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SLNB活检与腋窝淋巴清扫临床应用。方法68例外科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在乳晕(3,6,9,12点)及肿瘤周围的皮下注射亚甲蓝,定位前哨淋巴,行SLNB,术后前哨淋巴腋窝淋巴全部送病理检查。结果68例患者中,共66例成功检测出前哨淋巴,病理证实前哨淋巴阳性为48例,阴性为18例,其中假阳性为2例,2例未探测成功SLN。腋窝淋巴阳性为50例,阴性为18例。综合得出相应结论,假阴性率为2/50*100%=4%,假阳性率为0。结论SLNB的临床应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ALNB,既达到了治疗目的又提高了早期乳腺癌术后生活质量,技术成本低,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术式。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淋巴示踪技术早已在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活检中广泛应用。目前用于淋巴示踪技术的示踪剂已从第一代以亚甲蓝为代表、第二代以活性碳为代表的示踪剂发展到目前以纳米碳为代表的第三代示踪剂。目前已知纳米碳在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活检(SLNB)中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染色持续时间长等诸多特点。其作为第三代淋巴示踪剂已在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活检中广泛应用,并相对于前两代示踪剂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在提高阳性淋巴检出率、优化手术、减少术中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纳米碳 示踪剂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身抗结核药对治疗“卡介苗性腋窝淋巴结核术后”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完整切除局部淋巴结核病灶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6例,女22例;年龄28天~3岁。随访6个月~2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愈率和复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苗性腋窝淋巴结核术后”患儿其预后和复发情况与是否应用全身抗结核药可能无关。

  • 标签: 卡介苗 淋巴结 结核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炎的超声诊断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患有肠系膜淋巴炎的52例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显示健康的3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超声诊断情况。结果经过超声诊断后,观察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肿大的部位大多在右下腹,占比为71.15%(37/52),然后是脐周部位,占比为23.08%(12/52),其余部位占比为5.77%(3/52)。观察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纵径、横径、纵横比显著大于对照组,淋巴的数量大多为多发多于对照组,一般呈串珠状或者是簇状分布,没有融合现象,血流信号呈现点条状且明显。而对照组淋巴数量较少,分布较为分散,血流信号稍微出现星点状,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炎采用超声诊断是目前最佳的检查手段,可对医师的临床治疗提高可靠的科学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小儿肠系膜 淋巴结炎 超声诊断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因接种卡介苗(BCG)所致左腋下淋巴结核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06例婴幼儿左腋下淋巴结核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病理形态学及特殊染色等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106例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21,临床以接种同侧腋下淋巴肿大为主要症状,B超检查在左腋下皮下处可探及大小不等为1~5cm混合性回声团,边界尚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病例可见液化区,周边软组织肿胀;彩色多普勒(CDFI)包块周边可见血流信号,而包块内部仅可探及星点状血流信号或探及不到明显的血流信号;106例肿大淋巴进行病理活检,81例(76.4%)为多个结节融合,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其中32例(39.5%)切面呈淡黄色实性,49例(60.5%)切面呈囊性;25例(23.6%)为不整形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切面淡黄色;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干酪样坏死型,其次为增殖型,渗出为主型少见;送检组织全部做抗酸染色,其中80例(75.5%)抗酸染色阳性,26例(24.5%)抗酸染色阴性;术后病理诊断为BCG性淋巴结核。结论首先提高接种BCG的技术、接种质量,为了提高临床对接种卡介苗后的局部反应所致BCG性淋巴结核的认识,临床应注重结核病的基础检查,超声及淋巴活检与抗酸染色联合应用,对淋巴的性质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及诊断价值。

