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辽西地秧歌的沿袭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递出深邃而复杂的民俗内涵,承载着修护乡村道德秩序、重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人文功能。辽西地秧歌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积极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将辽西地秧歌纳入到人类共有的文化体系之中,还要依托高等学校平台,努力扩展艺术传承的文化生存空间,结合信息时代全新的审美质素,提升辽西地秧歌的审美价值、扩大辽西地秧歌的接受群体。

  • 标签: 辽西地秧歌 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 简介:于小强小时候喜欢撒网打鱼,手上有什么拿什么当网撒。撒得最多的是小褂小棉袄和毛巾,地上捡起大半片纸也要撒一撒。于小强弯着腰,上身前倾,双手平摊着往前一送,手上的东西出去了。嘴里嚷嚷着,“打鱼喽打鱼喽。”三岁多一点,于小强把一件小棉袄扔进石灰池。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1949年以后,沈从文被迫搁笔,从文学创作转向物质文化研究。他的物质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民间的、日常的、生活的杂文物的研究,与其文学创作息息相通,是一种呈现其生命形态的“抒情考古学”。其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向是“为物立传”,以大量文献追溯“物”的前世今生。他对物质性存在的高度重视,既与现代考古学相呼应,也与其长期对“物”的兴趣密切相关,有效地将传世文物、出土文献、出土实物相结合。这种“为物作传”的物质文化研究,突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将文史研究与文物研究相结合,穿梭于技术史、美术史、美学史、文化史等不同学科之间,体现了鲜明的跨学科性。沈从文的物质文化研究,既是一种历史解释的方法,也成为理解与修正文学史叙事的重要依据。他的研究是联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使那些充满生命情感的“物”,“千栽之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

  • 标签: 沈从文 物质文化 抒情考古学 为物立传
  • 简介:新世纪开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步走上了全面的整体性保护阶段。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元宵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此之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正在朝着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入的屡面拓展.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昆曲艺术 非物质遗产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大兴水利工程和旅游业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因此而毁掉的古迹要远多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古迹的破坏。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水坝,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为了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使之免于毁灭,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显然它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人类这一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和内涵要比物质遗产更为多姿多彩,更加博大深厚。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文化 两次世界大战 水利工程
  • 简介:讨论了非物质社会的形成及其对设计艺术的影响。分析了非物质背景下设计艺术表现出的多元化特征.并对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和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非物质社会 设计艺术 多元化
  • 简介:文化责任是指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中,人们需要认识和把握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自觉地肩负起文化发展、创新和繁荣的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文化责任是时代的赋予和呼唤。《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责任 地方高校 民族复兴 伟大复兴 文化发展
  • 简介:摘要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是我国文学最早的表现形式,又是当代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读名人传记,可长人生智慧。

  • 标签: 传记类 阅读训练 提高方法
  • 简介: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发式于2006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参加了首发式并发表了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写作和出版的整个过程。在首发式上发言的还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锡诚研究员、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吴文科所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邢莉教授、文化部社图司张旭司长、中国傩戏学会曲六乙会长、文化部社图司屈盛瑞副司长。首发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研究员主持。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科学院
  • 简介:摘要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土建高等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土建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从教与学的现状出发,对土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高等教育 教学方法 改革 土建
  • 简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很多的民间文学,特别是在我国动漫行业的发展方面,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传承着几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地继承和发扬,让更多新时代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学的博大精深。我国民间文学动漫传承的成功案例十分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范围地积极传播和细心保护,让人们都能够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标签: 民间文学 动漫传承 成功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途径
  • 简介:在印度佛教中,随着典籍数量的增加,根据经典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逐渐产生了“九分教”与“十二分教”的文献分类方法。“十二分教”中所包括的“因缘”与“譬喻”文献,不仅对中国佛教,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形式上,这类文体为后世的变文、话本、宝卷、弹词,甚至小说,提供了整体结构框架上的借鉴;在内容上,其三世因果的思想被许多通俗文学作品全盘接受。甚至成了作品的主旨所在。本文便致力于梳理“缘”这样一条从印度到中国的文体、思想流变之路。

