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在传统意义上,意识形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后现代语境中,詹姆逊对它做出了独特的解释.本文从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入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学对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其理论中意识形态与历史、乌托邦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思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难以克服的困境.

  • 标签: 经典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学 詹姆逊 历史与乌托邦
  • 简介:本文探讨了莎剧《一报还一报》中法律希望对身体与欲望进行规范从而产生的冲突,而这一冲突最终以欲望——确切地说,是男性的欲望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生物特性因而不可抑制地胜出而告终。这也宣告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冲破政治力量的束缚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然而,在法律与欲望的交锋中,男性的性欲望被构建为自然的、生物的、毋庸置疑的,而女性的身体与欲望却成为了斗争的场所、手段与目的而被物化。随着莎翁作品走上神坛,上述性意识形态也在前意识层面成为毋庸置疑的生物特性及社会现实,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帮助延续着不平等的男女等级社会。只有解构被构建为普世的“人文主义精神”其背后的性别歧视,才能构建非男权的本位知识。

  • 标签: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法律女性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正>“右派无产阶级”是何概念?“右派”可以理解,而“右派无产阶级”就需进一步说明了。我们知道,在《九日恨》(1948)和《石棉中的火》(1956)出版前,左派文风是不流行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加布里埃·华的《廉价的幸福》(1945)也是一部左派作品,因为作者曾是共产党员。难道在此以前没有

  • 标签: 无产阶级 文风 右派 共产党员 左派 石棉
  • 简介:本文运用女权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读当代黑人女诗人格温德琳·布鲁克斯的自传体小说《莫德·玛莎》,重点分析女主人公的内在空间拓展策略。女主人公莫德·玛莎的身份和地位不但限定了她的活动空间,而且还不断地被她狭小的家这一“代表性空间”再生产。所幸的是,她还是设法创造了像蒲公英一样可扩散、可拓展的内在空间,从而在象征意义上得以抗衡她所遭受的种族、性别歧视以及阶级压迫。

  • 标签: 性别 种族 阶级 身份 代表性空间 内在空间
  • 简介:英国中产阶级产生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其价值取向融合了上层贵族和下层平民的美德,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强化和传播。绅士概念的变化揭示了中产阶级对于身份认同的诉求,也展示出文学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塑作用;郊区住宅的兴起体现了中产阶级对城市问题的担忧.他们试图借助空间隔离摆脱城市贫民的不良影响,维持体面生活。

  • 标签: 近代英国 中产阶级 身份焦虑
  • 简介:李小龙的截拳道.地头力作为一种突破性思维,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结果出发”,不要从你掌控的资源出发和你的能力出发:二是一种整体思维,一种不是把事物割裂开来的认知.一种在关系中反求诸己的睿智:三是“单纯化思维”,不把事情想复杂了,把注意力锁定在目标上。突破性思维,想想都很简单,可实操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近日在远大空调内训,我出了个游戏题:“谁能在10秒钟之内把手举得最高?”我一再关照,要学着用从结果出发、整体感、单纯化三个纬度想问题。

  • 标签: 潜意识 突破性思维 触发 整体思维 远大空调 单纯化
  • 简介:有“文学神童”美誉的理查德·梅森的新作《寻欢作乐者的历史》将阶级、宗教与性这三个貌似不相干的主题集于一身.作为成长小说,这部小说以性为媒介探讨了人物之间的阶级冲突和宗教对人性的桎梏.主人公皮特借助自己超凡的魅力实现了对阶级的超越,使自己一步步朝着人生的理想迈进,并客观上促使他的主人马腾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实现了人性的回归.

