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一我不知道在我们这个年代,最好的和最坏的分界线究竟在哪儿。若在十年以前,我还会相信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中的精彩宣告:“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然而,今天不是,今天,我们“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我们精神视野里的唯一圣物是钱。钱变成了人们的口

  • 标签: 周作人 张爱玲 小品散文 余秋雨 人文精神 散文小品
  • 简介:“心态意识”作为诗人写作观念的呈现,不但会反映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反映诗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本文以90年代中国新诗的心态意识为例,通过选择四种典型的心态意识,研讨文化转型期诗歌的心理层面及由此呈现的言论与创作。

  • 标签: 90年代以来 中国新诗 心态意识
  • 简介:身体叙事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叙事的主要内容。对于叙事中的肉体至上现象,重要的不是做出道德、伦理上的界定,而是分析其变化历程和生成原因,以及它是以何种方式与当代文化语境相契合的。本文从大众文化角度,分析为美人塑形的过程以及身体叙事的生存策略,指出当身体止于肉体时,是以精神、情操、意识、自由为代价的。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身体叙事” 辩证法 当代文化语境 文化叙事 文化角度
  • 简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为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歌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我国电视剧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电视剧,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永远的忠诚》、《中国1921》、《开天辟地》等等。这是这一重大历史时期我国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以文化自信促文化自觉并走向文化自强的重大举措。概括起来,具有以下诸方面启示意义。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电视连续剧 中国共产党领导 创作 建党
  • 简介:上海油画雕塑院结合近年来对艺术创作历史脉络的梳理与研究、对当下创作人员在重大主题创作与写生等方面艺术成果的关注.特别策划并推出“纪念建军90周年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系列展”。

  • 标签: 创作研究 现实主义 雕塑 上海 建军 纪念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当代艺术传承有序,几代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既有共同的特点和地域性色彩,又相继体现出不同的自我更新的创造姿态,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活力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一直是当代艺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西南艺术群体进行梳理和反思当然是必要的,但他们在“走出地域”的新路上欲将何为,更值得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地域性 西南 改革开放 艺术传承
  • 简介:纵观80年代到90年代女性文学,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轨迹,即是从女性文学的崛起到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这样一个现代衍进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新时期女性文学最具特色的现代衍进轨迹之一。具体说,即是从女性文学追寻女性“自我”价值,转向女性主义文学置疑被男性中心文化异化了的“女性主体”;由女性文学中觉醒的知识女性形象对不平等境遇的困惑与抗争,转向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其女性人物,对男性中心文化予以游戏与解构。前者典型的是以张洁的《方舟》、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发展阶段;后者典型的是以王安忆的

  • 标签: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女性文学 王安忆 男性中心文化 女性作家 女性主体
  • 简介:和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相比,文革一代的思想资源发生了彻底的改换,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知识分子思想构成中的基本元素。这一点在文革后思想最活跃的青年诗人、现代派画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 标签: 西方主义 90年代以来 现代艺术 非马克思主义 现代知识分子 美展
  • 简介:本文选取以我军战士为描写对象的历史题材战争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90年代中期以后此类小说中的历史叙事问题。当战争变得渐渐久远,英雄头顶上的光圈渐渐消失,人们更加希望了解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渴望探求在物质生活日益发达之后渐渐远去了的英雄主义精神。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这一时期作家关注的不再是历史中的战争本身,而是英雄的个体,英雄有常人所共有的各种性格,又有着超出常人的品质。

  • 标签: 英雄主义精神 历史题材 战争小说 历史叙事 20世纪90年代 文学评论
  • 简介:寓言化叙事,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话剧叙事转型中出现的新形态。这种叙事以虚构还原真实,以有限的舞台符号语汇直抵无限深邃的精神彼岸,意在传达一种被现实浮华人生所遮蔽的荒诞感、悖论感。作为剧作家表达现实感受、传达艺术理念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存在构成了当代话剧发展格局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和表意景观,带来了话剧价值趋向、表现手法上的新变。过士行和李六乙是这种叙事的主要代表。他们一个注重精神世界的探究,一个在形象世界里叩问真实,共同寻找着话剧“干预现实”的新路径。

  • 标签: 1990年代以来 话剧 寓言化叙事 过士行 李六乙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开始支配文化生产,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而以启蒙精神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则一步步被挤向“边缘”,即使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也以一种不断向大众文化靠拢的姿态来争取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影响和支配中国电影的三股势力(主流意识形态势力、大众文化势力、精英知识分子势力)因大众文化势力的发展,在90年代形成一种新的动态变换的关系,中国电影处在一种因开放而异常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体现出世俗化倾向的美学追求,为表述方便,本文将依据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梳理90年代中国电影的世俗化的美学追求:1、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的市场化、娱乐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精英知识分子、主流意识形态向大众化靠拢的倾向及表现。2、新环境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策略和技巧。

  • 标签: 学院文化 中国 电影 世俗化倾向 娱乐性 美学追求
  • 简介: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股最为重要的力量,但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宣称先锋文学在90年代已经终结,也有人认为先锋文学已经转型或蜕变。先锋文学在90年代究竟是如何“转型”的?其转型的契机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种转型?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先锋作家 先锋文学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生活在长三角区域的女性构成了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建立在一个显见的基点:年轻与美丽的资本化,挟裹在城市肆行的强大物欲之流中,更直接把时尚女性推向了时代的前台;虽提供了人生成功的保障,但也于心灵处投下了沉重阴影,时尚女性的生存一方面正处在社会商品化的洪流漩涡之中,另一方面也前所未有地出现亚文化特征。她们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由于商品化提供的成功充满了变数,年轻与美丽将随时间而逝去,必然带来焦虑、茫然、失落等心理变迁)比其他任何社会群体都更为典型。

  • 标签: 另类写作 90年代 时尚 文化生存 都市女性 卫慧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标签: 民俗学 研究范式 学术反思 转换
  • 简介:作为当代文学的一朵奇葩,革命英雄传奇有着独特的审美品格,在建国之初和世纪交替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两次创作高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革命英雄传奇从英雄形象塑造.英雄评判标准及观察英雄视角等方面,对“17年”时期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叙事进行了多维重构;并通过深入分析历史进程必然性和历史事件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对革命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

  • 标签: 革命英雄传奇 英雄人物 革命历史 重构
  • 简介:人们习惯于把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末(也即"新时期")的文学艺术,粗略划分为"前10年"与"后10年"两个阶段。在2002年去世的陈健秋,他最后22年的戏剧创作历程与"新时期"中国戏剧的发展轨迹亦大致相吻合。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戏剧观念的变革和探索,应该说,进入90年代的他,所创作的作品显然在思想艺术上都比"前10年"更为深沉,更为成熟。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戏剧创作 陈健 20世纪80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