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上一直活跃着他忙于救国救民的身影。面对列强瓜分中国之势,面对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的民众,他赤诚的爱国之心让他一直怀着救国的梦想,并不断地探索着救国之道。作为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实施救国方案而未能达到预期救国目标的失败者,

  • 标签: 形象建构 维新变法 救国救民 新中国未来记 哀希腊 政治小说
  • 简介:<正>一仅仅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把握艺术思维,阐述它与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的性质区别,这显然是不够的。艺术思维作为主体性的人类思维的一个构成部分,本身意味着它要受到人类思维机制和水平的整体制约。两者的关系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功能性的。功能是结构的必然产物。人是符号的动物。恩斯特·卡西尔曾指出:“符

  • 标签: 艺术思维方式 思维机制 非理性 四个阶段 思维发展 潜意识
  • 简介:<正>杏林子在12岁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已经无药可救了。可是,在脆弱的生命面前,她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痛苦和病魔,用快乐武装自己。杏林子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创作了几百万字,20多本励志作品,她成了风靡港台和

  • 标签: 杏林子 无药可救 家院子 语文课本 天都 塞内卡
  • 简介:“五四”文学语言变革倡导白话代替文言,“活”语代替“死”语,而当时国语尚处于建设过程中,白话的成分相当复杂的。除了胡适所说应该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对来自不同区域的作家来说,“活”语与其各自秉持的方言因子难分难解。

  • 标签: “五四”时期 文体建构 方言 新诗 “五四”文学 《儒林外史》
  • 简介:一、《春潮急》和《金光大道》克非的《春潮急》这部书我在出版后的第二年(1975)就见过,那是安徽第一次印刷的版本,那时我是初二的学生,根本读不进这本书,翻来翻去也找不到有意思的情节。在当时,这本小说影响很大,人们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购买,还有人用当时非常紧张的肉票换取。不过,我从图书馆借出的这个第一版品相完好,从借书记录看,只有一人借过。可能是书购进的时候校园里的学生都是工农兵学员,以工农兵学员的文化程度,我觉得能消化它的人很少,

  • 标签: 工农兵学员 意义 《金光大道》 新华书店 文化程度 第一版
  • 简介:走出意义与走向意义─—新时代小说的基本线索董丽敏我们从来无法逃避意义的追问,正如高更那幅清醒之极又困惑之至的传世之作永远散发出迷人魅力一样。我们从来却又在逃避意义的追问,对回答司芬克斯之谜无能的恐惧永远如达摩克里斯剑一样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于是,意义之...

  • 标签: 外来户 基本线 新时代 王安忆 余华 小说家
  • 简介: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

  • 标签: 散文理论 批评视野 散文研究 杨朔 散文作家 文化散文
  • 简介:摘要生态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放风筝,我们必须敢于放、善于导、善长动。具体说,就是敢于放,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善于导,也就是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飞得更高,学得更好;善长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要紧抓风筝之线,让学生自由自在的飞翔。

  • 标签: 生态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善于放
  • 简介:自诩“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章学诚遗书》卷二九《上钱辛楣宫詹书》)的章学诚,虽然近代声名大噪,如日中天,但于考据之学盛行的18世纪却是另外一副面目,他在《文史通义》卷四《知难》篇中描述自己“知难”的境遇时,称“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后来治章氏者并没有深究这段话的丰富内涵和它在章氏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这段话可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在考据风气影响之下,章学诚孤独无助、知音难觅心态的反映,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论述于章氏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在《与族孙汝楠论学书》中说:“辈朋征株,不特甘苦无可告语,

  • 标签: 章学诚 《诗》学 解释学 《文史通义》 18世纪 思想史
  • 简介: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就断断续续有评论家呼吁重建文学的人民性。他们认为当下文学的危机归根结底源于对人民性的疏远,因而恢复人民性是义学走向复兴的必南之路。或许是出于对特定历史经验的恐惧和警觉,大多数文学家都对这种声音持谨慎的回避态度,其结果便是呼吁者在很多时刻只能慷慨激昂地自说自话。应和者稀并不意味着这种呼吁没有价值。既然人民自现代性诞生以后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那么,建构文学的人民性在现代语境中就是个完全合法的命题。问题的关键实际上不是要不要建构文学的人民性之维,而是怎样的建构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性。

  • 标签: 文学 人民性 应和 建构 慷慨 现代性
  • 简介:现阶段小学教育存在多种模式,要构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四性”是必不可少的。一援“四性”耦合,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优势(一)师范性师范性就是针对教师而言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它是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职业素养等各方面在具体教育活动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育与其他相关专业教育所不同的特殊性与本质属性之所在。

  • 标签: 小学教育专业 教师教育专业 四性 教育目标 师范性 教育实习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凌叔华、徐志摩、陈西滢、萧乾与以伍尔夫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意识流小说创作理念等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中国现代流散作家如何主动译介和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致力于参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建构,实践着一种中国式的世界文学交流途径和模式。从而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梳理了中国现代流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以及文化翻译、写作规范化在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学的输出起到启示作用。

