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就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引发因素,提出临床药师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所应该做的工作。

  • 标签: 中药不良反应 原因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2月我院上报的320例ADR资料,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发生ADR的药物种类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和婴幼儿易引起ADR,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最易发生ADR(81%);引起ADR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45.3%),ADR发生率最高的抗生素类分别为喹诺酮类(29%),头孢菌素类(21%)、林可霉素类(18%);ADR以皮肤和附件、胃肠道损害最常见.结论医务人员应当加强ADR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减少静脉滴注给药和抗菌药物过度使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78-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疫苗接种导致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有关乙肝疫苗接种导致ADR的个案病理,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乙肝疫苗接种导致不良反应案例为445例。此次研究的案例中,ADR发生在0~1岁婴幼儿的比例比较高为3136%;ADR多发生在用药1h内;血源性乙肝疫苗主要是以过敏反应为主,达到3115%;种族乙肝疫苗为接种反应,为3452%,过敏反应只有747%。结论通过对报道的乙肝疫苗可能致ADR的了解,可加强医务人员对乙肝疫苗接种致ADR的认识,从而严格掌握乙肝疫苗接种的禁忌证,避免ADR的发生或偶合而使接种者的原有疾病加重。

  • 标签: 乙肝疫苗接种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在临床治疗中输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输血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为了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笔者对2014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针对本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及类型做出相应的影响分析。

  • 标签: 输液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67份,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引发ADR药品种类分布、例数和构成比、ADR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等。结果167例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抗微生素药物所至的达96例,占57.48%,>60岁以上的患者52例,占31.12%,多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我院不良反应上报95%以上为医师.护士药师上报为5%。结论护理人员和患者ADR上报意识较差,医护人员应增强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意识,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安全用药意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种西药联合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具体应对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开出的1572张处方中西药的配伍情况,进而分析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反应情况探讨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结果我院开出的1572张处方中,有92张出现西药搭配不合理情况,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等,严重者出现心功能损害、肝肾功能衰竭等。92例患者中单纯出现头痛的患者有27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有32例,单纯出现腹泻的患者的20例,出现头痛合并恶心、呕吐及腹泻的患者有11例,出现心功能损害的患者有1例,出现肝肾功能衰竭患者有2例。结论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掌握用药的原则及各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并全面了解各药物间的作用及毒性等,针对患者自身状况及病情合理搭配药物,避免药物联合应用不当而产生不良反应

  • 标签: 多种西药 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与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标准,对2014年我院各科室上报的240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60岁及以上老人居多;药物类别以抗感染药为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发生率较高;累及器官及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大多数发生ADR的患者能痊愈和好转。结论在临床用药中,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选用安全适宜的药物及恰当的给药方式,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防止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不良反应分析 药物种类 给药途径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对抗生素的合理用药方法进行分析,以实现抗生素的规范用药。方法对各类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根据实际不良反应对规范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分析总结得知,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大致可分为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特异性反应等几个方面,在使用的过程中需坚持规范用药与合理用药。结论为尽可能降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抗生素用药时需严格对用药方法实施控制,以提高抗生素用药的总体价值。

  • 标签: 抗生素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419-0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了解医院儿科药物在对儿科应用的前提下,对儿童药物临床用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儿科药物临床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确保儿童在临床用药中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分析方法采样,用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院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儿童进行实例分析。随机抽取我院从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一年期间儿科住院患者病历106例,对临床儿科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数据进行分类。对儿科病例中产生的药物病历的儿科病历,进行先统计然后采取分类的方式进行分析。资料处理方式采取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类。结果在我院106例儿童住院患者中,有28例儿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0例儿童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有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表皮和深层不等反应;5例儿童出现肝功能损坏;2例出现呕吐、腹泻;2例出现肾功能损坏。不合理用药主要有药剂量太大、在药品配伍中出现了儿童慎用药和禁用药以及在药物的配伍中使用不合理。结论在临床诊断中,过多使用抗菌药物、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药物配伍不合理和药物给药途径不合理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视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使用不合理 药物超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发病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方法检索1994年1月至2015年8月国内期刊报道的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红花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为主,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安全,各类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不一。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红花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提倡合理用药。

  • 标签: 红花注射液 不良反应 文献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