  • 标签: 淋巴结 结核/诊断 卡介苗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鉴别浅表淋巴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4例患者206个浅表肿大淋巴,术前根据高频超下淋巴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血流情况对其良、恶性质作出初步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4%(180/206)。多数良性淋巴纵径/横径比(L/T)≥2,淋巴门结构清晰,血流信号无血流型及门血管型,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正常;多数恶性淋巴L/T<2,淋巴门结构消失,内部常出现微小钙化灶及囊性变,血流边缘血管型及混合型,PSV和RI明显增高。良、恶性淋巴在L/T、内部回声(淋巴门结构、有无微小钙化及囊性变)及血流状态(血流分布、PSV及RI)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对浅表淋巴良、恶性的鉴别准确性较高,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高频超声 浅表淋巴结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结果进行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手术切除治疗,并展开广泛肺门、叶间、纵膈淋巴清扫术,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并对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清扫淋巴1106组,其中,单纯N1淋巴转移率为24.14%,N2(包含N1+N2)淋巴转移率为30.38%;原发肺癌T分期T1、T2、T3间淋巴转移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观察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淋巴转移与T分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跳跃性纵膈淋巴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肿瘤部位、肺癌病理学类型与淋巴转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广泛清扫淋巴,从而达到根治效果。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清扫术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颈部肿大淋巴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高频探头对100例患者的160个肿大淋巴进行超声检查,并记录肿大淋巴的形态特征﹑血流分布情况﹑纵横比(L/S)及在颈部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病理证实160个肿大淋巴肿中,良性淋巴92个,其中反应性增生54个,淋巴核38个,恶性淋巴68个,其中恶性淋巴瘤23个,转移性淋巴45个。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在其形态特征、内部回声、血流情况等方面各有其特征,淋巴的纵横比(L/S)比值、在各区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尚无一项特定指标能够提示淋巴的良恶性,利用超声探查根据淋巴形态学特征﹑血流分布情况﹑纵横比及在颈部各区的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在淋巴良恶性的鉴别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超声 颈部 淋巴结 肿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在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区域以及特点评价中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6年9月期间接收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超声检查,回顾分析患者采用超声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在淋巴转移区域方面,颈侧区淋巴转移率低于中央区淋巴转移率,在转移性淋巴中L/T<2的比例方面,颈侧区淋巴转移率和中央区淋巴转移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区域以颈侧区为主,对于临床治疗可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甲状腺癌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 超声 区域特点 评价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活检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活检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保留胸大小肌改良根治术,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活检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研究。

  • 标签: 保乳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 乳腺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炎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75例肠系膜淋巴炎患儿治疗前后的彩超声像图表现,同时将其与和20例健康儿童肠系膜淋巴的彩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儿组肠系膜淋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纵径及横径均显著大于健康儿童组的淋巴,CDFI可探及淋巴内较丰富血流信号。同时,患儿组经规范抗感染治疗后,原肿大淋巴均明显减小。结论彩超检查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为临床确诊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高频彩超 小儿 肠系膜淋巴结炎
  • 简介:摘要目的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联合盆腔淋巴清扫及腹主动脉旁淋巴取样术应用于Ⅱ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妇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接诊的52例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成X组(31例)和Y组(21例)并分别给予经腹和腹腔镜的广泛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联合盆腔淋巴清扫及腹主动脉旁淋巴取样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结果淋巴清扫数量及留置尿管时间外(P>0.05),其它方面及治疗有效率比较Y组均优于X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广泛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联合盆腔淋巴清扫及腹主动脉旁淋巴取样术在治疗Ⅱ期子宫内膜癌方面效果理想,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切除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胆囊癌腹部淋巴转移分布特征及CT、MR影像表现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胆囊癌腹部淋巴转移患者CT、MR影像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壁厚型、结节型、肿块型分别有19例、15例、7例。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低密度;MR影像学特征表现为T1WI序列上见低信号,T2WI序列上见高信号,DWI序列上随b值升高信号增高。结论胆囊癌淋巴转移情况通过CT、MR影像扫描均能准确反映出来,胰头后方、腹腔动脉干周围、门腔间隙、腹主动脉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是胆囊癌腹部淋巴转移的主要部位。

  • 标签: 胆囊癌 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 CT MR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MRI分别用于临床直肠癌淋巴转移初步判断的有效性。方法以2013年5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临床分组以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CT组、MRI组,每组人数均为86例。其中MRI组采用MRI检查,CT组采用CT检查,并将结果与手术结果相比,分析诊断准确度。结果MRI组疾病检查特异性为100%,明显高于CT组87.5%,MRI检查特异性较好,P<0.05。结论CT、MRI对直肠癌淋巴转移均有良好诊断效果,其中后者检查特异性高于前者。

