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苏童在其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陆续有“枫杨树”“红粉”“宫廷历史”等系列小说问世,其中尤为魅惑我们的恐怕还是“香椿树街”系列。而在这个系列中,最突出的影响是那些在“香椿树街”上生活及成长的少年们。他们成为苏童小说的标签性人物。在小说中,“香椿树街”是苏童童年生活过的苏州城北老街的文学转换与巧妙变体。

  • 标签: 苏童 审美意蕴 香椿树 系列小说 文学世界 童年生活
  • 简介:文章从话语“合法性”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识形态理论从“合法性”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性”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性”的断裂、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审美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范式,最终陷入理论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文章在反思审关意识形态理论“合法化”危机的同时,亦对其做出了适度的话语修正。

  • 标签: 文化转向 审美意识形态 合法性 现代性 话语
  • 简介:在人类学关学的研究中,原始社会的审美活动附属于其他活动之中,美学家关于艺术以其直观特质充当人类根源性活动的研究又表明审美活动不仅不附属于他者,而是一切活动的根源基础。鉴于两者的理论相悖所带来的问题,即审美活动的原初、本源、本真性价值是否不适用于原始社会,原始人是否是没有审美活动的另类人,美学上需要论证审美活动根源意义的原始发生。从对原始艺术三重心理研究中发现,原始人的审美活动具有较大的独立意义,甚至表现出了审美活动的根源意义。对于原始审美活动的理论遮蔽,起因于语言陈述、功利因果、生理生存、共同体假定等理论陷阱。

  • 标签: 审美活动 根源意义 起源
  • 简介:王国维的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是相伴始终的,本文通过对《人间词》的意象符号作简要分类,阐释王国维《人间词》是以儒道为“气”、以康德为“神”、以叔本华为“骨”、以传统语言符号为“象”的“天才之作”,因而其成就“不屑屑于言语之末,而名句闻出,殆往往度越前人”。

  • 标签: 《人间词》 康德 叔本华 哲学 审美意象
  • 简介: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北宋词坛上雅俗共赏的婉约派词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评:"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①较准确地归纳出少游词情感深挚、韵味含蓄的特点。

  • 标签: 秦观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意境 纯美 苏门四学士 雅俗共赏
  • 简介:因为爱这个世界,而痛绝其恶;因为憎恶恶的私人幽闭,而深情地探寻人的公共条件。行动者超出“制作”之上的德艺绽现,是阿伦特对现代性政治处境的药方。超出物质“制作”的命意在于使臻于美的政治交往具备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本体意义;“绽现”即颠覆善良意志、排除物质私欲的现代性(即审美)体认。判断力的生发,即反思的判断力、想象、审美共通感等等的生成,是我们交往共聚的生成,也是私我开放向整体的自由安顿。‘行动和判断始终一贯,投身者和旁观者不应分判,这是阿伦特的交往政治美学对现代孤立世界的意义

  • 标签: 行动 判断力 交往 政治美学 阿伦特
  • 简介: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 标签: 艺术活动 审美传达 意义生成 超越与功利的二重性
  • 简介:审美制度是在审美人类学核心概念之一,是在近几年的学术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美制度是审美人类学对人类学和后现代美学思潮的学术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现代美学不同,审美人类学认识到美和艺术问题的复杂性,把审美活动重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审美活动与政治、经济、伦理、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由此,审美制度研究直接解构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自律观念,走出审美的象牙塔,显示出特有的美学价值。

  • 标签: 审美制度 象牙塔 审美人类学 社会文化语境 现代美学 审美活动
  • 简介: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性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 标签: 空间 审美空间 诗性 生活世界
  • 简介:<正>一、审美价值说提出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要求“观念更新”、重新审视传统的精神心理气候,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价值取向.许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便是争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 标签: 纯审美论 审美价值 社会价值 美学思想 王国维 美学史
  • 简介:一、本真而纯粹之美本真的美?如果有这种美的话,它反对审美理论彀中的审美。美是反对审美的。这个命题并非说有一个本质的美存在,而是说,本真的美是纯粹的、不加遮蔽的。

  • 标签: 审美理论 无知 本真
  • 简介:<正>审美知觉或称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注意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审美识区别于其它社会章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在西方美学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以及许多现代美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庄子的审美知觉涉及到美的本质及审美的�

  • 标签: 审美知觉 庄子审美
  • 简介:<正>这篇文章里也许并没有任何值得称之为“新发现”的东西。笔者只是试图把文艺创作过程视为中介的审美反映过程,把中介视为完整的系统,并试图从这样的角度,对文艺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一些考察,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一、关于中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文学艺术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殊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时时闪动着外在世界的影子。然而文艺对现实世界

  • 标签: 审美反映 中介系统 文学艺术 文艺创作 基本问题 现实世界
  • 简介:略论日常文化的审美判断于淼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人们对待审美文化,都认为它不失为逃避现实困扰的一副良药。听听高雅音乐、鉴赏各艺术流派的绘画或看看歌剧等,都是相当惬意的娱乐活动。但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在审美文比已经完全大人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个体日常生活...

  • 标签: 审美判断 文化主体 现代主义 日常生活 “五四”新文化运动 审美趣味
  • 简介:成长小说究竟是什么?这是学界论争的棘手问题。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为了厘定“什么是成长小说”这一研究的核心概念,本文试图从已有的诸多成长小说研究成果中,梳理出作为文学概念的“成长小说”渐变的历史沿革。一、“成长小说”语词考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成长小说诞生于西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达成共识。考察西方文论史,作为概念的“成长小说”这一称谓存在于英语和德语词汇中。

  • 标签: 成长小说 概念 审美流变 文学样式 空穴来风 研究成果
  • 简介:古老的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矿藏,厚重的历史积淀,创造了延续数千年的辉煌。历经漫长的演化发展,形成了华夏文明的独特文化传统、审美风尚。这种源自于农耕文明的自然主义文化情结,可以追溯到更加古远的年代。并体现在先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和技艺中。无论在宫廷与民间,这些古老的文明也强烈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为现代的文化创造与延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文明密码与各种信息,形成了浩瀚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 标签: 民间艺术 审美取向 文化传统 华夏文明 中华民族 审美风尚
  • 简介:近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正在展开.争论集中在对消费性的大众审美文化的评价上。我认为,消费性的大众审美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大众性、民主性.适应了现代社会大众的消遣娱乐需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消费性和低俗性.可能消解人们的自我意识.从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在不同的时期.大众审美文化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有所变化。在现代性发生的初期,它的正面作用是主要的,特别是它的消解前现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为突出。在现代性成熟以后,

  • 标签: 大众审美文化 消费性 消解 现代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汪先生审美定势一瞥张直心汪曾祺曾在昆明住了七年,可谓是身处边地文化圈之边缘;但他始终倚门而不入,不逾越汉文化中心圈的规范,更遑论如少有传统文化包袱的艾芜一般深入云南边地,作一回文化“浪子”。于是,便如青年评论家胡河清锐敏地指出的“昆明以外真正代表滇文...

  • 标签: 审美定势 汪曾祺 文人情趣 汉文化 少数民族作家 《颜氏家训》
  • 简介:摘要当下,舞蹈作为肢体语言传达思想的视觉艺术,其运行机制、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已发生转变,受此影响,现代舞蹈审美已发生巨大转向。通过分析时代思想的转变,视觉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冲击等方面对舞蹈审美转向的影响,理清其转向内因,探究在此转向下舞蹈的发展途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