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清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时期。阐明这一阶段的民族关系,对促进中国民族和清史的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最近读到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杨学琛教授所著《清代民族关系》,获益匪浅,现对这第一部论述清代民族关系的学术专著,从三个方面予以评介。首先,全局明朗,主流突出。自顺治元年(1644)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幼帝退位需清朝历经十帝共268年,若再加上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至清崇德八年(1643),又,往前延伸六十一年,即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之时。在这前后三百来年里,各族之间,边疆少数民族与清朝中央政府以及他们与满族、汉族之间,真是恩恩怨怨,时战时和,喜怒

  • 标签: 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史 清代 中国民族史 努尔哈赤 重大变化
  • 简介:中国民族一直是史学界和民族学界长期为之奋斗不息的重要课题。2004年5月此领域的一部新成果:《中国民族概要》,(以下简称《概要》)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由王钟翰主编,汇集了刘小萌、达力扎布、萧之兴、陈楠、胡绍华、胡起望等多位知名专家教授为撰稿人。全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论高远,史料丰富,线索清晰,言简意赅。纵观全书,具有如下特色。

  • 标签: 中国民族史 概要 评介 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 简介:洛阳,地处中原。中原是华夏族的发祥地。历史上有千余年,洛阳是夏、商、周、东汉等十三个王朝建都之地,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碰撞、融合、壮大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因此,对洛阳民族和宗教的研究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也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台湾同胞到洛阳寻根问祖,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笔者仅就有关洛阳古代民族的一些史料进行爬梳整理,综合归纳,撰成此文。

  • 标签: 洛阳 中原 古代民族 华夏族 国人 建都
  • 简介:<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族的研究与其他学科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认为民族深入研究中还存在着值得思考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应该是继续深入细致地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因此,我们想就这一关键问题谈一点看法。启示中国民族史学会1983年4月成立以后,民族的研究和学术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老一辈民族史学者精神焕发,中青年民族工作者奋力向上,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表现在:无论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还是各地区的民族,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研究都有了新的突破。

  • 标签: 民族史 民族史研究 民族关系史 文化史 少数民族社会 史学
  • 简介:著名史学家柳诒徵论及中国史学时说:故其思想之广大,动以天下为言。……是以部落酋长不妨以千百计,而统治之者必归于一个中央政府。此其与他族史迹之型成,徒以一都、一市、一国、一族与其他市、府、国、族颉颃杂立,代兴争长,

  • 标签: 民族史 大一统 中央政府 中国史 柳诒徵 史学家
  • 简介:两年前,我提出了编纂一部《中华民族》的倡仪,引起了海内外——特别是台湾的学者的热烈回响。应台湾淡江大学的邀请,我于1992年10月上旬赴台讲学,作了四次有关编纂《中华民族》的学术报告,得到台湾史学界的支持。我深切感到,海峡两岸在学术交流上有许多共识,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中华民族史 台湾淡江大学 学术交流 海峡两岸 台湾光复 民族大义
  • 简介:长期以来各种冠以“中国文学”名称的文学,其实基本上只是汉文学。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学”,必须是收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作品从而反映出各少数民族文学面貌的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写入“中国文学”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实在的理论根基,还有中外经验可鉴。只要真正更新了观念,正解了标准,放大了编写队伍,它就是现实可行的。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重写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经典
  • 简介:通》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史学理论名著,它在诸多方面为我国的史学批评开辟了道路。在《通·补注》篇中,刘知几总结了唐朝以前史注的主要成就,划分了注的种类。他褒扬训解式注而贬低补阙式注,鄙弃自注。这些观点引发了后代史学家许多争议,开创了注研究的议题,客观上推动了注批评的发展。

  • 标签: 刘知几 史通补注 裴松之 三国志注
  • 简介:长角苗是苗族支系中的少数族群,长期以来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与社会传统。长角苗发饰作为族群最鲜明的特征,不同于一般装饰性的简易发饰,与长角苗的社会特征、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通过对梭戛长角苗进行田野调查,分析长角苗发饰中的信息和特征,对探讨长角苗的民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梭戛 长角苗 发饰 民族生活史
  • 简介:<正>2009年1月15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党史地方志分置,恢复地方志办公室,全省数千方志工作者拍手称快。我于年中走上地方志工作领导岗位,几个月来,频繁接触方志,调研、思考方志工作,对方志事业感悟频

  • 标签: 地方志事业 全史 山西地方志 修志 资料性文献 全国地方志
  • 简介:西方学者对中国诸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分为汉学和中国研究前后两个阶段;1980年代以来,受西方人文学术转向的影响,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与此前又有了些变化。每一个阶段,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包括民族的研究都对我们有很多启示。汉学运用的审音与勘同方法是民族史研究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中国研究理论的丰富性、研究角度的独特性和多学科的综合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研究的新转向,特别是人文思考回归的趋势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

  • 标签: 中国史研究 西方学者 民族史 中国研究 中国历史 人文思考
  • 简介: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崔述对先秦历史疑古辨伪,求实考信,不但澄清许多古书记载的谬误和古史传说的疑团,而且表现出深刻的考理念与考见识。其“不以传注杂于经,不以诸子百家杂于经传”的考理念,表现为以经证则去古未远的考原则;强调“不应后人所知。乃反详于古人”的考理念。表现为对古史传说循流溯源祛疑解惑的考方法;反对“凡说上古者,皆以后世例之”的考理念,表现为朴素历史主义的考史学风。他的这一系列考理念和考见识,对中国古代历史考证学理论与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崔述 史考 史识
  • 简介:《安宁》和《伊米德》是姊妹著作。本文对这两部著作的版本、结构、内容进行了比勘。认为此两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内容方面可以相互补充和纠正,在历史和文献学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比勘 米德 安宁 文献学研究 相互补充 学术价值
  • 简介:本文归纳在书写清太祖和清太宗个人称谓中出现的同名异书之纷纭现状,汇集中外满族、蒙古、清代历史文献及历史研究诸领域中领衔学者观点,介绍各种不同转写的民族语言和文献根据,讨论两称谓书写中多种转写的学术基础,指出跨民族语言介入两称谓转写之复杂现象对今后有关学术研究的启迪。

  • 标签: 清太宗 转写 称谓 民族史 学术课题 现状
  • 简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写下的充满斗志诗句。1939年,出生湖南岳阳农家的何光岳同志,少年虽然无缘步入长沙高等学校深造,但他却以湖南人的志气和豪气,以小学毕业的低微学历,刻苦自学,获得了博士毕业生的学历,摘取了研究员、历史地理学家、民族史学家等桂冠。立下撰写“中华民族源流”的鸿志,

  • 标签: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刻苦 毕业生 高等学校 自学 学历
  • 简介:在周代的规谏劝诫制度中,包括所谓"献书"一类引人注目的特殊形式.它一方面对周王统治能起到政治上的规谏补益之效,另一方面则开启了鉴思想的端绪.以史为鉴思想实肇始于周公,复经记事史官的载笔实践,终促使其后来发展完善起来.

  • 标签: 史官 献书 以史为鉴
  • 简介:<正>塔西陀的生平事迹,我们所知不详。他大概出身于山南高卢或那波尔高卢的一个骑士家庭。自小受过良好教育。从他自己的作品中得悉,他曾师承当时罗马的大演说家阿佩尔和塞孔杜斯学过修辞学和散文写作。

  • 标签: 塔西陀 编年史 阿古利可拉 日耳曼人 罗马人 执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