 年 3 月~ 2017 年 8 月在我院接受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新生儿 48 例,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24 例新生儿,研究组新生儿给予全身亚低温治疗,研究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 10 ~ 12 小时之内进行全身亚低温治疗,并维持新生儿的肛温在 33.5℃ ~ 34.5℃ ,持续时间为 72 小时,维持对照组新生儿肛温在 36.5℃ ~ 37.5℃ ,同时给予两组新生儿相同的其余治疗手段,最后采用婴幼儿智能运动发育检测、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等方式对两组新生儿的近期和远期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之后,研究组新生儿的婴幼儿智能运动发育检测、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采用全身亚低温有着显著的近期和远期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 。

  • 标签: 新生儿 全身亚低温 缺氧缺血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