  • 标签: 世界文学 流散文学 新月派 伍尔夫 文化翻译 意识流
  • 简介:诗性的建构,是散文家王充闾散文的重要美学追求。文本体式上,他努力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在生活中发现诗情,在历史中筛选诗意;思想指向上,他始终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呼唤崇高,拒绝低俗,高扬传统人文精神;话语选择上,他坚持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叙述文字清澈如水,天成自然,具有古典美的韵味。

  • 标签: 王充闾 散文创作 诗性建构 美学追求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学进人多元建构期。十几年过去,期待的多元格局有了一些眉目,但总体说,在系统性、理论及历史承继关系的梳理、理论深度上.各方面的理论探索都还面临不少难题。一些探索浅尝辄止,一些探索开头颇有气势却后续乏力,也有的探索形成一定规模,但缺少在时代现实中汲取理论能量的拓展活力。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圜还是个文艺学的根基问题,找不到根或扎不下根,就难免浮躁、风潮化、取新异之巧,也就难免在理论上自乱方寸。失根或扎不下根的重要表现,是缺乏守护家园的理论定性.

  • 标签: 中国文艺学 家园 守护 课题 90年代以来 多元建构
  • 简介:不妨再次重复我自己不止一次说过的比喻。就一个社会有机体而言,如果大众是社会的“感官”,知识分子就是它的“大脑”。就感官所形成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当然是消费性的,笔者借用昆德拉的概念称其为“意象形态”,兹不再表。然就大脑所形成的文化

  • 标签: 昆德拉 意象形态 消费性 形而上 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
  • 简介:<正>中国的古代文论在当今还具有什么意义?那些古代典籍是否可能以积极的姿态参预当代文论?在学术的意义上,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重新制订当代文论的版图时,人们再也不可能对这一份文学遗产视若无睹。事实上,当代文论的逐步完善必将遇到对于古代文论的两方面判断:一,古代文论的价值;二,当代的取舍。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古代文论是历史批评家文学观念的忠实记录。作为一种可靠的史料,古代文论显明了各种文学观念的历史渊源、演变阶段以及承续的线索。然而,对于当代文论说来,人们更为重视的是古代文论所隐含的理论价值。在当今,古代文论是否仍有旺盛的理论生命力?古代的文学观念是否可能因为理论

  • 标签: 古代文论 文学观念 理论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价值 历史渊源
  • 简介:一无论是思想史,还是文化史,20世纪称得上是语言的解放世纪,语言的奴隶制制度被解体,语言真正成为了主人.柏拉图是把语言看作是上帝的理性世界的仆从,语言只是对这理性世界的死板的摹写.

  • 标签: 文本意义 北岛 理性世界 20世纪 语言 思想史
  • 简介: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学术积累的大幅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处于一个面临重大突破的关节点.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寻找、并确立一个恰切的命名,进而由此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学理化的理论范式,正是这一突破的开端和具体体现.这一点,正日益成为不少感觉敏锐的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是从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由其建构的理论范式,极大地克服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包含的诸多悖论和矛盾,有力地消除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隐含的殖民话语色彩."‘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获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具有的相对客观、中性的研究立场的同时,又突出了"五四"文学革命对于中国文学变革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并通过把历史下限不断向后推移,有效地消除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历史叙述下限上所存在的画地为牢的严重缺陷.1949年以来,研究界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从"中国新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再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到了着手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的时候了.当然,这项工作的现实展开,须以一种成熟、完备的"学术理性"的确立为基本前提.

  • 标签: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 理论范式 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简介:随着越来越多的学子出国,到异国他乡开拓生活疆界,海外文学表现洋插队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内容从早期清一色“端盘子”的悲惨故事,延伸到异域社会的各个层面,作家的水平,也从单纯的讲故事,逐渐走向成熟的文学创作。旅美作家雪棣就是最近崭露头角的一位写手。刚刚出版的《梦回美利坚》中短篇小说集,则以不同的题材从多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出了处于中美文化夹缝里的旅美华人的生活侧影,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 标签: 作品 短篇小说集 文学表现 文学创作 旅美华人 文化夹缝
  • 简介:<正>最近重读茅盾的《子夜》,多半是因为刚读了孙中田教授的研究力作《〈子夜〉的艺术世界》。但原因又似乎不仅仅如此。应该说,今天读《子夜》,是够让人内心骚动、遐想翩然的。时间在我们身后,把一切存在过的都历史化了,但时间不可避免地趋向消逝和虚无,而历史则总能从生存和记忆的缝隙中突入现实,垫高或指引未来。70年代后期,我们这些青年人终于能够坐在大学的教室里来读“重见天日”的《子夜》,那时的感受是陌生而淡然的。证券交易所里的人头攒动和众声喧哗已遥渺不再,股

  • 标签: 艺术世界 众声喧哗 瞿秋白 历史化 美学 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