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类西药运用到临床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以期能给临床用药提供有效根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因使用抗菌西药出现不良反应而入本院的患者96例。通过研究所选病例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结果研究中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西药总共有七类,以头孢菌素类西药诱发的不良反应居多,占35.42%;患者不良反应病症多出现于皮肤及附件部位,占37.50%;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主要是静脉用药,占93.75%,不良反应多数发生于输液时间内,占36.46%。结论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同时,加强临床监测,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224例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其中观察组为联合用药指导实施后,应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对照组为联合用药指导实施前,使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49%,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药物,需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的分析,以做好联合用药方面的指导,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于预防盐酸左氧氟沙星在输液中发生不良反应在输液前如何正确健康宣教,使患者尽可能了解并掌握药物知识,密切护患关系,增强了临床治疗有增效用。

  • 标签: 盐酸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健康宣教
  • 简介:摘要目的对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与临床合理用药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经西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对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合理用药对策进行探讨。结果瘙痒、皮疹;意识不清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心慌;呼吸困难;发热抽搐是西药用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症状,分别占总比的34.00%、28.00%、17.00%、8.00%、7.00%、6.00%。结论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西药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多,且危害性较大,故在西药用药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合理有效的用药对策进行用药干预,以减少西药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增加临床西药用药的安全性,减少相关的医疗纠纷,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 标签: 西药用药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病例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免疫以及泌尿系统反应等;涉及药物包括有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莫西沙星、依诺沙星等。结果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临床应促进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提高用药安全,保证临床疗效。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抗生素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和置换术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本市某医院以往在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和置换术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枸橼酸盐中毒、心血管反应、反跳现象、出凝血异常及过敏反应等。结论熟练掌握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术 血浆置换术 不良反应 分析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西他赛与紫杉醇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一定借鉴。方法2006年2月—2015年7月本省根据“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多西他赛与紫杉醇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有效收集。结果总计收集30份多西他赛与紫杉醇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涉及患者30例,不良反应31例次。30例患者中有男性10例,占33.33%,女性20例,占66.67%;年龄3—75岁,平均(48.3±2.4)岁。多西他赛引发严重不良反应15例次;紫杉醇引发严重不良反应16例次,占38.70%,随后依次为过敏样反应19.35%,白细胞减少16.13%,骨髓抑制12.90%。采用针对性治疗后都存在明显的好转或痊愈。结论紫衫醇与多西他赛相比,其过敏性休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使用过程中必须强化用药指导以及有效的监测。

  • 标签: 多西他赛 紫杉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阿莫西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来我院使用阿莫西林治疗的患者30例为单用组,同期选择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的患者30例为联合组,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单独不良反应发生事件上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共同治疗不良反应症状较轻,其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皮肤及附件、胃肠道等方面,临床医生在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

  • 标签: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探究。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3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给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观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结果在第2代与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头孢呋辛钠在临床使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其他抗生素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对比,实验组发生各类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17%,对照组发生各类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0.058%。结论头孢呋辛钠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且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比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

  • 标签: 头孢菌素 抗生素 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017-0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科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产科20例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并制定防治对策。结果患者因素、医院因素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结论临床根据产科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因素行针对性防治对策,可降低切口愈合不良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产科手术 切口愈合不良 防治对策
  • 简介:目的建立科学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并使之有效运行。方法借鉴SH9医疗不良事件分级法,建立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以鼓励主动报告为手段提升上报率。结果2014年度共上报医疗不良事件289例,其中近半数为隐患事件,事件归因多集中在患者服务流程及护理服务质量方面,事件处理两周内整改完成率为86.45%,事件教训分享53例。结论统一的事件分级加归因分类、方便快捷的网报途径、自觉自愿的责任意识驱动上报、及时切实地解决问题是保障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医疗 不良事件 报告系统
  • 简介:目的调查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认知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医院制定不良事件报告非惩罚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500名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59.6%,不同科室、学历、职称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基本知识认知存在差异;医院员工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前3位的阻碍影响因素是担心上报后会受处罚或责备、担心因为不良事件而使个人名誉受影响、不清楚不良事件的概念;前3位的积极影响因素是以奖励为主、处罚为辅,报告程序简洁化,报告的信息反馈。结论制定非惩罚性制度,提高医务人员认知程度,简化报告系统流程,信息及时反馈可以促进医务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 标签: 医疗不良事件 认知现状 影响因素 上报率 非惩罚性制度 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硬化病人营养不良的关系,为辨证治疗思路及方法的运用提供量化标准。方法依据中医辨证标准、肝硬化诊断(1993年)要求,对入住我院的128例肝胆内科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应用主观综合评价法(SGA),对各项参数及肝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究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硬化营养不良之间的内在关系及规律。结果从研究中发现各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肝气郁结组最轻;脾虚湿盛组、湿热内蕴组次之;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血瘀组最重。结论从肝硬化营养不良的评估,可以为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提供量化依据,为改善病程、病情提供客观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 标签: 中医辨证分型 肝硬化 营养不良 临床指标 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10-0244-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方法选用我院2012年9月-2015年2月接收的心血管介入患者作为对象实验,根据临床资料分成两组,即A组,未麻醉直接拔鞘;B组,先麻醉后拔鞘,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接收的1700例患者中,出现拔管综合征的患者共200例,其中,130例患者为拔管时心率减慢,其余70例心率加快。B组患者总拔鞘综合征发生率和A组相比较低,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易出现拔管综合征,以心率快型、心率慢型为主,根据其综合征类型行不同措施处理,以纠正心衰和血液容量,提高预后效果。

  • 标签: 心血管 介入治疗 拔管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柴胡桂枝汤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1年到2013年间来我院就诊的FD病人中随机抽选100例,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研究组病人给予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病人给予吗叮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病人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的有效率76.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汤对FD病人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柴胡桂枝汤加减 功能性消化不良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13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全部观察对象的血清C反应蛋白临床检查结果。结果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不同时点患者WBC和CRP水平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是一种较为准确可靠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诊断依据,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清C 反应蛋白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088-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风险评估表对精神科病房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共856例,均为女性,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时增加了风险评估,采用跌倒、噎食、攻击、自杀、出走5个风险因素评估量表,预测可能出现的高危行为,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在使用风险评估表一年后不良事件发生率(6.90%)较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2.12%)降低,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使用风险评估表能降低精神科病房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风险评估量表;住院精神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医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手术切除治疗的甲状腺腺瘤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护理干预,比较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及者SBP、DBP、HR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当天早晨两组SAS及SDS评分较入院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手术中,研究组SBP、DBP及HR与入院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BP、DBP及HR较入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h疼痛VA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h、24h及48h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甲状腺腺瘤患者手术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消除负性情绪,提高了适应能力,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应激反应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245例FD患者随即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奥美拉唑125例,对照组口服兰索拉唑和莫沙比利120例,疗程均为2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胃部烧灼感,上腹痛症状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嗳气症状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饱胀症状分级评分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FD疗效肯定,用药不良反应减少,可作为治疗FD首选用药。

  • 标签: 奥美拉唑 FD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晚期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经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严重肠道反应发生情况及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严重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总安眠率分别为76.6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晚期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大大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晚期肿瘤患者 胃肠道反应 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