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死在午后》是海明威于1932年推出的一部非小说,与《老人与海》是两部相隔20年之久的作品。表面上,这两部作品似乎没有任何联系,其批评声誉也有天壤之别。本质上,"技巧"将《死在午后》与《老人与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两部关于技巧的作品中,海明威表面上给读者展示的是如何斗牛和如何捕鱼的技巧,其真实目的却是通过斗牛和捕鱼来讲述创作技巧。海明威在这两部作品中更关心的是他是怎样写出这两部作品,发表的是他对其他作家、评论家的看法。虽然"斗牛"与"捕鱼"各不相同,其目的却殊途同归。研究这两部作品中对作家、评论家的批判,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海明威的文艺思想,也对重估这两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海明威 《死在午后》 《老人与海》 作家 评论家 批判
  • 简介:近年来我国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却欲显匮乏,文艺的本质是求真、尚善、臻美,然而很多文艺尤其是民族文艺已经渐渐失去了这种特质——诗意,沦为经济的附庸,本文首先引出目前民族文艺所处的背景,接着介绍了民族文艺百花齐放的特点,然后探讨了民族文艺追求诗意的原因,详细地阐述了游牧民族代表张承志作品的诗意化表现,最后倡导民族文艺应该追求诗意,更加注重感性。

  • 标签: 民族文艺 诗意 游牧民族
  • 简介:论文的主要目的在较为切近地把握庄学对于"艺"、"文"、"美"的根本观念,并剖析它们与庄学思想主体的内在联系。全文分两编,上编是对庄学及其与古典思想传统关系的论述,下编是对庄学文艺观念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分析。导论对论文论述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思路作了通释,力图将庄

  • 标签: 文艺观 通释 古典思想 虚静 本原性 风格论
  • 简介:<正>比较文艺学与其它文学理论和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文学的方法一起,是文艺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法所研究的主要对象照例是一种具有自己內部继承性联系的个别民族的文学;与这种研究方法不同,比较文艺学首先对两种或几种民族文学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加以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探明制约

  • 标签: 比较研究 民族文学 文学现象 文学研究 俄罗斯文学 比较文艺学
  • 简介:评论界倾向于认为康拉德的《间谍》是一部政治小说。本文认为,《间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小说,而是一部以反讽的形式探讨政治背后的道德问题的小说。《间谍》采用了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两大反讽模式,在叙述者轻松滑稽的反讽语气及其设置的戏剧反讽场面中,突出了小说人物命运的悲剧性。《间谍》中的言语反讽及由此而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通过作者型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暗中评介人物的行为来实现的。《间谍》中的作者型叙述者采用的言语反讽往往因反讽的对象不同流露出不同的反讽语气。康拉德在《间谍》中丰富了戏剧反讽的表达手法,他将戏剧反讽的喜剧和悲剧效果融合起来,以轻松、滑稽的笔调展示了生活沉重、阴暗的一面。此外,小说独特的叙事时空的错位和延宕所造成的张力强化了戏剧反讽的效果。《间谍》还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角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道德堕落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标签: 康拉德 《间谍》 反讽道德批判
  • 简介:通过梳理当下西方文化批判之主流话语,质疑其立场,文化批判者既须面对作为其批判对象的外在客体,更须清理在很多时候往往与其批判对象有着某种共谋关系的内在自我。当今文化批判已进入生产领域。以批判为谋生之道的批判者,似乎很难为文化批判寻到足以令其植根其间的坚实土壤。

  • 标签: 再现 内在批判 立场 文化批判
  • 简介:<正>一个作家进行创作,总有某种文艺思想作指导,即使这种指导思想不是自觉的,也许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系统的理论。有些作家先学习文艺理论,然后创作,在这种情况下,他运用理论是自觉的;另外一些作家事先并未有意识地学习理论,就进行创作实践活动,

  • 标签: 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作家 文艺观 小说创作
  • 简介:<正>在苏联大地上,改革之风方兴未艾,苏维埃国家正处在重大的转折时期,苏共“27大”的召开,标志着苏联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苏联文艺界的改革,经过从五十年代开始的思想准备,在全国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掀起高潮。近年来,苏联文坛空前活跃,民主气氛浓厚,变化显著,引人瞩目。戏剧界、影视界——改革的先行军苏联的戏剧界、影视界在当前的改革中率先行动,异常活跃。戏剧部门首先开始改革的综合性试验。“27大”闭幕后不到两个月,苏共中央便召开了戏剧工作会议。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利加乔夫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尖锐地批评戏剧在树立清醒的生活方式

