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幽默是人类天性,中国古人亦不例外。作为南方政权,六朝辖区主要在长江流域,相对于黄河所经北方地区,其自然环境则要优越得多,而物质条件优渥与文化繁盛密切相关。六朝烟水,鱼米之乡,人民谋生较易,精神亦享有余裕,生长于富庶温柔之乡的江南,经学式微,思想宽松,士人左琴右书,腹笥充盈,文学造诣较深,故此,文人戏谑,似乎压过了武士械斗,以文为戏,亦成时尚。

  • 标签: 六朝 戏谑 文人 人类天性 长江流域 北方地区
  • 简介: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文人鲍照身处乱世,一身任过多种职务,从中央到地方,从幕僚到一方行政长官,文职武官都做过,但最终却死于乱军之中,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笔者认为,鲍照的仕途悲剧,不是源于门阀士族制度,而是其自身不具备乱世政治家敢于冒险的素质。

  • 标签: 鲍照 乱世 门阀制度 政治家素质
  • 简介:在19世纪英国,“文人”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托马斯·卡菜尔将文人视为“英雄”,并称之为“现代最重要的人物”,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的信仰危机和文化偏至而构想出的一种文人范型。他认为文人应该打破机械思维设置的牢笼,开创新时代的“方言”,涤荡遍布英国的“空话”,守护文字和人类存在的精神维度。

  • 标签: 托马斯·卡莱尔 文人英雄 文化偏至 词语
  • 简介:诺贝尔文学大奖得主,美国大文豪海明威站着写作的怪癖几乎是无人不晓了,难怪海明威的墓碑上刻有这么一句双关妙语“恕我不站起来了。”事实上,海明威并不是非要站着才写得出那铁骨铮铮的硬汉小说,他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海明威曾因飞机失事而受伤,站着写可以减轻一些痛苦。海明威真正的习惯是在动笔之前一个劲地猛削铅笔。纵观世界文坛,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以怪诞而有趣的方法进行创作的文人不在少数,我们见少识浅了。单就写作的姿势来说,便可称各不相同: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英国小说家史蒂文生善取卧姿,美国作家卡波特更是直言不讳,称他为“百分之百的睡姿作家”。反过来,英国诗人沃尔夫,女作家伍尔芙和卡

  • 标签: 外国作家 卡波特 马克·吐温 世界文坛 史蒂文 文学大奖
  • 简介:《儒林外史》是清朝吴敬梓所著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将讽刺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小说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文人形象,还有少数老者和女性形象。小说以"外史"撰"儒林"众生相,将明朝僵化的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有褒有贬,也将文人一生求仕的多舛命途加以真实刻画,以辛辣讽刺的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社会百态。

  • 标签: 王冕形象 文人形象 悲剧命运 追求与失落
  • 简介:宋室南渡后,北方文人迁入岭南,他们"大驾初渡江,中原皆避胡"(《剑南诗稿》卷七《书叹》)之际,"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剑南诗稿》卷三十《谢徐居厚汪叔潜携酒见访》),以致"琼僻居海屿,旧俗殊陋,唐宋以来多名贤放谪,士族侨寓,风声气息先后濡染"(《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不但丰富了西江流域的文化事业,而且以他们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岭南风物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了作品新的美感特质。

  • 标签: 文人 南宋 张孝祥 《剑南诗稿》 漩涡 历史
  • 简介:<正>法国作家莫泊桑,长期以来倍受中国读者的青睐,其根本原因在于:莫泊桑的精神风貌与中国文人的传统风范、莫泊桑短篇小说模式与中国小说的思维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一、莫泊桑风度与中国文人风流风度,是对人的精神气质和言行风范的概括。莫泊桑风度,就是一种极端自由放达的风范。这位破落贵族出身的作家,在短短四十三岁的人生生涯中,典型地体现出了一种西方世界特有的疯狂。泛滥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使得这位作家成了十九世纪的法国骑士。追

  • 标签: 短篇小说 中国文人 中国小说 古典小说 小说创作 艺术思维
  • 简介:朝鲜是最早输入儒家文化的国家,也是极其遵从儒家文化的国家。因此,朝鲜文人在接受与批评明代文学时也体现了鲜明的儒学化特色,具体表现为:以维护儒家政治统治、道德教化为最高标准,以能够美颂和适度讽刺者为优秀之作,更倾向于认同儒者的作品。这种儒学化特色符合传统儒家文学批评的主流,有利于朝鲜的文学批评向着儒学正统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文人自我道德、社会道德的完善和政治的稳定。但是,这种儒学化的接受、批评标准也有负面影响,比如过分强调作品的教化、美颂作用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过高评价儒者的作品也使得朝鲜的部分文艺批评有失客观和公正。

