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出来升格为独立的门类,标志着我国艺术学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作为该门类中五个一级学科之一的艺术学理论,其所发挥的学科功用可谓举足轻重。本文从艺术学理论下设的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批评史三个二级学科入手,分析该三个二级学科所研究对象与艺术学门类中其余四个一级学科所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彰显艺术学理论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重要学科功用。

  • 标签: 艺术学理论 学科 功用
  • 简介:本文将《阿Q正传》置入到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方法"的理解结构之中。在批评庸俗社会学因离开文学文本分析而有害于作品理解的同时,指出鲁迅笔法与技巧等个体行为与他所处的环境与集体行为密切相关。但其"冷嘲"的风格却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尽管如此,作品仍因其深刻的复杂性而耐人寻味。

  • 标签: 《阿Q正传》 文学社会学 冷嘲 精神胜利法
  • 简介:社会诗学是人类学用以检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和撰述风格的一个关键概念。诗学是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展演的方式,它既在文本之中,又在文本之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事件的真实性和共通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阐释或解读某种文化模式的途径。本文细致梳理了“社会诗学”这一概念的来源和演变,阐述其普遍性、文本性和情境化的三个特性,并说明“诗学”的知识范式对于文学和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的作用、方法和意义。

  • 标签: 人类学 文本 社会诗学 诗学功能 诗性智慧
  • 简介:企业和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企业家,不仅要懂得如何去赚钱,更要知道如何去花钱,要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5.12大地震后,太子龙再次履行了作为一个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让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家身上人性的光辉!

  • 标签: 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家 精神
  • 简介:"现实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俄国文艺学派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它对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以及翻译政治批评范式的建立都具有启发意义.本文在考察该理论内涵和学术立场的基础上,运用现象学文论对其核心概念"艺术现实"和"历史现实"等进行分析,指出"艺术现实"与"历史现实"的非对应性以及它自身的非单值性,正是影响其"历史现实"、"原著艺术现实"和"译著艺术现实"三者等值关系成立的原因所在.

  • 标签: 现实主义翻译理论 现象学 艺术现实 学术立场 历史现实 非对应性
  • 简介:<正>历史的回顾欧洲悲剧理论,先由亚里斯多德开始创立科学体系,黑格尔继续进行深刻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这是两大高峰。他们的美学思想,曾经先后在历史上发生重大影响。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总结古希腊悲剧的辉煌成就,在《诗学》中系统地阐述了悲剧问题。他在著名的悲剧定义(第六章)中,关于描写对象、艺术手段、表现方式以及悲剧快感,作了明确规定。他认为,戏剧所“摹仿”的是“在行动中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他指出悲剧包含六个成份,“最重要的是情

  • 标签: 悲剧人物 悲剧性 俄狄浦斯王 悲剧理论 悲剧冲突 悲剧快感
  • 简介:酷儿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便深受后结构主义影响,大多数酷儿理论的相关著作及选集前言,都选择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概括酷儿理论精要,而处于福柯及巴特勒理论体系根基位置的身体,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并且,近年来学界的身体转向对酷儿理论也鲜有提及。本文旨在借助重读福柯及巴特勒的相关著作,为理解酷儿理论挖掘新的身体视角。本文认为,酷儿理论的精髓在于揭示话语规训身体的机制,发掘身体突破话语规范的潜能,身体视角可以促进酷儿理论的转型,且能够推动酷儿研究的跨学科合作。

  • 标签: 酷儿理论 身体 后结构主义 福柯 巴特勒
  • 简介:“现代化理论”及“传统—现代”论是当代西方中心论的新形态,“依附—反依附”理论及“中心—边缘”二元观则对此提出了挑战。在此基础上,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体系”作为基本单元,对人类现代社会进行综合整体把握。其“中心—边缘—半边缘”三元结构论是对“东方—西方”或“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模式及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超越,形成了全球观与现代世界史的新模式,启发了阿布—卢格霍德、彭慕兰等一些学者发现“现代世界体系”之前的“早期世界体系”,从而对世界历史的结构做出了新的解释。柄谷行人“资本—民族—国家”三元构造论及“走向世界共和国”的瞻望,则是对“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对“东方—西方”二元结构论的再超越。