  • 标签: 前苏联 历史阶段 生活方式 思想准备 五十年代 苏维埃国家
  • 简介:<正>叙述与描写及形象的智慧风貌叙述与描写本来是卢卡契一篇文学论文的题目。在我们的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著作中,叙述与描写都是两个最常见的普通用语。虽然它们之间有着语义上的某些区别,但我们还从来不曾赋予它们绝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卢卡契则从文学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主题、社会效果、文学源流以及文艺创作

  • 标签: 卢卡契 文艺创作 读书札记 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 文学作品
  • 简介:<正>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瞿秋白(1899—1935)在译介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方面,由于他跟鲁迅等许多左翼作家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从而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五四”时期为开端,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较广泛地译介和宣传,则始于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前后。

  • 标签: 现实主义 文学运动 创作方法 文艺理论家 浪漫主义 拉普
  • 简介:当代地理学家段义孚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方"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也是段义孚文学艺术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段义孚把文学艺术视为"虚拟的地方",是"思想建造的庇护所"。他提倡积极并合理地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既体现文学艺术自身形式上的审美意义又关注其道德价值,以维护生命天性的完整。

  •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生态文艺观
  • 简介:袁宏道的名作《徐文长传》,一直都被当做著名的人物传记来看待,徐文长也因为此传,得以鲜活地呈现于后人心中。但是,此文的文艺批评意义,即对其中蕴含的文学批评规律、文艺批评思想,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本文试论之。

  • 标签: 袁宏道《徐文长传》文学批评
  • 简介:日本文学批评家伊藤整认为,日本近代文学的独特性反映在"私小说"这一文体,它的现代性特征体现为:强调自我的主体意志、艺术至上的审美观念、注重生命的调和思想.由此,伊藤整进一步确认了自己一贯坚持的现代文艺批评观,即文学的本质是以语言来把握与体现自我的生命意识,新文学就是要通过文体的探索,注重文学的艺术性,由此来表现人的外在与内在的现实.

  • 标签: 伊藤整 "近代日本人的构思的各种形式" 日本近代文学 "私小说" 现代性
  • 简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之作,J.K.罗琳也凭借这一系列长篇魔幻小说成为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的作家。小说自出版以来,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一系列小说应当被定义为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部魔幻主义色彩的小说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因而就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哈利·波特》 魔幻主义 社会 批判 现实主义
  • 简介:《有关大雁塔》是著名诗人韩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虽然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产物,但它所衍生出的价值与意义却不局限于这一历史语境。从"当下性"这一视角重释此诗可发现,它实质上展现出当代人自我价值缺失、心灵异化的精神处境。诗人运用简洁的语言和冷静的抒情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批判,并隐含了对自我救赎之道的反思。

  • 标签: 韩东 《有关大雁塔》 心灵异化 批判性
  • 简介:《金童》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跨文化语境下寻求自身美籍华人身份意义的一段个人经历。在该剧中作者一刀两刃地批判了西方文化的殖民扩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并超然地站在世界一体文化的立场,揭示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必然性;理性思辨之余,作者又不自觉地流露出寻根母体文化的内心渴求。

  • 标签: 《金童》 批判精神 文化家园 基督教 祖先崇拜 黄哲伦
  • 简介:<正>安德烈·纪德(Andre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界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初,由于他的小说触犯了传统观念而引起人们的注意;20年代,他的小说的反宗教倾向再次引起轩然大波;30年代,他从左倾发展到抨击苏联的现状,又使他成为报刊注意的中心。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荣誉达到了顶峰。他被称为大师,

  • 标签: 纪德 伪币制造者 小说 主人公 传统道德 20世纪上半叶
  • 简介: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宗教文艺观徐雪梅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文学创作极为丰厚。虽然他不是理论家,也没有对自己的文艺观点进行过系统的阐述,但他却对与创作直接有关的艺术理论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些观点都散见于他的作品、文章、...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道主义宗教 《卡拉马佐夫兄弟》 文学创作 人性恶 俄罗斯
  • 简介:《麦克白》的悲剧感看似有悖常情,不过我们怜悯的对象并不是作为“恶人”的麦克白,而是他所代表的挣脱了宗教、传统和道德束缚后,陡然迷失在高度张扬的自我之中的人性。这种迷失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信仰危机。

  • 标签: 《麦克白》 同情 基督教宇宙观 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