  • 标签: 理查德·梅森 成长小说 《寻欢作乐者的历史》 阶级
  • 简介:在以性别意识来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中,往往把张氏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对立起来。事实上它们的关系更为复杂,张爱玲的小说《心经》正体现这一点。小说中女性主体与男性主体均表达了和解的可能性,这里和解的含义不是压制或者融合,它包括了和解中的冲突性,并以人性为价值尺度对和解的走向做出积极的阐释。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意识 男性意识 《心经》 和解
  • 简介:<正>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怀有一种强烈的自觉性意识,它表现为对生命自觉地关怀和热爱。赛珍珠怀着对养育自己三十多年的中国的热爱,视中国普通农民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以自己强烈的生命体验意识到了占旧中国五分之四人口的普通农民的生命存在,把他们视作中国“巨大而强劲的生命漩涡”,深刻而细致地反映了中国农民丰富而独特的生命观,并密切地关注他们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融进了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发展他们健康的生命力的愿望,以及自己对完满生命境界的思考。作者以博大的人道主义的胸襟密切地关怀着生命,使得《大地》浸润于沉稳而宽博的生命意识之流中。

  • 标签: 《大地》 赛珍珠 生命意识 中国农民 中国小说 生命力
  • 简介:网络文学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变迁,已经形成了当下商业化的成熟模式。而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却非常滞后,理论非常匮乏。网络文学是一种怎样的格局?网络文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都有哪些?学院派该如何介入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危机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本文将逐一讨论,以求解答。

  • 标签: 网络文学 经验与想象共同体 二次元亚文化 影视改编
  • 简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新兴的中产阶级下层让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而阶级结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中产阶级下层年轻人常被想象为新的阶级身份和英格兰的象征。罗斯·麦考利的《维持体面》和伊丽莎白·鲍温的《心之死》描绘了中产阶级不同群体的差异和冲突,并在其下层年轻女性身上,看到了更新阶级文化的潜能。本文将在中产阶级下层和青年闲暇文化崛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这两部中额小说为例,探讨其对阶级流动性和现代"中产阶级性"的表现,并分析文本中潜在的矛盾立场。

  • 标签: 中产阶级下层 中产阶级性 英国性
  • 简介:观照方式的诗学意义是学界长期以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是审美活动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楚艺术中的"周流"意识,上承《周易》"观物取象"的原始思维,又引导了中国艺术"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的发展形成。本文对楚艺术"周流"意识的生成和内涵进行发掘,以揭示其美学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观物取象 楚艺术 周流 流观
  • 简介:李强诗歌中表现出的质朴的浪漫、轻盈的思考、琐碎的诗意以无限贴近生活的方式均匀散布在诗歌框架中,具体呈现为风、草木、萤火、泥土、雪地等自然意象的大量使用,草木枯荣、时间短长、哀与喜、痛苦与欢乐种种人生况味闪烁着诗人向上而充盈的生命意识。李强的诗歌常对所经历的世界表达关注、欣赏、热爱,除了张扬生命礼赞外也常隐含对生命存在的思考,面对苦难和痛楚,人除了一蹶不振,还可以选择坚强,过去已逝,未来可期,这也是始终飘扬于李强诗歌意象上的一面生命旗帜和标签。

  • 标签: 李强 意象 生命意识
  • 简介:<正>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它带来了犹太文学在美国的又一次繁盛。探究这种文学现象的衍变过程与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走向及其精神状态。犹太文学说到底还是一种移民的文学,但融入了大屠杀后意识(PostHolocaustCon-sciousness)的犹太小说,被称之为“新移民小说”,也就是“移民幸存者小说”(Immigrant-SurvivorsFiction),以区别于早期的犹太移民

  • 标签: 大屠杀 幸存者 移民小说 犹太人区 犹太小说 小说主人公
  • 简介:本文从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和李健孙的小说创作出发,分析华裔文学中男子主体性的缺乏,历史的断层以及由此遭到的排斥.通过寻找理想的父亲形象和重塑华裔的阳刚之气,赵健秀和李健孙重新确立了华裔男子的主地位.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男作家 主体意识 赵健秀 李健孙 小说创作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科夫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正>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问世百多年来,尽管人们对它的总体认识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但对主人公爱玛的评价却基本趋向一致,即认为她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耽于物欲和淫乐,攀“龙”附“凤”,是只“徒有羽毛的山鸡”。我觉得,这种观点尽管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商榷之处。实际上爱玛有许多要求是合理的,她身上的某些特质是女性所共有的,体现了女性意识,对比我们应给以充分的理解。一、爱玛的激情,体现了女性的个性特

  • 标签: 女性意识 包法利夫人 爱玛 长篇小说 爱情理想 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