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风是最熟悉的自然现象。人们依据对自然天气的丰富体验,通过概念隐喻来表达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本文从语料库中搜集英汉“风”的概念隐喻表达,探究其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英汉对比研究,阐释两者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体现了人们认知的多样性。文章归纳了隐喻表达类型及分布,分析过程充分体现了“隐喻-语言-认知”的交互性。

  • 标签: 概念隐喻 对比分析
  • 简介:近年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备受关注。本文借用海曼的关系象似性理论,将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理论隐喻相对应,对隐喻中体现的象似性阐释,旨在说明象似性与任意性共存于语言中,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 标签: 距离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隐喻
  • 简介:人类通过人体隐喻来认知和理解客观世界,把自己熟悉的人体本身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去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基于这样一种认知角度,本文简介了现代认知隐喻观和人体隐喻理论。英汉人体隐喻存在共性和差异,本文着重探讨导致英汉人体隐喻存在差异的地理环境和体貌特征上的原因。

  • 标签: 隐喻 人体隐喻 英汉人体隐喻
  • 简介:《泥鳅》是著名作家尤凤伟精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就题材而论,小说主要是描写底层民众在城市中奋斗的故事,为此有评论说,《泥鳅》反映了我们新时代都市民间的弱势话语与知识分子的原始正义。这是一个时代的宏大主题,但我认为从小说的细处着手分析,通过《泥鳅》中的隐喻含义,更能感受到这个时代所暴露出来的真实而又触目惊心的人性。

  • 标签: 《泥鳅》 隐喻分析 叙事 文学 长篇小说 著名作家
  • 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是卓越的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很多人们喜爱的诗和戏剧。作为其晚年绝唱的《暴风雨》,充分体现了莎翁对人文主义的成熟看法。期望的美好往往难随人意,面对现实,莎士比亚无奈而又不甘心,这种期望与现实间的尴尬,导致莎翁进退维谷。面对这两难之境,普通语言的表达往往苍白而又无力,于是,莎翁选择采用隐喻方式进行叙事。本文通过对《暴风雨》所采用的隐喻的剖析,深入分析了《暴风雨》所体现的意象隐喻、叙事隐喻,为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暴风雨》所阐释的深层次内涵创造了条件。

  • 标签: 《暴风雨》 威廉·莎士比亚 创作 隐喻
  • 简介:2002年,新导演陆川推出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寻枪》,这也是他的处女作。因为好看,所以我认定陆川很有电影的气质与才华,接下来,他会有更好看的电影奉献给观众。

  • 标签: 《寻枪》 电影 影片 导演 观众 母题
  • 简介:大江健三郎的《水死》以追溯父亲“水死”之谜为主线,讲述了三代人寻找和重建记忆与身份的故事。其核心意象“水死”既是对日本民俗传统的继承,同时具有现实指向。借助《金枝》中揭示的神话原型才能理解其核心内涵。仪式性的“水死”指向回归母体和新生。而非为天皇殉死。大江健三郎借用了神话的框架,将个体经验重新熔铸,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体系,如“村庄-国家-宇宙”的同构关系,森林一女性作为生命源头象征,以红皮箱一空信封暗示记忆的开放性,在层层套嵌的叙事结构中,作者、主人公和民族共同体的命运融为一体。记忆和历史的权威性被重新拷问。“水死”作为一种跨文化神话原型在大江的笔下成了一个支点。不仅撬动了近代日本历史的军国主义外壳。更成为重建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点。凸显出神话仪式对于文化共同体的价值。

  • 标签: 大江健三郎 《水死》 神话原型 《金枝》 集体记忆
  • 简介:作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具奠基性的哲学作品,《理想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学文本。柏拉图至死都在反复推敲的该书的开篇,是一扇寓意丰富的"众妙之门"。其叙事结构实际上呈现为"双重叙事",文本中的"我"也被分化为双重自我。开篇中时间的选择、地点的设定、人物的出场顺序与事件的展开逻辑均与全书主题的呈现遥相呼应。对话和叙事体裁避免了哲学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淖,但大量象征性隐喻的存在也使得对文本的解释经常性地成为谜团。对隐喻的审慎阅读和节制阐释更符合柏拉图哲学的整全风格。

  • 标签: 《理想国》 叙事 情境 隐喻
  • 简介:中国叙事理论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理论遗产的清理,梳理出中西叙事理论的三对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对它们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叙事文本中的运用做了辨析和比较。

