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1927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彻底结束阴阳历并行的二元格局,强制推行国历。国历运动手段过激,对旧历作为民俗的价值和惯性作用均估计不足。与官方政策适相对照的是,在1945年国民党政要陈果夫编制出版的《中华民国生活历》一书中,我们却发现了他对国历运动的失衡进行了有意识地纠偏补弊。而且,透过这本日历,陈氏重建基层宗法社会及其礼制的政治理念也得以具体揭显。

  • 标签: 陈果夫 《中华民国生活历》 节日 礼俗
  • 简介:"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那就是青藏高原",伴随着这悠远浑厚的歌声,我们来到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开始了神秘的西藏之旅.这里既不想介绍布达拉宫千年留存的宏伟建筑,也不去探讨大昭寺里日夜不灭的酥油灯火和长跪藏民,也不去谈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仅从一个普通旅游者的视线,来了解西藏,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了解当代藏民的平凡生活.

  • 标签: 大昭寺 油灯 西藏 山川 布达拉宫 生活习俗
  • 简介:越秀山脚下的小北,在上世纪初是广州的贫民窟,那里的人们大多从事车夫、小贩、织布工等城市里最低等的职业,拿着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这次先来看看人力车夫们的日常生活吧:

  • 标签: 日常生活 贫民窟 人力车夫 秀山 城市 收入
  • 简介:本文通过对古人看戏的场所、戏源以及欣赏戏曲的情趣的考察,分析了古代民众在比较低下的物质条件下,如何想方设法,丰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以珍惜、宽容、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并且凭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对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标签: 草台戏 文化生活 乡村民众 《清稗类钞》 戏园 观众
  • 简介:群众文艺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起到突出作用.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促使了群众文艺不断快速发展.在新常态下,群文工作是担负着繁荣群众文艺重要而光荣的一项任务.本文分析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希望本文为群众文艺的发展及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提供研究参考及借鉴.

  • 标签: 繁荣 群众 文艺 文化生活
  • 简介:西方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挣在美国,住在英国。”意思是说美国商业发达.是一个挣钱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大多得益于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而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日常生活习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总是以它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反过来影响着它的自然环境。英国是一个小岛国,

  • 标签: 环境保护 生活习俗 英国 自然环境 享受生活 生态保护
  • 简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看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最受欢迎的"时尚"娱乐方式,与转瞬即逝的电影艺术共生共荣的电影期刊随之承载起记录早期电影面貌的重任,民国影刊中的佼佼者《明星半月刊》作为30年代上海中国电影刊物拥有最多读者之一的电影杂志,以明星公司的多位女性明星担当其封面女郎。研究她们的发型妆容、服饰神态、拍摄环境等多种角度,可以展示早期影刊封面女星对时尚生活的引领,探寻上海都市如何在西方好莱坞电影强势文化中突围,展现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电影刊物的特色栏目"读者信箱"展示了影迷与明星、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解构文字背后的女星形象和电影生活

  • 标签: 明星半月刊 电影 封面女星 时尚生活
  • 简介:面对改革,我们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我们单位更好的适应改革。更好的加快改革步伐做贡献,让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出保驾护航的作用。

  • 标签: 改革 与时俱进 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
  • 简介:辛壬之际的政治变革促使历书的制作原则发生剧变,清廷时宪书变通办法十九条就是此种剧变的结果之一。而由清廷、革命党人和袁世凯政府制定的五部历书,则见证了官定历书蜕变的过程:历书历谱编排从阴历为主转向以阳历为主,历注内容则从带有神秘主义的信仰知识转化为现代科学知识及社会政治常识。这也导致了历书制作的官民分野与新旧对立。官定历书制作取向及知识系统的变化,既源自清末民初知识转型的影响,也来自于政治文化转型与重建的需要。

  • 标签: 辛壬之际 官定历书 历法制度 知识转型
  • 简介: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是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二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二者却一度呈现出张力、冲突乃至断裂的迹象;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及其民俗宗教在乡村社会中的复苏与兴盛,民俗宗教又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交叉重叠的互构力量。藉此,通过山西义村的“三官大帝”供奉之考察,揭示出当前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呈现的逻辑关系:民俗宗教政治化、村庄政治民俗化、村庄政治与民俗宗教混合化等。

