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椎间盘退(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是一种比较明显的生理性退化病变,其发病几率在近些年来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在该病症发生早期如果能够得到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并辅之以良好的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其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诊断方式,能够准确揭示病变部位组织形态、结构、周围神经根及椎管的病变等信息,引起了临床的高度关注。关于其研究进展同样成为了临床新兴研究课题。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行脊柱融合术后患者出现的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期间在我院进行脊柱融合术的107例患者,术后,对所选患者进行6个月到24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出现临近阶段退的情况。结果患者进行脊柱融合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腰部疼痛以及邻近节段的加速退等神经症状。结论对患者进行局部脊柱融合术,术后随着时间推移,患者会出现临近节段的加速退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邻近节段 加速退变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因治疗对于退颈椎间盘细胞因子的含量以及软骨终板钙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5只4月龄的新西兰兔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5组,采用如文中所述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并对相应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颈椎间盘中的TNF-α、IL-1β的含量明显提升,钙化层的厚度明显增加。基因治疗对于TNF-α、IL-1β含量的提升和钙化厚度的增加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TGF-β1能够使退颈椎间盘内的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含量降低,从而弱化它们对于软骨终板细胞的杀伤,达到防止软骨终板出现硬化、钙化、增厚的情况,有效缓解颈椎间盘退,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基因 退变颈椎间盘 家兔 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于作者两院接受单阶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分为两组一组不合并腰椎终板Modic退(A组),另一组合并腰椎终板Modic退(B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36个月临床疗效,并分析腰椎终板Modic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临床疗效A组95.56%,B组9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临床疗效A组88.89%,B组5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终板Modic退时,单纯病变间隙开窗髓核摘除疗效欠佳,提示腰椎终板Modic退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之一,应引起重视。

  • 标签: Modic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的临床症状与CT诊断方法。方法抽取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108例腰椎小关节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关节突增生肥大67例,椎小关节间隙窄21例,关节内真空12例,关节面毛糙硬化6例,关节半脱位1例,双侧黄韧带钙化1例。结论腰椎小关节退是腰椎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起患者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 标签: 腰椎小关节 退变 临床症状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弓根螺钉的植入位置对相邻椎间盘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功随访患者51例.以椎弓根螺钉与相邻椎间盘X线片为标准,以距离分组.结果术后7例发生了椎间盘窄(占13.7%),以钉距小者明显.结论椎弓根螺钉距离椎间盘小于7mm时对早期的椎间盘退有较大影响。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椎间盘 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诊断中,CT与MR表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腰椎小关节退患者,对所有患者CT影像以及MR影像回顾分析,对比CT组与MR组在腰椎小关节退损伤中各征像的检出率。结果CT组在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面毛糙、关节面周边骨质增生等方面的检出率优于MR组;而MR成像在关节软骨退、滑膜增生等方面优于CT检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检查方式在腰椎小关节退的诊断中各有不同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 标签: 腰椎小关节退变 CT诊断 MR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颈椎退椎间孔变形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颈椎退椎间孔变形86例,对其X线平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退椎间孔变形好发于C3~7,以C4~6发病率最高,多为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颈椎椎间孔形态,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钩椎关节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X线平片及CT结合可清楚地显示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对颈椎椎间孔变形原因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颈椎 退变 椎间孔 变形 X线摄影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药房退药中的风险隐患,保证药品质量,进一步促进医疗安全。方法结合所引起医疗纠纷事件,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药品安全和隐患进行阐述和分析。结果退回的药品质量难以保证,存在药品安全隐患的问题比较突出。结论优化退药流程,健全退药相关制度,严格执行追责制度,减少退药率,减少药房退药风险隐患,保证药品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退药 质量 风险 安全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晕切口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66例乳腺纤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择期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患者选用乳晕切口,对照组患者选用传统放射状切口,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双侧乳房基本对称率、乳房外观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晕切口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疗效及美容效果均较为理想,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乳腺纤维瘤 环乳晕切口 放射状切口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探讨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4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纤维瘤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数数,实验组采用乳晕切口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后瘢痕更小,乳房形态更美观,患者自我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更好,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能够达到治疗与美容统一,值得应用。

