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药物具有两重性,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能产生不良反应,给机体带来损害。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全球死亡的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已不容忽视。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完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利于发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保护患者健康。

  • 标签: 药学 不良反应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回顾式调查方式,对医院465例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65例ADR报告中,≧60岁者构成比最高,占36.79%,18~49岁年龄段女性居多,占21.08%;抗感染药居各类药的首位,占28.82%;以静脉方式给药引起的ADR构成比最高,占78.0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22类,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减少不必要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能降低ADR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 给药途径 药品种类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乌头类中药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12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剂量不合适、不清楚其使用适应症以及炮制煎煮方法不正确等。结论乌头类中药的使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就会导致患者在临床上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临床使用中要强化合理使用毒性中药的意识,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 标签: 乌头类中药 不良反应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注射用丹参的不良反应,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安阳县中医院各科收治的住院病人应用注射用丹参治疗的10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6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92例,占12.78%。结论提高对注射用丹参不良反应的关注,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对应用注射用丹参患者加强监护,以有效控制注射用丹参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健康水平。

  • 标签: 注射用丹参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应对措施。方法从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患者中挑选4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做出统计分析。结果40例研究对象中,一般反应的有32例,异常反应的有5例,偶合反应的有3例。结论根据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采取提高接种人员的专业技术,加大接种知识宣传力度等手段,降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预防接种 不良反应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药物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反应、二重感染等。本文简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以促进临床科学合、规范的应用,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通过对2例应用血塞通注射剂后发生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措施。结果临床使用血塞通注射液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适应症,选择适当的溶媒,密切观察用药过程,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血塞通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数据分析,为抗肿瘤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83例病人产生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映可以出现在多个系统,其中以消化系统最为突出。结论临床上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易引发不良反应,临床工作者应当重视其不良反应,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调查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肺癌发病率的增加,化疗药物得应用量显著增加,由此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化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肺癌化疗常见不良反应及对策的研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化疗依从性均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临床病例及相关研究为基础,对肺癌因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对策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指导,提升治疗依从性,确保临床疗效,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性分析护理干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性。方法指导患者每次注射前一定要摄取食物,不能进行空腹治疗。对治疗存在抵触情绪的病人,要做好细致的解释工作,解释内容其中包括治疗措施、目的以及副作用等。结果经此次调查显示98例患者药物使用的种类超过了33种,通过全科人员的培训,严把药液配置关。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回和观察。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过敏史,仔细向患者说明所用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观察患者的静脉注射速度,讲解静脉注射时的注意事项,在2011年门诊护理工作中,由于对以上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加以防范,有效地减少了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有效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预防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护理干预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熟悉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障碍不良反应,掌握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本文通过我院198例(1136人次)患者治疗过程观察及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的表现,探讨护理经验。结果198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痊愈55例,显著进步93例,进步5例,无效5例。呼吸恢复时间延长(>6min)21例,循环虚脱8例,记忆力障碍153例,呼吸道分泌物85例,全身肌肉酸痛98例,头痛头晕93例,急性谵妄3例。结论目前MECT是当代最先进的治疗重性精神病的方法,被世界很多国家精神病医院采用,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早期识别和预防不良反应、加强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可降低MECT治疗的风险。

  • 标签: MECT 不良反应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自制制剂宫血合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使用宫血合剂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宫血合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可能由于药物本身或其它原因。结论应该重视和加强自制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宫血合剂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成药参麦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检索2009年-2014年国内医学周刊中关于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文献,并对其进行研读和数据统计,总结其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在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多于年轻人,不良反应的发病时间一般在用药后的半小时之内,主要表现为各种过敏反应。结论在临床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关注,进而促进用药的合理化的发展。

  • 标签: 参麦注射液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旨在为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ADR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在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中最多,占37.5%;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占(37.5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38.33%;绝大多数ADR为静脉给药引发,占95.83%;ADR发生时间在输液过程中最多,占29.16%。结论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时ADR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故临床需要加强对ADR的监测,以有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收集到的83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3例ADR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27.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97.6%,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为6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6.69,结论临床应加强抗生表及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监测,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种西药联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10月,我院门诊开具的西药处方1680张,分析其用药配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680张处方中,1192张为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处方,占总数的70.95%。其中,5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6%,主要表现为恶心、发热、头痛、胃肠道不适、体虚、眩晕、皮疹、水肿以及睡眠不佳等。结论多种西药联合应用不合理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严格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可能不良反应以及配伍禁忌,合理联用西药对于确保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 西药
  • 简介:摘要西药联用是临床常见的给药方式。随着临床中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情况的增多,因西药联用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逐渐增多。西药不良反应常见于用药当天,情况较轻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则会出现肝、肾功衰竭等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对西药联用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用药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以期可以降低西药联用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从而有效地提升临床治疗的效率。

  • 标签: 西药联用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报告的有关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对我院2014年收集并全国监测网上直报的10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1例ADR中年龄在19岁到59岁之间占最多,为41例,占40.6%;抗菌药物居首位,为55例,占54.4%;静脉给药引起ADR最高,为82例,占81.1%。结论加强ADR监测、重视ADR报告、降低ADR发生率、提高ADR的预防,保证临床药物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报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门诊输液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输液患者80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水平。结果80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输液不良反应,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100%。结论对门诊输液产生的不良反应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医患关系的维护。

  • 标签: 门诊输液 不良反应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