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简介:从20世纪流散写作的大背景中考察《沉沦》,该作品属于我国最早的流散写作之。作品反映了中国人侨居异乡的悲剧性生命体验。郁达夫在国别、种族、性别的边界表达内涵深厚的侨居者感受,营造自己的叙述疆域,完成了异域冥想和家园之外的书写。

  • 标签: 郁达夫 《沉沦》 侨居 悲剧体验
  • 简介: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学术界许多关注,但对其评价却两极分化:有的学者恭推它为上等的艺术佳作,有的却把它定性为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政治宣传品.确切地说,这样的评价都有失公允,或者说过于武断.本文拟用新历史主义和生态批评的观点,重新阐释这部文学名著,认为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走的是条中间路线,在哲学思想、创作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兼收并蓄,这正是该小说既畅销时,又能流芳于世的原因所在.

  • 标签: 斯坦贝克 愤怒的葡萄 目的论 非目的论 兼收并蓄
  • 简介:从象征的层面来看,阿契贝的短篇小说《天下太平》是篇描写荒诞的哲理小说。小说主人公乔纳森在战争期间及战后见证了社会的混乱与生活的无序,体味了人生的无常和人情的冷漠,荒诞感是其人生体验的重要内容。不过乔纳森不是位陷入荒诞境遇而无法自拔的懦夫,他处世坦然的生活智慧使他成为位敢于直面并试图超越荒诞的西西弗式的“荒诞人”。

  • 标签: 阿契贝 《天下太平》 荒诞 反抗
  • 简介:《王后的花园》是英国文艺家兼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脍炙人口的演讲词。因其对女性形象的强烈关注,文章通常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期探讨“性别问题”的代表作品。但事实上,女性形象的高度“形式化”十分值得注意;《王后与花园》和罗斯金其他作品(如《近代画家》)中脉相承的对美感的关注,以及作者本人的说明,都提示着从性别之外的角度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新的视角下,“王后”与“花园”成为19世纪英国工业时代大背景下个有关审美情感之重要性的绝佳隐喻。

  • 标签: 《王后的花园》 约翰·罗斯金 女性 花园 审美
  • 简介:时下拜金主义流行,不少人企盼获巨奖,发大财,过那种高消费的日子。旦果真当上了“大款”,不言而喻,内心会有物质享受的满足。在发展市场经济和鼓励竞争的大环境中,有这种心态无可厚非,自然属于正常之列。但是最近,我却感受到了又非物质的巨大满足。事情是这样的:《译林》杂志去年底要求读者投票评选九二年度译林最佳长中篇小说,选票上印了栏“对本刊的意见与要求”。说实话,起初我以为读者恐怕不会

  • 标签: 译林 投票评选 物质享受 九二 令人 精神产品
  • 简介: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发生了巨变,然而天主教会仍然严格地控制着意识形态,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及其理论基础一一天主教教理,仍然神圣不可侵犯。薄伽丘没有、亦不可能对教会和抽象的教理提出疑问,更不可能对其批判和鞭挞,而只是以嬉笑、戏谑的手法把发生巨变的社会现实真实地记录下来。《十日谈》生动地描绘了人的现世生活,因而被后人称为“人曲”。薄伽丘紧紧地抓住了人与其他被造物之间的根本差别,即人具有其他被造物所不具备的“情感”和“理性”,着力展示了最能体现人类情感的“爱情”和人类理性的“智慧”。

  • 标签: 薄伽丘《十日谈》教会 中世纪 人文主义 爱情 智慧
  • 简介:<正>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有过这样梦想:建立个“弃儿的社会”,在那里,被以男性为中心的知识领域排除在外的妇女,不仅有她们自己的房间,而且享有自己的制度。这种梦想确实充满着某种诱惑和背叛,表现出对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的彻底批

  • 标签: 拉姆齐夫人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边缘人 对中心 解构
  • 简介:<正>《孔雀东南飞》这部中国民间最伟大的叙事诗,之所以流传千古,震撼人心,就是因为它表现的主题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地全面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统治下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对这悲剧主题的理解,我们不仅可从叙述角度去重新解读——孔《雀东南飞》是从刘兰芝

  • 标签: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 爱情理想 焦仲卿 叙述角度 人生悲剧
  • 简介:<正>个人终其生,不知会做多少荒唐事。那些立即就懂了的,自然是用同步进行的笑了之。有些荒唐当时并不晓得,过去了,经年累月了,非要被某种后来才发生的事物所触发了,才会明白。那天,去到江西永修境内的柘林湖。到达湖边时,路上不曾间歇的夏季豪雨,突然停了。徐徐退去云雾的水坝旁,更是突然露出

