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同桌的那本《中学生阅读》,封面古朴雅致。我忍不住拿起来翻阅,拜读了一篇好像名为《汉字与中国国运》的文章。此文主要是讲叙文化吞并的危机以及异种文明的侵略,我不由地想到我们的英语学习,那何尝

  • 标签: 读书札记
  • 简介: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汉对照《吕叔湘译文三种》(1992)本人读后获益匪浅,尤其仔细读了《跟父亲一块儿过日子》(LifewithFather)这一部分,此书由美国人ClarenceDay所写。原书共三十篇,这里只选了其中的七篇。书中的父亲,一个证券商人,他爱吃,爱喝,怕生病,自以为是,要别人顺从他的直率性格,

  • 标签: 《跟父亲一块儿过日子》 吕叔湘 英语 翻译
  • 简介:安静下来,我在回想2017年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焦点事件,试图从中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谈,然而头脑中却一时想不起什么。想不起来,这很让自己吃惊和恐惧:我已经对事件麻木了吗?还是对文学麻木了?还是,它具有双重性:对事件和对文学,都在不自知的麻木中?我不想否认这种麻木是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它像一种悄悄蔓延和繁殖的细菌,在2017年之前就早早开始了它的繁殖。

  • 标签: 读书札记 文学现象 焦点事件 繁殖
  • 简介:教学生写作,必须让他们做到三件事:多读——多听——多写,可是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课堂里或宿舍里,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生活去听的机会很少,所以要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就要从读与写这两个环节中去做功课,而能把这两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让读完美的促进写,

  • 标签: 学生写作 读书札记 社会生活 写作能力 多读 课堂
  • 简介:幽默从来与无耻下流、低级庸俗无关。不信,请看大师们是如何幽默的。歌德:有一回,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著名诗人歌德恰巧与一名文坛宿敌邂逅。此人傲慢地说:“对于一个傻瓜,我是绝对不会让路的!”“而我与你正好相反。”说着,胸怀宽广的歌德主动微笑着站到了路边。

  • 标签: 读书札记 歌德 幽默 诗人
  • 简介:“影”和“死火”:从分裂到复合《野草》是由意象的音符连缀而成的乐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试图捕捉各条意象之流在《野草》各篇目之间的穿梭和变化,以接近涌动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和情感。我觉得《影的告别》和《死火》就构成一条重要的意象流,由“影”到“死火”的意象变化标志着作者内心挣扎的过程:从分裂到复合。

  • 标签: 《野草》 读书札记 篇目 《影的告别》 《死火》 意象
  • 简介:燕燕,我在重读屠格涅夫1984年的岁末,上海严寒。同宿舍的伙伴都回家去了,虽然那时上海家庭取暖的办法是白天手捧热水袋晚上脚抵汤婆子,但总比我们朝向西北的宿舍强。家里还有爸爸妈妈的温存。我在外婆家长大,回到父母身边后一直与他们有很深的

  • 标签: 读书札记 外婆家 猎人笔记 研究生考试 俄罗斯文学 陈老师
  • 简介:罗常培先生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分析汉藏对音材料时说,喻母三等的“往”本该读Ф,但在阿弥陀经中却象微母字一样读‘bwan,那是“误作”。而在今天的西安、渭南、富平等将微母与喻母分读的方言区,本该’Ф的“往”却象微母字一样读作了v声母。由此我们推测,大概早在唐五代时期,“往”在西北地区就:行了唇音声母的读法;陕北延川等地的“齐、净、栈、寨、歌谣”这些形容词或名词性词语,均有动词用法。并且,这些动词用法亦见于古代典籍。

  • 标签: 西安等地的“往” 微母读法 延川等地的名 形性词语 动词用法 历史
  • 简介:一、"学而时习之".孔子认为这是带来快乐的事情.学,当是指认识真理;时习之,当是指以此真理为基础的各种日常的道德实践.《论语》大概成书于孔子逝后.孔门弟子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置于全书的开篇处,想必不会是率意而为之举:这句话最能折射出孔子的日常形象和趣味.

