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秦汉瓦当代表了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一个辉煌时代。汉代以后,瓦当艺术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巅峰之后的衰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纹样的瓦当,佛像瓦当即是一类。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开来,在皇家的大力提倡与积极参与下,全国各地广建寺院,开窟造像,参禅礼之风盛行。佛教的力量不仅开始渗透人心,而且也渗入到了大众生活的许多层面,佛像瓦当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 标签: 瓦当 南北朝时期 大众生活 多层面 艺术
  • 简介:四川北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中南龛是著名的唐代摩崖石刻造像区,第68号龛龛基前浮雕有这样一组图像:一位体态丰颐的妇女头挽圆饼状发髻,穿双领下垂式半袖外衣,外着长裙,盘腿而坐,怀中抱一小孩,左右侧各坐四个小孩;小孩个个肥胖可爱,戴项圈、手镯、脚镯。画面看起来象一位多子多福的普通妇女,带着自己的一群小孩子(见题图);南龛第74号龛外龛右壁中部也有同样的一组像。此妇女衣着简单,形态朴实,一般老百姓见其周围有一群可爱的小孩,因此称她为“送子娘娘”。

  • 标签: 摩崖石刻造像 小孩 巴中 唐代 衣着 浮雕
  • 简介:安岳县属资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带,依重庆潼南县,北接遂宁市中区,西连本市雁江区、至县,南邻内江东兴区。地跨涪江、沱江两江流域。境内现有古代石刻造像70多处,是四川石刻造像地点最多的县。其中卧院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一处石刻佛经,同时还有造像和墓塔等遗迹。对卧院的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关注卧院的学者日益增多,也有文章涉及卧院的内容,但从来没有完整系统地进行资料调查。200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合作对安岳卧院进行了全面的考古东乐调查,

  • 标签: 卧佛 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学研究 札记 石刻造像 四川盆地
  • 简介:青州地区北朝衣类型分为三期。一期约北魏末至东魏初(约518—537),以上衣搭肘式和露胸通肩式衣为主;二期约东魏初至东魏末(约537—550),衣沿袭一期;三期约北齐时期(550—577),流行露胸通肩式、通肩式和袒右式衣。一、二期衣可能受到南朝文化中心建康的影响;三期衣既保持南朝传统,又有来自印度的影响,而来自印度的影响大约仍可能通过建康传至青州地区。

  • 标签: 青州地区 北朝 佛像类型
  • 简介:说相好经》系抄撮《说观三昧海经》中《观相品》及《本行品》中有关的种种相好而成,历代大藏经皆未收录。黄霞曾将敦煌文献中所存《相好经》的10个写卷整理为两个系统、五种录文,大大方便了学界的研究。但黄氏校录时未曾参校该经从出的本经,又因敦煌本《相好经》并本众多、俗写纷繁、用字复杂,故而黄文在释录、标点、校勘方面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即对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了补正。同时,借助于敦煌本《相好经》,又校正了《大正藏》所收《说观三昧海经》中不少文字的错讹衍夺。

  • 标签: 《佛说相好经》 校录 补正
  • 简介:锡格沁千洞.位于新疆焉耆县境内,距县城西南约30公里。在数公里的环形浅山中,分布着自晋代到唐宋等各个时期的窟十余座。锡格沁千洞分为纵券式顶单室和前后二室的支提式石窟两种。20世纪初,石窟佛像、壁画等文物曾被大肆盗掘,如今仅在2、3、5、7窟还有少量壁画残存。

  • 标签: 千佛洞 20世纪 焉耆县 石窟 壁画
  • 简介:<正>我们通常所说的“词”,其实就是歌辞。本来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南宋以后才逐渐与音乐分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刘熙载的《艺概》卷四指出:“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这话比较恰切地说明了词的特征。至于词的起源问题,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论者的主张也时有变化,前后矛盾,甚至是相互抵触,僵持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单纯而又片面地把作品的句式作为判断的客观标准,强调凡句式长短不齐者即是词;据此推定词最早产生在先秦(如《诗经》)和齐梁(如梁武帝的《江南弄》)时代,这样便越走越远,也就益发脱离实际。其实,在长短句词产生的同时,也还有句式整齐的齐言歌词并行不悖。由此可见,“长短句”的表现形式固然是词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这并不能成为唯一的客观衡量标准。词既是音乐文学,那么,它的产生就和特定的音乐