  • 标签: 淋巴结转移 准确度 CT 直肠癌 MRI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癌组织中SphK1蛋白和CD68蛋白表达与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择的样本为我院手术切除的结肠癌组织80例,以2011年5月—2016年5月为样本选取时段,对80例结肠癌组织的SphK1蛋白和CD68蛋白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进行检测,对其表达情况进行明确,将淋巴转移与SphK1蛋白和CD68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SphK1蛋白表达主要体现在全部结肠癌组织中,相较于结肠癌组织N0无淋巴转移,SphK1蛋白表达在N1、N2期均呈明显上升的情况,比对存在P<0.05的差异;但是CD68蛋白表达相较于结肠癌组织N0无淋巴转移,在N1、N2期均呈明显下降的情况,比对存在P<0.05的差异。结论伴随淋巴转移在结肠癌上皮细胞中SphK1蛋白表达呈现明显提升,而CD68蛋白表达呈现明显降低,因此,结肠癌淋巴转移分期可采用SphK1蛋白和CD68蛋白表达进行判定。

  • 标签: 结肠癌 淋巴结转移 SphK1蛋白 CD68蛋白 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治疗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间94例在我院就诊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所选对象随机分为应用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治疗术进行治疗的A组47例,B组47例患者施原发灶根治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根治43例,有效清除率为96.3%,B组仅37例根治,总有效率为78.7%,且A组术后对外观影响较小,患者满意度较高;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中期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治疗,采用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治疗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治疗效果明显,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 治疗 乳头状甲状腺癌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评估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链淋巴转移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由此确定淋巴的清扫范围。方法本文研究了我院134名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淋巴转移情况,通过对各组数据的分析整理,总结淋巴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左侧喉返神经链的转移率为15.6%,右侧为20.9%,双侧喉返神经链淋巴转移率为34.3%。影响喉返神经链淋巴转移的重要因素有①肿瘤的部位,其喉返神经链淋巴转移率胸上段58.8%、胸中段40.0%、胸下段14.3%分(P<0.01);②肿瘤的分化程度,其喉返神经链淋巴转移率低分化57.1%、中分化36.0%、高分化21.4%(P<0.05);③肿瘤的浸润深度,其喉返神经链淋巴转移率T4为53.6%、T3为42.6%、T2为16.1%、T1为的7.14%。有喉返神经链淋巴转移的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没有者低(30.4%VS56.8%,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肿瘤复发,应清扫胸段食管癌患者的双侧喉返神经链淋巴

  • 标签: 食管癌 喉返神经 淋巴结切除术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癌平胶囊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2例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转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TP方案(紫杉醇+顺铂)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消癌平胶囊治疗。治疗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皮疹、恶心呕吐及神经毒性等毒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P<0.05)。治疗后,观察组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皮疹、恶心呕吐及神经毒性等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分别为9.7%、6.4%、3.2%、12.9%及6.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消癌平胶囊联合TP方案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消癌平胶囊 化疗 食管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估鼻咽癌颈部淋巴转移放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放化疗的鼻咽癌颈部淋巴转移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放化疗前后进行磁共振功能成像,采用扩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分别于治疗前及放疗剂量20Gy、40Gy时行常规磁共振(MRI)及DWI检查,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DWI影像结果中形态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颈部淋巴转移灶平均横断面积为(2.81±0.73)cm2,ADC值为(0.66±0.11)×10-3mm2/s,治疗后放疗剂量为20Gy时,平均横断面积(1.51±0.48)cm2,ADC值为(0.58±0.22)×10-3mm2/s,放疗剂量为40Gy时,平均横断面积(1.15±0.41)cm2,ADC值为(1.43±0.17)×10-3mm2/s,三次MRIDWI检查影像结果相互比较中,淋巴横断面积及ADC值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DWI检查对鼻咽癌颈部淋巴转移病灶形态变化较为敏感,并且可根据ADC值对患者病情进行定量评估,因此采用MRIDWI对鼻咽癌颈部淋巴转移患者放化疗期间进行动态监测,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鼻咽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放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