  • 标签: 孔子 真理 指认 弟子 《论语》 快乐
  • 简介:关于秦始皇"阬儒"之事,王弘撰所著《山志》说阬的就是方士,此说法后人多有因袭。但是根据章太炎等人的考查,"阬术士"就是"阬儒",它是秦始皇、李斯之流为统一奠定统一意识而采取的极端措施。《山志》之说不仅属于主观臆断,而且只知"私名"之儒,而不知有"达名"、"类名"之儒。

  • 标签: 秦始皇 阬儒 焚书阬儒 《山志》
  • 简介:<正>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第二章末尾写道:"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50页)多年来,人们在某些书籍、文章和讲课中引用这段话,把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社会需要与伟大人物关系的名言。有的甚至以为爱尔维修这话本身就是唯物史观的。实际怎样,我觉得颇有商榷的必要。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爱尔维修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需要
  • 简介:<正>叙述与描写及形象的智慧风貌叙述与描写本来是卢卡契一篇文学论文的题目。在我们的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著作中,叙述与描写都是两个最常见的普通用语。虽然它们之间有着语义上的某些区别,但我们还从来不曾赋予它们绝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卢卡契则从文学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主题、社会效果、文学源流以及文艺创作

  • 标签: 卢卡契 文艺创作 读书札记 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 文学作品
  • 简介:唐代的崔颢为人轻薄,却写了一首颇为沉厚的《黄鹤楼》诗。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鹅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此“第一”当谓其最早,非谓最好,然亦足见宋人对此诗之推崇。《唐才子传》卷一曾记大诗

  • 标签: 读书札记 黄鹤楼 沧浪诗话 鹦鹉 李白 唐才子
  • 简介:“广原斋”乃吾附庸风雅之书斋名。因姓马且属羊,“马”、“羊”皆为草食性动物,故友人在席间为我觅得这一雅号。寓意原野广阔,草肥水美能得膘肥体壮;又挥毫泼墨,蕴广原之境,放意骋怀,自然涵咏胸襟、大气磅礴。临池学书,经年二十寒暑,个中甘苦,自不待言。渐学渐悟中,始知书艺之大智者莫不技法精良、学养渊深,通会之际,德艺双馨,人书俱老。为书之道,青年恃才气,中年比功力,老年看学养。学养之资在于读书识理,养气修德。不读书不足以尽广大,不修德不足以致精微。

  • 标签: 学养 广原 读书 德艺双馨 因姓
  • 简介:从刘大、姚鼐看曹雪芹——读书周中明刘大(1698—1779)、姚鼐(1731—1815)与曹雪芹(1715?—1763?)都主要活动于清代乾隆年间。如果曹雪芹卒于1763年(壬午)而享年48岁的话,那么,他逝世时,刘、姚都还健在,只不过刘比他...

  • 标签: 曹雪芹 贾宝玉 《红楼梦》 姚鼐 桐城派 学而优则仕
  • 简介:一两年来,我担任历代文选先秦部分教学。一共换了两次教本。开始用的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汉语》),后来,用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选》),在备课过程中,遇到有些句子讲解和我有歧出的,就记下来。准备写成书面,发给同学。这样做,既清楚,又省时间。初衷并不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因此列在这里的材料,只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诗经》部分,因最近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出版了,准备看后再说,故抽去了。《楚辞》部分,因我另有所作,故没有收入。也有几条是《汉语》和《朱选》中所没有的,倒收了进去。愚意不过是想借此保存一点材料。错误之处,希予纠正。

  • 标签: 书札 不廷方 《庄子·逍遥游》 汉语 鹪鹩 读若
  • 简介:摘要: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是一次中西文明的碰撞,它带来的西方异域文明给当时沉闷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推动“西学东渐”的传教士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宗教以外的“西学”只不过是他们传教的手段,他们带来的并不是最先进的西方文化,甚至还有些是守旧的思想与科技。这就决定了这次文化碰撞东方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古老的东方就此与西方的思想界结缘。

  • 标签: 时空思维 明清 西学东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