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输血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方法利用白细胞分类和流式细胞分析法对20例HIV携带者和20例AI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4+,CD8+的表达及绝对数进行检测。结果AIDS患者组CD3+淋巴细胞数较正常值显著下降(P<0.05);HIV感染组与艾滋病组的CD4+T淋巴细胞数显著下降(P<0.01);CD8+淋巴细胞数显著增高(P<0.01);CD4+/CD8+比值显著倒置。结论感染HIV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随病情进展下降更显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外周血淋巴亚群之间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了2009年7月-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65例红斑狼疮病人与32例体检人员的外周血淋巴亚群进行检测。检测上述人员的外周血CD3+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CD19+淋巴细胞,NK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处于活动期的红斑狼疮病人,其NK细胞、CD4+百分率,相对于对照组,降低。B淋巴细胞、CD8+百分率,相对于对照组,升高。CD4+/CD8+明显下降。活动期患者与非活动期患者相比,CD8的细胞总数要高于稳定期的细胞数,CD4的细胞总数要低于稳定期的细胞数。结论NK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变化,在红斑狼疮疾病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病人血淋巴细胞的检测可以全面的掌握病人的免疫状况,从而可以正确的进行病情判断以及临床的治疗。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外周血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及年龄、病情对住院老年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流式细胞仪,对225例住院老年男性患者进行调查。结果T淋巴细胞(CD3+)与年龄呈负相关,自然杀伤细胞(CD56+)与年龄呈正相关,CD3+、辅助T淋巴细胞(CD4+)、CD56+、B淋巴细胞(CD19+)、淋巴细胞(Lc)与病情相关(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主观支持进入CD4+、Lc的逐步回归方程;主观支持的家庭成员项进入CD4+、主观支持的同事项进入CD19+、主观支持的朋友项进入Lc的逐步回归方程;社会支持利用的烦恼倾诉项进入CD3+、CD4+的逐步回归方程。结论年龄、病情与CD3+、CD4+、CD19+、CD56+相关,社会支持可能与住院老年患者的CD4+、CD19+等淋巴细胞亚群有关,烦恼倾诉能提高患者的CD3+、CD4+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 标签: 住院患者 老年人 社会支持 淋巴细胞亚群 相关性
  • 简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准确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型是制订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基础,其中染色体异常与发病密切相关,是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迄今报道涉及50多种特异的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融合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53例,患者给予PFNA手术治疗,并计算患者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术后Hct、Hb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FNA手术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具有显著的优点,但患者也存在着隐性失血量较多,因此对患者手术后应严格检测其生命体征,以免术后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患者应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检测确认单纯为封闭抗体缺乏的16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89例,给予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对照组72例,未行任何处理,比较两者妊娠结局。研究组经治疗后常规复查封闭抗体,比较封闭抗体阳性组及阴性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妊娠成功率分别为59.6%及33.3%,流产率分别为11.3%及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阳性组及阴性组妊娠成功率分别为68.1%及23.5%,流产率分别为10.2%及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治疗封闭抗体不足复发性流产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封闭抗体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复发性流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DNT细胞分布百分比与肺癌的关联,探索DNT细胞亚群测定对于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为样本,住院患者共65例,男39例、女26例,另选60位体检健康的自愿者为对照组,男30人、女30人。两组均在清晨空腹抽取2ml外周静脉血后立即加入抗凝剂抗凝,然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NT细胞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所有操作均需在4个小时内完成。结果肺癌患者DNT细胞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10.2%±6.7%,高于健康对照组4.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P<0.05。结论患有肺癌的患者淋巴细胞迅速增至,DN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DNT细胞亚群百分含量检测对于肺癌患者的早起诊断与治疗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肺癌 淋巴细胞 DNT百分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结合HAART疗法治疗HIV/AIDS患者1年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能有效提高机体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尤其是疗前CD4计数小于200个/mm3的患者,经过治疗后CD4计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 标签: HIV/AIDS 中西医结合治疗 CD4+T淋巴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探讨不同提取工艺复方板蓝根颗粒(FF)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从中优选制备提取工艺。用MTT比色法测定四种不同工艺提取物对小鼠脾细胞内线粒体脱氢酶活性来反映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板蓝根颗粒四种工艺提取物均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复方板蓝根颗粒四种工艺提取物均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但作用强弱不同,95%醇提物(FF3)、水提物(FF4)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刺激作用较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的特点。方法对7例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7例ALCL中6例为系统性ALCL,1例为原发皮肤性ALCL(C-ALCL)。ALK+ALC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ALK-ALCL年轻,CD30、ALK共同阳性时EMA的阳性表达率增高。结论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通过胸腔积液诊断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点。方法对一个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胸腔积液的病例进行常规细胞学涂片,沉渣包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胸腔积液涂片细胞丰富,见大量异型增生淋巴细胞。由单个散在或松散聚集的细胞组成。细胞大,单核、双核或多核,核浆比明显增高。核大,部分核异型,染色质深,颗粒状,免疫标记瘤细胞CD19,CD20,CD22,CD79,阳性。CD30弱阳性,IgM,ALK,CD10,CD5,P53阴性。结论通过胸腔积液诊断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少见,细胞学诊断难度高,对免疫组化依赖程度高。