  • 标签: 因缘 譬喻 变文 话本 弹词 宝卷
  •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应对世界文明单一化带来的精神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文件(从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的提出到2003年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它们的出台和实施尤其在国人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一时间风生水起,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由上而下全面展开。但欣喜之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热火朝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背后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构架做支撑。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如何保护?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术界尚未有统一认识。体系化、学科化的理论建构的缺席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瓶颈”。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精神危机 科学系统
  • 简介:贺敬之在60多年的文艺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新歌剧、新诗、歌词、新古体诗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以新诗尤其是政治抒情诗的成就为最高。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令人瞩目的地位。贺敬之的早期抒情诗、建国后的政治抒情短章以及闻名遐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在艺术思路、抒情主人公塑造以及运思策略诸方面都呈现出从""的自我表现出发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 标签: 贺敬之 中国新诗史 抒情主人公 浪漫主义精神 政治理想 时代精神
  • 简介:传承是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独特灵魂的关键所在,“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传承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无文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伯舞”逐渐被外界所了解,但同样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生存濒危的现状。

  • 标签: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白马藏族 文字 传统民族文化 民族共同体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像艺术的创作及应用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除了常规概念中的平面纸媒、电子网络平台及电视媒体中的应用外,影像艺术还在很多新兴传播媒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像艺术的教学实践,是在所有艺术学科中的实践性要求,相对来说较强,市场应用面也较广,市场需求量较大,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我结合当下市场现状和教学实践、学科建设等诸多问题,在下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标签: 影像 必要性 教学改革
  • 简介:我国古代婚俗现象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嫁娶礼仪约定俗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文化。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来看,古代婚俗文化有其独特研究价值,对于溯源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动态,及其礼制、风俗,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研究,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相对开放的历史阶段,人们的婚俗习惯和生活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

  • 标签: 婚俗文化 宫怨 唐代诗歌 湘妃怨 人类繁衍 陆畅
  • 简介:以《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为代表的选刊家族已成为当下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传媒。它们享有先天性的象征资本优势——"选"即意味着"好",这将让被选的作家感到光荣,也让读者大众感到满足,选刊因此而拥有可观的发行量,也能对某些作家的创作取向产生影响。鉴于选刊的影响力,人们自然希望其办刊表现配得上社会的信任和期待,而要衡量选刊的办刊表现,"选学意识"和"选文水准"则是最基本的两个观察维度。

  • 标签: 选文 散文选刊 论文学 微型小说选刊 中篇小说选刊 《小说月报》
  • 简介:一、盗墓小说概念及从中学生群体研究的意义盗墓小说是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由纸媒正式出版的以盗墓为题材的具有惊悚、怪诞、玄幻风格的小说作品,代表作有《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当代文学批评界对以《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盗墓网络小说的研究力度还不大,可借鉴的资料较少,目前能够查到的文献有范鹏的《盗墓文学作品兴起的原因及问题现状分析》、朱婉莹的《论新世纪盗墓文学》。前者分析了盗墓小说流行的原因,从好奇心理、寻宝心理和从众心理讨论了盗墓小说与传统文化复兴趋势之间的关系。后者分析了盗墓小说流行的社会因素,指出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是其生产的动力。二人的研究也都涉及了盗墓小说的缺点,如结构混乱、整体水平不高等。类似文献还包括陶东风的《青春文学、玄幻文学与盗墓文学—“80后写作”举要》和马善梅的秽盗墓文学”兴起之源探索》等。

  • 标签: 小说作品 中学生 盗墓 阅读策略 现象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
  • 简介:唐代李善以来,陆机《文赋》“浏亮”一词被释为“清明”、“清畅明朗”。有的学者认为其所指是魏晋“新体赋”。本文认为“浏亮”义同“嘹亮”,在当时被用来形容声音的高远嘹亮。陆机不只用它来形容赋的音韵嘹亮,而且藉由“听声形”、“心想其状”的通感方式,兼指赋的辞藻铺排、文采富丽。“体物而浏亮”是陆机心目中赋的理想风貌。毫无疑问,具有这种风貌的,当首推汉代的体物大赋。陆机高度肯定左思大赋作品《三都赋》,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

  • 标签: 《文赋》 浏亮 听声类形 通感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