  • 标签: 民俗宗教 村庄政治 三官大帝
  • 简介:面对东汉末风俗日益败坏的局面,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对风俗和政治的关系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其一,应劭首次提出以“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为宗旨的风俗观念,极大提升了人们对风俗在政治生活中重要地位的认知。其二,应劭更注重对下层民众风俗和时俗的认知,使得风俗概念更加具体化,更加切近现实政治,也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其三,应劭提出风俗存在两种形式——“本俗”与“正俗”,进一步丰富了两汉风俗观念的政治文化内涵,也为其“辨风正俗”提供了阐释与拓展的空间。

  • 标签: 应劭 辩风正俗 政治文化
  • 简介:时间是万物存续的基本维度,对人类社会而言亦是如此。不过,与物理时间或钟表时间的线性、均质性有所不同,人类的时间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并反过来或显或隐地影响社会生活。不同人类群体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时间观念亦会不同。中国乡村民众如何依据农事节律来组织与展开其年度生活?

  • 标签: 乡村民众
  • 简介:<正>民俗学作为新兴的科学从国外被介绍进来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这其间中国学者对于民俗学研究的探索精神不容否定。纵观世界民俗学的发展,都在朝着各自国别的特色行进,不管是最早形成的英国的民俗学,还是法国、德国、日本,以及现在的美国民俗学研究,都是如此。我国的民俗学在经历自己所走过的路之后,开始了民间文学(语言的传承)与民俗学(行为的传承)分一为二的研究,这种趋势为近几年来民俗学与民间文

  • 标签: 民俗学研究 生活方式 文化意识 民俗生活 婚姻习俗 本质
  • 简介: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常常伴随着传统社会认同模式的式微,使建立在货币经济上的消费认同不断增强。作为一个正在变迁中的乡村社区,浙北c村村民通过对中心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进行消费象征意义上的想象与模仿,从而实现地方性的现代认知并达成自我认同。萌芽于农耕文明土壤的乡土式消费主义,与集体主义、“面子”观、从众心理、奢侈惯习等多元传统,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建立在现代消费基础之上的新认同方式,既有着建构自信与明晰自我的积极方面,也潜伏着助长非理性物欲的消极倾向。

  • 标签: 农村工业化 C村 消费想象 消费认同 象征
  • 简介:传统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一大特点即是以农为本,一年之中人们总是以农事节律为基本轴心展开各相关活动。就传统上海县而言,以棉花种植周期为基础,在年度时间生活上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忙闲交替节奏,即夏秋棉忙、冬春农闲。而在农忙与农闲期内,人们分别会有不同的活动要从事,从而使各项活动以农事活动为核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年度时间轴上。

  • 标签: 乡村民众 年度时间生活 以农为本 上海县
  • 简介:文章提出了国有企业政工干部在对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应注意思想教育的各种要素的关联性、整体性、目标的一致性、安排上的合理性和教育方法的渐进性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四有”职工队伍,进一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

  • 标签: 国企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注意 环节 联系
  • 简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对广州、深圳、东莞这三个城市来说,因为很多中小企业的外向度很高,因此,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部分出口创汇量较大的企业出现较长时间停产、半停产,职工歇业、轮岗等现象,给现有职工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职工情绪很不稳定。对于外向度不是很高的一些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方面的动态如何,单位的政治思想工作又该如何进行,如何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深度分析员工思想动态的原因与特点,对症下药,做好广泛的宣传与正确的引导,让职工正确对待机遇与挑战。

  • 标签: 金融危机 文艺院团 思想政治工作 有效性
  • 简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过去曾广泛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一带的乡村。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梅花拳一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河北省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属于名副其实的"庄稼拳"。近百年来,当地村民不仅注重和热衷于梅花拳的文场、武场修炼,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借助乡村梅花拳独特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使其在推行基层村落社区的公益观念、净化社区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梅花拳 北杨庄 文场 公益
  • 简介:在清代特有的部族政权统治下,满族统治者通过其内部精英的凝聚力和满汉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发挥了国家政治行动的力量,维护了满族统治者的特权和利益。在这一系列的政治行为背后,满汉全席这一筵席形式应时出现,并在满族统治者的政治运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主观构建的筵席仪式,其变化过程表达着满、汉精英之间的权力争夺,体现着清代权力精英结构的变化。

  • 标签: 满汉全席 统治阶级 权力渗透 精英结构
  • 简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合法性危机时,"生活世界"这一哲学概念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呈现出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范式的转型,给中国民俗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 标签: 中国民俗学 日常生活 比较视野 现代社会 国际 合法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