  • 标签: 终其一生 一笑了之 柘林 荒唐事 非生物 怡情
  • 简介:  杀死猫的方法不止是用奶酪噎死它.  --民间谚语  1.鸡犬不宁  萨拉芬那·费罗斯对自己感到非常满意,这并不是件不寻常的事情.萨拉芬那·费罗斯常常对自己感到满意.她以前并非这样,但在过去十年中,她在写作上取得的成功,使她的自负提高到了个几乎不容别人质疑的地步.……

  • 标签: 方法不止 杀死猫 猫方法
  • 简介:<正>“具体诗”(conretismo)亦译“实体诗”,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流行于欧洲与拉丁美洲些国家的“新型诗体”。瑞士、西德、巴西等国最为盛行。近二十年来此种“诗体”影响欧美不少国家的诗坛。但是,至今还不能确切地讲出它的文学渊源。关于它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不少推论与解释。本文拟就这诗歌流派作三方面评析。、“具体诗”的来历有人认为“具体诗”这种诗体产生于拉丁美洲。这种说法有定根据。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过两位企图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先驱者,位是智利著名诗人比森特·乌伊

  • 标签: 拉丁美洲 新诗体 诗歌创作 五十年代 三十年代 现代主义诗歌
  • 简介:生于上海的严歌苓20岁即开始写作生涯.但真正迎来创作上的成熟是在1990年她去美国之后。严歌苓的丈夫Lawrence是美国人,精通8国语言,包括中文。他曾在美国国务院工作,后被派驻多国任外交官。两人的异国婚恋曾在那个年代因为不同的政洽背景有过些磨难,在国务院工作的Lawrence顶住了压力,两人终于得成眷属。

  • 标签: 严歌苓 美国人 写作生涯 国务院 外交官 创作
  • 简介:《金瓶梅》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历来备受关注。明代对《金瓶梅》的批评虽未形成定体系,但可以归结为两倾向:从感性认识出发的推介性批评和从思想内容甄别出发的伦理学批评。前者注重发掘小说独特的艺术趣味;后者强调小说的内容即社会影响。

  • 标签: 批评 艺术性 伦理
  • 简介:时空关系是小说叙事中非常复杂而重要的关系,但在般的情况下,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同时感知它们,因而有的小说是时间性的,有的小说是空间性的。《呐喊》《彷徨》里的小说都是空间性的短篇小说,压缩时间、突出空间是《呐喊》《彷徨》达致其深刻的启蒙目的的卓越的叙事技巧。

  • 标签: 《呐喊》《彷徨》 空间性 压缩时间 突出空间 叙事技巧
  • 简介:朱雀桥座落在六朝古都金陵的南门外,桥下是秦淮河水。当年这里是车马填咽的交通要冲。东晋名相谢安曾在桥上建楼,楼上饰以铜雀。朱雀桥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舆地纪胜》载:“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乌衣巷.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昔日的乌衣巷,显官土族之家比邻相连,高屋深室、雕梁画栋,冠盖车马络绎不绝。到了诗人刘禹锡的时代,东晋王朝已覆亡了四百来年,

  • 标签: 东晋 古都 谢安 晋南 名相 土族
  • 简介:本文主要选取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通过分析其悲剧性情节与作家生活经历的内在关联,指出由于作家自我克制的情绪和含蓄隽永的笔调使其作品在笼罩着层悲剧色彩的同时呈现出"优美"、"悠远"的境界。

  • 标签: 湘西 悲剧 优美
  • 简介: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的三十多年见证了文学理论盛极而衰的发展历程。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之后会出现什么重要理论?何种理论将在21世纪异军突起?面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建构文化记忆批评理论。文化记忆理论因其跨学科和跨文化特性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哈布瓦赫、诺拉、扬和阿莱德·阿斯曼、埃尔等人的记忆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文学书写和文化记忆都是对过去经验的重构。进入21世纪,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如"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冷战、越战、"9·11"恐怖袭击等都要求我们回顾这些惨痛经验并重构文化记忆。对于书写这类历史题材的文学文本,文化记忆批评可以发挥新颖而有效的阐释效力。

  • 标签: 文化记忆批评 文学理论 21世纪
  • 简介:《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比,后来常与兴并举,形成了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比兴"传统。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比,就是比喻。刘勰曰:"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可见比喻在诗文中运用之广泛。

  • 标签: 古典爱情诗 抒情模式 《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典诗词 赋比兴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 标签: 狄德罗 真实 细节 小说 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