  • 标签: 朝鲜文人 明代文学 接受 批评 儒学化特色
  • 简介:《古文辞类纂》中所精选的论辩文是古代论辩文中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其进行主题分类和文本分析,以阐明中国古代文人所兼备的学术和政治传统。

  • 标签: 《古文辞类纂》 论辩文 学术 政治
  • 简介:书籍史家及文化史家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是近代意义上印刷文化日渐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历史时期。这引起了近代书写生产机制与文本文化的兴起。论文从关于“情感”这个在十八世纪非常关键的关于身体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在休谟的书写体系中,作为主体间性的情感如何契合了近代印刷文化逻辑,以及休谟在近代知识生产的意识下是如何发展自己文人职业生涯的。论文侧重于从物质性的讨论出发,探讨近代书写机制、剧场性个体感官和知觉情感史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印刷文化情感 剧场性 休谟 十八世纪
  • 简介:通过对古辞《公无渡河》与刘孝威拟作的语言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辞集中体现了原始思维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强烈的对立冲突在刘孝威的拟作中通过隐喻性语言和二元对立结构的转换而得到折中化,并最终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生与死的对立。

  • 标签: 《公无渡河》 语言结构 乐府 拟乐府
  • 简介:“《美国语文》怎么像是‘美国历史’?”想必很多人初次翻开《美国语文》,首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浏览完全书后,我们就会发现,该书以历史性的时间为横坐标,以美国的空间为纵坐标,从自由、平等、博爱的原点出发,描述了语言和文学所走过的轨迹。

  • 标签: 美国历史 横坐标 语文 例举 编排 历史性
  • 简介: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但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但是,语文教学究竟怎样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还需语文教育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丰富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造。为了促进中学

  • 标签: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中学 学习兴趣
  • 简介: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有学者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在中学,语文和文学已经是两回事了。或者说,语文课已经不讲文学的欣赏了。中学没有文学,只有语文。中学的语文在本质上和数、理、化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包括教生字、生词,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等,它实际上已经将文学转化成知识性的、可以计量、可以重复、可以考试的这么一种东西。这种标准化的模式,严重地窒塞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多义性、想象、读解、体验和感受的空间。

  • 标签: 语文课 中学 专栏 段落大意 生字 中心思想
  • 简介:<正>西德出版的《法兰克福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期上刊登了维也纳大学讲师文德林·施密特·登格勒的一篇专论奥地利文学的文章,题目是《不变的情感》。关于奥地利文学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提法,一种是直接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称其为“奥地利国的文学”(DieLiferaturaus(?)sferreich)。另一种提法是以奥地利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为出发点的,称奥地利文学是“奥地利的文学”(Die(?)sferreichischeLiferatur)。后一种提法为大多数奥地利作家所采用。

  • 标签: 民族文学 德语文学 现代作家 法兰克福 语言 角度
  • 简介:塞林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那种口语性的文学风格和悲观的哲学思想震撼了法国文坛,尤其是他那放荡不羁的语言和他独特的文体所具有的魔力,无时无刻不打动着国内外读者.不过,在文学创作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猥亵下流的语言,特别是由于二战期间投敌的卑劣行径,塞林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愤慨,甚至遭到蔑视.

  • 标签: 口语文学 塞林 法国 20世纪 文学风格 悲观思想
  • 简介:语文生于并只用于同世界的交流。思考或听说读写都是为交流而生成思想或话语的活动。思想或话语都是“言”与“意”的融合体。欣赏、教学、研究语文,都是离不开“意”的。“言”与“意”都可作为研究、教学、欣赏语文的入口,但只是入口而已。语文教学不可止步于“语言形式”这个入口,当深入到为交流而生成言意和美的思想或话语这一核心。培育语文交流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大道、正道。

  • 标签: 语文教学之道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交流能力 介质语文
  • 简介:<正>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事实证明,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那么,如何才能跨好这道坎,真正细读文本呢?下面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摸索,以求正大家。

  • 标签: 阅读教学 孙绍振 现代散文 听听那冷雨 山重水复疑无路 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