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正>王忍之在《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解放日报》90年2月17日)一文中指出:对已经提出来的自由化观点的批判,要连续不断地搞几年,不仅要写文章,出小册子,还要有专著,并且要体现到文科教材里面去。新教材应该体现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的统一,应该有战斗性。对种种错误观点的批判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对于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自由化观点,要批判,

  • 标签: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理论观点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四项基本原则 不同方法 批判
  • 简介:文艺意识形态问题是文艺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从哲学和方法论传统来看,它在根本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艺术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和文化理论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较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分析研究现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及文化现象的重要理论方法。但由于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差异,理论家对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作用的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尽管如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其特有的普遍性和一般性意义还是构成了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共同基础。正是这些差异和共同性,成为我们理解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前提。

  • 标签: 艺术现象 历史文化语境 文化现代性 现代人类社会 当代文艺理论 理论方法
  • 简介:《摩登时代》作为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采用独特的滑稽的夸张的肢体语言,揭示了工业革命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笔者旨在通过分析影片中的情节,揭露资产阶级的真面目。资本家通过异化劳动,极力追求剩余价值,最终使工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

  • 标签: 资产阶级 异化劳动 剩余价值 单向度的人
  • 简介:早在九十年代的新式批评家们面对所谓的新时期文学无法用旧有文学模式对发展了的文学形式命名,从而把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分为两段并命之为后新时期文学之前,所谓的新时期文学实际上就已经由先锋小说家为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划上了不是句号至少也是分号。前有文学文本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意识形态空间,已有文学模式的改造更新,似乎无论如何难以显示其显在的存在意义时,先锋小说家们在符号编码的空地上实行了一场文学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形

  • 标签: 先锋小说 意识形态性 文学文本 否定的物质性 文学意识 性符号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
  • 简介: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方向之感的今天。《美学意识形态》很可以...

  • 标签: 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 弗洛伊德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传统美学 资本主义
  • 简介:当前,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冲击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严重影响,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青年优秀代表,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社会的作用与其价值越发明显。如何推进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研究和创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分析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及产生原因,从而研究出提高大学生党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路径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标签: 大学生 党员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
  • 简介: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对文艺意识形态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出自两种情况:一是政治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敌视,二是学术认识上的错误与片面.把意识形态简单地等同于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是造成某些激进理论家错误地以艺术的审美性对抗与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一个原因,而文艺存在现象和文艺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多方面性,也是造成诸多以“片面的深刻”为理论呈现姿态的多种非意识形态文艺本质以产生的重要根源.在文艺意识形态论研究中应申明两个前提性认识:其一,迄今为上,人类仍是在意识形态的网络中展开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包括文艺活动;其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一个真问题.也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艺理论建设需要认真加以对待的一个基础性、核心位理论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艺意识形态论 文艺本质 文艺理论研究
  • 简介:20世纪上半期的外国文学翻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重视西欧文明国家文学的泽介,二是关心与中国同样处于民族危机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而对韩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则受3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很深:弱小民族意识形态、抗日民族主义、无产阶级文学思潮。这3种意识形态,从作家/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策略上直接影响了韩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介绍,并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弱小国 意识形态 抗日民族主义 无产阶级文学 转译
  • 简介:<正>近一时期,读了几篇谈意识形态问题的文章(其中有的是专门对我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辩析》一文的的批评),特别是陆梅林先生的《所谓意识形态》一文,原来的认识又有所变化,感到对社会意识这一十分复杂的现象,还要开阔思路,扩展视野,进行深入地实事求是地研究,方能得出更切合实际从而也更科学的结论。我原来的认识,也是受了某些解说意识形态理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的认识社会意识现象的格局模式(什么是社会意识形式、什么是意识形态形式等等)里转来转去,因而也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不能把问题说得更为圆通。无数事实证明,科学研究每前进一步,

  • 标签: 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 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领域 存在形式 科学研究
  • 简介:郁达夫先生有一句名言,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最重要的成功就是“个人的发现”。可惜这一重要发现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被人遗忘,否定甚至唾弃,一直到三十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又重新被人提起,启蒙,逐渐地恢复了“五四”时期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和自觉。从今天的立场反思这三十年的人文主义发展道路,大致也是可以分作两步,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到1989年可以算作一个阶段,因为思想解放运动本身是上层政治权力斗争的产物,所以这一阶段达到的人的自觉还是比较宽泛的,政治化的,如强调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思考的权力,

  • 标签: “五四”新文学运动 “身体” 意识形态 思想解放运动 象征 “五四”时期
  • 简介:一、意识形态:“回到马克思”尽管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也不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始作俑者,但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必然要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用美国弗·詹姆逊(F·Jameson)的话来说:“意识形态分析的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揭示各种观点在一场持续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合法化的工具和武器这样一种作用来使其单纯外表的‘非神秘化’。这一类的常被认为是还原性的,当然只能是这样:它意味着粗暴地将那些以纯粹的思想为表象的东西还原为它在社会生活中不那么令人喜爱的实用功能。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和弗洛伊德所发动的那场革命一样广泛……”,“‘意识形态’一词,使用这个词就意味着你必须解释,找到人们所说、所做的事背后的意义。”

  • 标签: 意识形态理论 经济过程 审美论 马克思主义 开创意义 形态分析
  • 简介:文章从话语“合法性”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从“合法性”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性”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性”的断裂、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范式,最终陷入理论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文章在反思审关意识形态理论“合法化”危机的同时,亦对其做出了适度的话语修正。

  • 标签: 文化转向 审美意识形态 合法性 现代性 话语
  • 简介:改革便是改变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从改革的目的便可看出,时间的"新"、"旧"具有意识形态性。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时间的"异质性"(与旧的、传统的时间相比)与"快速高效性":"现代性是一种关于时间的文化,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哲学是这种时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切事物都泛出不可思议的时间色彩"(2)。

  • 标签: 时间文化 改革小说 意识形态研究 80年代 政治 适应经济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对一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一文,这篇文章对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一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回应各种问题与现象的立场和姿态。无论是1970年代的文本科学建构,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以及审美意识形态的思考,伊格尔顿都注重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以解构的思维创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批评,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当前政治处境的关注。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 接受维度 批评理论 解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最近,黄桂元在《南方文坛》发表《立场、身份与诗歌“笼子”——读〈中产阶级诗选〉的一种观感》,张清华在《星星》发表《精神的冰或诗歌的雪——关于2009年诗歌的散记》,包括《诗评人》总11期出版的《中产阶级立场写作》所收的近三十篇文章,以及为数众多的误读,让我在《中产阶级诗选》问世一年之后有话要说。在不明当前诗歌进展的人面前,

  • 标签: 中国诗歌 阶级立场 张清华 公民意识 写作 当代
  • 简介:一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作品在中国被大量翻译出版后,劳伦斯研究也随之在中国盛行起来,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一时间很多研究者将劳伦斯的作品简单、粗暴地归入了资产阶级"色情文学"或"颓废文学"。但是,想

  • 标签: D.H.劳伦斯 无产阶级文学 作品 阶级性 20世纪80年代 翻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