  • 标签: 比较文化 “世界体系” 东方—西方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的社会语境中,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去理解其发展。本文从社会交际、地域竞争和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的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的“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对“浙派”的打压,也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的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和地域竞争的背后是雅俗边界的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对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一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颜色》中,以人道主义的社会生态关怀为基点,揭露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迫害、宗教欺骗及性别歧视和压迫。作品表达了作家反对种族迫害,主张种族问的和解;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宗教欺骗,提倡信仰自由的思想,从而以平等相待、相互关爱的全新社会关系重构人类新的其同体丰向一种庄本科t垒、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紫颜色》 生态社会
  • 简介: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转型使英国的文化共同体面临巨大冲击,导致了种种社会和文化问题。艾略特曾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对英国文化共同体缺失现象的话语讨论,其代表性诗歌《荒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英国文化共同体缺失现象的焦虑。《荒原》中对于社会转型的焦虑主要包括对传统秩序和伦理道德破坏的焦虑以及对工业化与科技滥用造成的环境恶化的焦虑。研究《荒原》中的焦虑主题,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艾略特在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化共同体建构中的贡献,探讨诗歌所承载的深层次文化含义。

  • 标签: 社会转型焦虑 《荒原》 共同体 艾略特研究
  • 简介:  2002年9月30日,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之际,日本作家代表团辻井乔、黑井千次、秋山骏、高井有一、坂上弘、稻叶真弓、财部鸟子、松本侑子一行八人访问了北京之后来到上海.笔者应中国作协陈喜儒先生之邀,参加了日本作家代表团与上海作家王安忆、叶辛、赵长天、赵丽宏、王小鹰、俞天白、陈丹燕、孙甘露、马原、周佩红等人的座谈.  ……

  • 标签: 文学社会 日本文学
  • 简介:“根基主义”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思想本土化运动中一个十分醒目的,集政论、哲学、文艺美学、历史文化学于一身的新斯拉夫主义理论派别。本文拟对“根基主义”及其民族文化审美理论作一讨论。

  • 标签: 根基主义 文化根基 精神和解 斯拉夫主义
  • 简介:评价理论分为态度、介入、级差三个系统。它是研究语篇中词汇语法框架所体现出的人际意义的理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语言简练、内容深刻,体现了人们对待同一事情的不同态度和思想道德水准。用评价理论对《白象似的群山》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小说语篇资源的深层次解读,展现小说中人物间的人际意义。更多还原

  • 标签: 评价理论 《白象似的群山》 人际意义
  • 简介:福楼拜自始至终对现代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持严厉批评和排斥态度。他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宗教性话语,是属于中世纪的。其特征是反对自由和法国大革命、排斥哲学和传统文化。它意味着现代专制、反自然和心灵的死亡。同时,福楼拜也反对资本主义。这种态度本质上是福楼拜反抗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在艺术观上,这种态度也使福楼拜拒绝为文学赋予某种社会使命。

  • 标签: 福楼拜 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使命
  • 简介: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更要关注包括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在内的商业道德、社会责任指标,这已经成为企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责任的践行正逐渐影响着企业的声誉与企业间的合作,影响着国家形象与国际合作,中国目前需要一部符合中国特色并与世界接轨的社会责任标准。

  • 标签: 社会责任标准 中国特色 企业间 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声 国际合作
  • 简介:<正>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瞿秋白(1899—1935)在译介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方面,由于他跟鲁迅等许多左翼作家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从而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五四”时期为开端,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较广泛地译介和宣传,则始于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前后。

  • 标签: 现实主义 文学运动 创作方法 文艺理论家 浪漫主义 拉普
  • 简介:<正>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标新立异,各树流派。这一表征在20年代最为显见,一批批作家在流派的旗帜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仍有少数几位作家是不为具体的流派所约束的,此类作家才更深层地把握了文学的现代精神,最终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T.S.艾略特就是其中的一位。艾略特初登诗坛时是英美“意象派”圈中的一员,而他个人却特别推崇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后来其诗风的发展又表明他是本世纪初席卷西方诗坛的“象征主义”诗潮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艾略特还在批评领域与“新批评派”合作,发表言论,阐释自己新诗写作的追求。然而,新批评派在形式主义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细读文本”的基本方法,以及一批象征主义诗人对意象碎片的嗜好,又与艾略特重历史意识,尤重作品的整体意义的观念相左。复杂的精神性格使艾略特越出了具体的流派,成为广义的西方现代诗的真正代表。笔者认为,艾略特精神性格的复杂性源于他思想深处的一对精神矛盾:深刻的虚无主义与对历史传统的独特意识。这对矛盾的碰撞使他从对现实的直观描绘、现象批判而走向对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转换。就诗歌创作而言,艾略特中以“象征”的观念作为其艺术实验的起点,描绘出一幅碎片世界的画图,进而这种虚无的精神又深化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念,

  • 标签: 艾略特 象征主义 结构主义 《荒原》 象征诗派 基本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