  • 标签: 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胸腔积液 免疫组化
  • 简介:淋巴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ymphoplasmalyticlymphoma/Waldenstrom’s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肿瘤,约占所有血液系统肿瘤的2%,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居多。现报道1例LPL/WM的典型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细胞淋巴瘤 文献复习 血液系统肿瘤 典型病例 LPL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1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应用美罗华,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取护理对策。结果18例患者中3例出现发热、寒颤,1例出现过敏反应,8例出现恶心、呕吐。结论使用时应重视用药前患者心理护理、掌握正确给药方法,用药过程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恰当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美罗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纵膈淋巴结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8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术前CT检查。以患者的病理结果作为参照标准,评估术前CT检查对纵膈淋巴结状态的检测价值。结果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与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79.9%与72.1%,而其阳性的预测值以及阴性的预测值也较高,分别为80.4%与73.3%。结论CT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纵膈淋巴结状态进行评估,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为手术提供更好的参考,值得临床考虑。

  • 标签: CT 非小细胞肺癌 纵膈淋巴结
  • 简介:目的研究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DNA改变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选取14号染色体上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37例B细胞淋巴瘤中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结果37例B细胞淋巴瘤中,bcl-2/IgH基因重排频率为24.3%(9/37);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为48.6%(18/37),杂合性缺失发生率为40.5%(15/37),其中D14S65位点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频率较高,分别为29.7%(11/37)和27%(10/37).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D14S6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有关(P<0.05),与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但D14S4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结论D14S65是B细胞淋巴瘤中敏感的检测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共同导致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

  • 标签: 淋巴瘤 B细胞 基因 BCL-2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子丢失 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年龄≥60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特点的研究,探究其可能具有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住我院的首次确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计52例以及老年健康志愿者计52例、中青年健康志愿者计52例。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收集三组共计156份外周血标本,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标本的CD4+细胞及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给予足疗程常规化疗后,再次收集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组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标本中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三组被试外周血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以其所占CD4+T细胞比例作为标准,其中老年AML组、老年组、中青年组的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分别为7.913±1.692%、6.804±1.315%、5.734±1.036%;老年AML组指标高于老年组及中青年组,中青年组指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疗敏感的AML患者计17例,其中CR后复发的患者计10例;化疗敏感的AML患者较难治AML患者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后复发患者的表达水平较长期CR患者高,获得长期CR患者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正常老年对照组相当,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疾病的的发展和预后存在一定联系,可作为临床对于预后及疗效评价的标准之一。

  • 标签: 老年患者 急性髓系白血病 调节性T细胞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吉林省临江市医院诊治6例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发生于胃,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HP感染5例,感染率为83.33%,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小淋巴细胞组成,可伴有少量大细胞淋巴上皮样病变。瘤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免疫标记CD20,不表达CD5及CD10。结论胃肠道MALT淋巴瘤好发于胃,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确诊依靠常规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 标签: MALT淋巴瘤 病理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