  • 标签: 环乳晕切口 乳腺纤维瘤 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5例已确诊为乳腺纤维瘤的患者,建立研究小组,并执行长期随访调查,随访时间0.5年~2年,根据其治疗差异,将105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基础资料无异,观察组占53例,给予乳晕切口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占52例,给予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观察两组乳腺纤维瘤患者临床效果,继而探讨应用乳晕切口治疗措施的临床可行性与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美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术中损伤,避免术后不良反应,提升术后恢复效率,保障乳房美观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环乳晕切口 传统放射状切口 乳腺纤维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应用棘突韧带复合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来几年收治的60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L4/5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开展随访活动,按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行保留后方棘突韧带的关节突关节切除椎间融合术,B组行保留L4上半棘突和L5下半棘突的部分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C组I行L4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对比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结果和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J0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组的J0A评分较A、B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可有效减轻因腰椎融合术导致的邻近节段的加速退情况。

  • 标签: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棘突韧带复合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纤维瘤患者经乳晕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纳入我院从2014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8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放射状切口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行乳晕切口治疗,术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采用相关指标评价不同手术切口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疗效统计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且切口愈合率及形态满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数据组间检验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前治疗已不仅仅局限于病情的控制,对于形态的美观性患者更加重视,乳晕切口手术相比传统切口方案美观性更高,与此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术后短时间内切口愈合,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 标签: 乳腺 纤维瘤 环乳晕切口 放射状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乳腺纤维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4月26日-2017年2月26日期间收治),41例/组。对照组予以本组患者放射状切口医治,实验组予以本组患者乳晕切口医治。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乳头乳晕感觉异常、双侧乳房对称和美容效果满意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乳头乳晕感觉异常率、双侧乳房对称率和美容效果满意度较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环乳晕切口 乳腺纤维瘤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病区药房退药现状,分析退药的原因,以规范病区退药行为,减少退药的产生。方法对我院病区2012年10月11日—30日,共计20天的退药单进行统计。结果2012年10月11日—30日退药单共1236张,退药条目数3532,退药总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比值为2.54%;退药最多的科室为外科,产生退药最多的因素为原因主要包括出院、更改医嘱、电脑输入错误等。结论我院各病区均有退药现象,且退药量较大,增加了药品质量管理难度,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有待规范管理。

  • 标签: 病区 退药 住院患者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晕切口与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医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0月期间诊治的乳腺纤维瘤患者中抽取70例作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数字法将本组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观察组接受乳晕切口治疗,对照组进行放射状切口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乳房美观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其乳房美观满意度为94.2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7.14%,其乳房美观满意度为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放射状切口相比,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在乳房美观方面优势明显。

  • 标签: 环乳晕切口 放射状切口 乳腺纤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腰椎间盘退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磁共振成像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CTMRI室收治的腰椎间盘退患者120例低场磁共振成像表现,分析终板骨软骨炎以及邻近骨质的信号改变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结果低场磁共振成像表现显示,腰椎间盘退患者很大一部分出现终板骨软骨炎且累及多个终板。在低场磁共振成像表现中,信号出现异常的区域包括终板及终板邻近的椎体内斑片状或者带状区域,所有终板及其周围的椎体低场磁共振成像信号正常与异常区域存在比较明显的边界,能够清晰了解其终板骨软骨炎分布。结论在腰椎间盘退患者中,产生腰痛的主要原因是终板骨软骨炎,采用低场磁共振成像能够更好的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间盘退变 终板骨软骨炎 低场磁共振成像表现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分析门诊退药处方的成因及特点,以此减少门诊退药处方,保障患者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法统计我院门诊2010年1月~2010年12月退药处方352张,按退药科室,药物类别,退药原因进行分类。结果以妇科门诊退药占多,注射剂退药多,抗生素退药多,退药的主要原因是不良反应和不合理用药。结论通过对退药处方的分析,以加强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用药。

  • 标签: 退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晕切口和传统放射状切口在乳腺纤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8月-2018年7月本科接诊的乳腺纤维瘤病患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和对照两组(n=30)。研究组实行乳晕切口治疗,对照组实行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情况,比较乳房对称率和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和手术用时比对照组短,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乳房对称率为86.67%,比对照组的66.67%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为(63.15±10.28)ml,比对照组的(93.69±12.15)ml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乳晕切口疗法对乳腺纤维瘤病患进行治疗,可取得比传统放射状切口更为显著的疗效,建议采纳。

  • 标签: 环乳晕切口 术中出血量 乳腺纤维瘤 传统放射状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