  • 标签: 敦煌 起源问题 佛教经典 隋唐时期 唐代佛教 禅门
  • 简介:承德外八庙建于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作为藏传佛教寺庙,供奉着大量的佛教造像,而且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其中有着数以万计的礤礤,或装饰于寺庙墙壁,或供奉于佛龛内,使寺庙殿堂更加金碧辉煌、庄严神圣。

  • 标签: 寺庙 承德 佛教造像 康乾盛世 浅议 清代
  • 简介:洞南区石窟群(俄)鄂登堡著郑炳林,杨自福译千洞南区石窟群和藏式洞窟一样,都开在狭谷左侧的同一峭壁上。其位置比藏窟靠上(南)80—100俄丈,全长约300多俄丈。与南区洞窟群平行并紧靠崖壁的是我曾经提到的那个冲击层平台。平台上长满了柽柳、山杨及其...

  • 标签: 千佛洞 壁画 综合体 外形线 石窟群 人物形象
  • 简介:古龟兹地区地处新疆西端,地理上近于中亚腹心地区,扼古代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佛教东传进入我国的第一站,亦是东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因此,龟兹地区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对解决中亚以东地区佛教的传布及其相关问题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丝绸之路 石窟 壁画 中亚 佛教 交通
  • 简介:麦积山第127前壁七图是现存中国北朝时期最完整的七绘画之一,其图像来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受到中原和南朝地区强烈影响,不仅反映出当时有关七佛经典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表明七是北朝晚期石窟造像中重要题材之一。作为第127窟中诸多经变和本生故事画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与释迦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麦积山第127窟 七佛图像
  • 简介:文殊山石窟是丝绸之路星罗棋布的石窟群中比较重要的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文殊山中.石窟、寺院依山而建,以文殊沟为界,分布在"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据乾隆二年黄文炜所撰的称"山峡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俗称‘三百禅寺',号日‘小西天'."文殊山石窟经历代扩建,洞窟达百余个,寺院建筑360余座,70余院,但大部已毁.现今前山区尚有千洞、万洞、文殊寺窟,后山区有古佛洞、千洞等早期中心柱窟.

  • 标签: 文殊山石窟 万佛洞 壁画 西夏时期 艺术风格
  • 简介:“牙雕骑象菩萨造像”是6至8世纪由中亚、西域人制造的,融合有汉民族文化风格的传造像作品。其丰富的内容,独到的形式,为研究佛教东渐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 标签: 佛传 舍利塔 中亚 西域 壶门 榆林窟
  • 简介:<正>被誉为我国“城市中的森林公园”的宜宾市翠屏公园目前正在维修唐代石刻“千岩”。“千岩”又名“千台”,位于宜宾市翠屏山“哪吒行宫”的右侧。这座唐代石刻佛像群,镌刻有象一千零四尊,每尊高一尺。这些佛像雕刻细腻,造形生动,神态各异。由于年久失修,千台已经破烂不堪。为了保护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业,宜宾市建委和翠屏公园决定分两期工程修复,还将新建千亭、晚钟

  • 标签: 宜宾市 佛像 石刻 哪吒 翠屏山 森林公园
  • 简介:西和孔石窟现存7窟,其中5窟可以登临;原有塑像、绘画全毁,明、清时期石碑4通。据孔寺石碑记载可知,孔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唐开元三年(715)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再次修建。孔石窟始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以后屡圮屡建。在明、清时期宗教及开窟遣像活动中,释、、儒三教走向合流。

  • 标签: 佛孔石窟 西和 三教合一 明清碑文
  • 简介:<正>“山水佳处”的安岳卧院,位于县城北面39公里之八庙乡卧村,地处安岳、遂宁、乐至三县交界地方。这里地形是一个山湾,南北两岩对峙,相距30米,东临琼江河,岸左为月亮坪坡,摩岩石刻镌在南、北岩及月亮坪坡三处岩壁间。造像岩面总长637.7米,1982年安岳文管所编为125号,共1593身,其中凿造佛教经文洞窟15个,刻经文壁面142.31平方米,经目54种,341300余字,在全国石窟艺术中罕见。

  • 标签: 卧佛 安岳 释迦佛 南岩 经文 摩崖造像
  • 简介: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衣,出现上衣搭肘式衣;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衣,出现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衣;萧梁时期以中衣搭肘式衣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衣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衣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衣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衣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衣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衣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衣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 标签: 栖霞山石窟 南朝 佛衣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