  • 标签: 叙事 一线穿 整一性 障碍 间架
  • 简介:摘要行政立法以外的普遍性规则至今未形成一个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广为接受的名称,相关的理论也存在争议。本文仅对行政规则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研究。行政规则是具有公权力的组织,为了规范秩序或运作,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或自身的行政权能,所发布的除行政立法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命令。行政规则具有规范性和行政性。在行政规则的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立足我国法治实践,这是本文的指导思想。

  • 标签: 行政规则 类型化
  • 简介:成长小说究竟是什么?这是学界论争的棘手问题。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为了厘定“什么是成长小说”这一研究的核心概念,本文试图从已有的诸多成长小说研究成果中,梳理出作为文学概念的“成长小说”渐变的历史沿革。一、“成长小说”语词考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成长小说诞生于西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达成共识。考察西方文论史,作为概念的“成长小说”这一称谓存在于英语和德语词汇中。

  • 标签: 成长小说 概念 审美流变 文学样式 空穴来风 研究成果
  • 简介:把“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误读为“文学比较”,这不仅存在于当下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即使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是一种由来以久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定义比较文学,我们还可以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四种相关学科概念进行参照从而明确这一点。讨论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四个学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

  • 标签: 比较文学 语言分析 学科概念 定义 民族文学 国别文学
  • 简介:佐藤春夫的中篇小说《北京》是典型的国策文学。主人公、留日医学士蒲氏因中日两国间"力的冲突"而废除了与日本女性的婚约,但回到北京后却与此女隐秘交往,这一设定暗示了战争无法阻断的、"亚细亚之子"宿命式的命运交汇。战争中,因在爱中国与爱日本之间左右两难,蒲氏拒绝效力伪政权,而选择以政治上的"去身份化"、中立无为和行动上的"无害化"、有所作为来报效两国,这实则是佐藤为沦陷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的周作人式的"爱国选项"。战时语境下,蒲氏家族结构的国际色彩及其内部各种政治、文化力量的杂糅、互动,一方面隐喻了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化对比中将日本人、日本文化置于崇高地位,为日本侵华制造合理性、美化日本侵华罪恶的同时,又以对欧洲列强火烧圆明园的批判等,为"大东亚共荣"话语提供了逻辑支撑。

  • 标签: 佐藤春夫 《北京》 国策文学 身份认同 亚洲想象
  • 简介:对2003年文学的不同评价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和上海社科院联合组织了一次对2003年文学的回顾和研讨.由于评价文学的视角和立场的差异,人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有的认为文学越来越无离于现实,有的则认为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化市场 大众文化 数字技术
  • 简介: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学术生长点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一些学者也以此建构起比较完整的重读思路。程光炜、李洁非在这方面相继完成了系列性的学术论文,引起人们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动态 学术论文 重读 程光炜 李洁非
  • 简介: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文革”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脱青春的朦胧枷锁,走向中年人的情怀了”。而“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生命形态 中年人 成长过程 文学发展
  • 简介: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有两篇小说是写疯狂的,即《狂人日记》和《长明灯》。《社戏》、《故乡》却是写童年生活,《兔和猫》,《鸭的喜剧》则是以小动物为叙述对象。这些小说在风格上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文学性与影响力也并不相同。《狂人日记》、《故乡》一般被认为是鲁迅的经典性小说,几乎家喻户晓。《社戏》在青少年语文教育中被普遍推广,在研究者那里却很少引起强烈的兴趣。至于《兔和猫》、《鸭的喜剧》则普遍不受重视,仅仅停留在少数研究者那里。

  • 标签: 《兔和猫》 《彷徨》 《呐喊》 童年生活 疯狂 《狂人日记》
  • 简介:理论的沙场豆官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理论能够是面面俱到的,尽管它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因了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其侧重点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量不同理论派别的应运而生,并且长时间以来,各种理论派别之间又相互争吵,相互攻讦,相互不服气,从而又形成了文学...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 文学史 读者接受 《红楼梦》
  • 简介:2016年暑假.对青年学者李洪华来说。显然是灿烂而愉快的日子。“结束在杜克大学既漫长又短暂、既新奇又单调的访学生活”,“听着窗外盛夏肆意的蝉声”,把“在杜克整理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连同基本打烊的(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小说研究》”装入行囊,满怀“一年来的访学也算差强人意了”的欣喜,以及与家人“自驾纵横美利坚,耳濡目染异国风情,徜徉美丽的杜克校园,聆听后现代主义大师和导师的精彩授课”之类的“难忘的记忆”,即将离开美国返回久违的家国,正所谓“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

  • 标签: 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 青年学者 杜克大学 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