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舞蹈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一直是业内人谈论不休的话题。由于两者的关系常常处在交织、并存和互换之中,因此,任何一种所谓理性区分都不免有偏颇之嫌,好在艺术的讨论与艺术的本身一样无需也不可能静止在某种公式之中,不断的认知才能带来不断的活力。

  • 标签: 舞蹈艺术 艺术形式 舞蹈作品 动作形式 艺术语言
  • 简介: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疆哈萨克族舞蹈"卡拉角勒哈"的当代传承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多渠道的规范传承。从民间传承、群众传承、教学传承三个层面角度观察"卡拉角勒哈"的当代传承现象,可以发现立足于民族文化本位,进行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这一民族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繁衍、继承、丰富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 标签: 民族文化 “卡拉角勒哈” 当代传承
  • 简介:传统民间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民族、群体、地域的文化记忆,是劳动人民群众长期培育、集体智慧创造的活态文化,乃民族文化之精华。我们主要通过对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安花鼓”艺术特征的阐述.结合田野考察进一步展开对传承与发展所涉及的传承人、活态传承、文化空间等相关问题的深度研究。

  • 标签: 海安花鼓 历史源流 当代传承
  • 简介:彝族传统丧舞不仅有其传说由来,而且因居住区域不同而传承和发展各自不同,包括川滇大小凉山、滇黔乌蒙山、滇桂黔六诏山、哀牢山等不同类型和流派,并且都明显带有生者对死者的感情追思和功利目的。丧舞既是为亡灵顺赴阴路回归祖魂世界,又告示历代祖魂前来迎接新亡魂归祖,与历代祖魂一起生活。作为世间与祖魂之间"迎来送往"的直接反映,丧舞具有为亡魂在归祖途中铲除妖魔鬼怪,颂扬死者生前功绩,以及善舞娱人、崇祖悦祖、告慰亡灵,慰藉孝子孙等多重内容和功能。

  • 标签: 彝族 丧舞 源流 表现形式 文化内涵
  • 简介: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朝鲜民族传统舞蹈,大体可分为宫廷舞、宗教舞、教坊舞和民俗舞这四类,教坊舞作为其中的一支,又被称为妓房舞,它起源发展于宫廷,后随着从宫廷流出的官妓,再进入民间盛行在各地券番(妓生组合)。对教坊的表演类型与传承保存进行分析和探究,不仅有利于该舞蹈的教学传承,也有利于以该舞蹈为资源的编创应用。

  • 标签: 朝鲜民族 教坊舞 表演类型 传承保存
  • 简介:身份认同是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性共同作用,而达到的期望与被期望的多重角色形貌,包含对应关系的角色扮演、情感参与的身体动作变换等。通过分析湘西苗族花鼓舞传承人,尤其是龙英棠、石顺明两位为例,阐述族群文化与个体生命认知互动所形成身体舞蹈语汇的差异性,分析传承人作为族人、演员、鼓王等角色时的身份角色话语,提出研究"非遗"民间舞蹈传承人的身份认同,或有助于研究和尊重传承人个体能动性的存在,推动"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实践。

  • 标签: 身份认同 传承人 身体 湘西苗族花鼓舞
  • 简介:近年来,国内舞蹈编导们对于舞剧创作中舞台形式的复合性表现尚未有充分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BodyRemix》的细致解析,就如何增进舞台上舞群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炼出五种基本规律,包括急停效应、多项组合拆解法、组合重构法、多样式结合法以及心理意象舞台化,以此为舞蹈编导们提供舞台编创的方法依据。

  • 标签: 复合性 急停 拆解 重构 多样式
  • 简介: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研究舞蹈教学的内容、方法,探讨舞蹈教育的规律、价值和作用,利用一切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相结合的科研课题,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科研任务。本文从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角度,探索民间舞传承机制向现代化转型的具体教学方法,关键在于寻求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为依托,立足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动作运动形态,掌握动作风格;以发散思维,即兴创作,调动内在因素的潜能;以多媒体教学形式,拓展教学效果,达到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激活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 标签: 运动形态 内在因素 本土文化资源 动态知识观(静态知识观) 即兴创作
  • 简介: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踏歌》是对深厚中国文化的一种诗般写意。有诗云"忽闻岸上踏歌声",又有诗云"踏歌连天晓",舞中女子罗衣从风,长袖交横,仙乐飘飘中载歌载舞,乐而忘返,沉醉东风,似一幅少女相携踏青图。本文通过对汉唐古典舞代表作品《踏歌》和汉唐舞基训内容、意境构建的分析,对比现代舞蹈的发展脉络,试图探寻汉唐古典舞所特有的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精神的诉求。

  • 标签: 踏歌 文化传承 精神诉求
  • 简介:本文从文化生态保护理论看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后羌族羊皮鼓舞的传承,通过对羌族羊皮鼓舞形态的整体性保护,探讨文化生态保护下羌族羊皮鼓舞传承多样化的方式,对如何就羌族羊皮鼓的传承形成文化生态的联动,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

  • 标签: 羌族 羊皮鼓舞 文化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以“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的方式,对广东岭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研究,运用到广东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研究、丰富、发展其文化内涵,创造出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征的舞蹈作品,让岭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是高校舞蹈学理构建的重要内容。

  • 标签: 民族民间舞蹈 广东高校 岭南 传承 课堂 课程教学
  • 简介:民俗舞蹈被保存在民间仪式中,为民间舞蹈的舞台创作提供着丰富的养料。笔者编创女子群舞《红灯笼》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山西民间民俗活动"闹花灯"(亦称"闹元宵")。"闹花灯"是山西民间社火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挂起红灯笼,寓意新年平安顺利。本文以山西民俗活动"闹花灯"仪式形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舞台艺术创作实例《红灯笼》,通过对文化象征符号向舞蹈意象符号的转变,以及民俗仪式结构向舞蹈情感结构的转变,两个实现途径进行分析,在民间舞蹈创作和地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上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 标签: “闹花灯” 民俗文化 象征符号 仪式结构
  • 简介:“草原文化节舞蹈精品展演”传递的信息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的舞界文化传承主题。舞蹈传承说,凭借血脉相连是真实,思想相承是真诚,精神相聚是善美,必然图腾相承是神圣。

  • 标签: 内蒙古草原 文化传承 文化节 天堂 舞蹈
  • 简介:这就是以“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为主题江西南丰跳傩调演。2014年6月,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江西南丰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14年南丰跳傩调演”及学术座谈会在南丰县体育馆隆重举行。全国各地的傩戏研究专家以及社会各界著名学者,包括南丰县的各大傩班俱纷纷慕名而来。

  • 标签: 西南 变与不变 活态传承 傩舞 烟火 傩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