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二语习得研究中关于“习得”和“学得“之说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两者在二语学习中所扮的角色。从原理参数理论得以启示,本文提出两假设:1.原理语法(无标记)被习得,参数语法(有标记)被学得;2.学习语法结构所涉及的意识与结构的标记程度成正比。

  • 标签: 语言标记 联系 语言学习系统 参数
  • 简介:话语标记语在口语中的作用往往不是句法的,也不是语义的,而是语用的,但是通常而言,其语用功能仍引申自其语法概念。Whatever作为一个话语标记语,所受的关注甚少,但在今天的英语口语中却俯拾皆是。本文从话语标记语的产生及其功能着手,'自上而下'对whatever进行了解读。除了元知识标记的作用和可以用来加强语气以外,whatever主要表明了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取向,即对交际对方行为、话语等的一种否定的评价。

  • 标签: 话语标记语 语用功能 元知识标记功能 情态指示手段
  • 简介:文章的语言形式是读者推理活动的触发机制和依据。本文中,笔者以MichaelShort的语篇视点标记理论为基础,探讨读者如何以语言形式为依据同作者进行深层的"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交互(interactive)活动。

  • 标签: 语篇视点 语篇视点标记 推理中介
  • 简介:话语标记语是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是说话人为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手段。因此,话语标记语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时的元语用意识,属于元语用意识的语言标示。本文从元语用意识的角度来分析话语标记语的四个元语用功能:面子威胁缓和功能、强调或提醒功能、模糊限制功能和发起或结束话题功能。

  • 标签: 话语标记语 元语用意识 元语用功能
  • 简介:基于标记理论,将英语词汇分为文化上有标记的词汇和文化上无标记的词汇,并尝试使用从互联网搜索到的多媒体图像进行词汇教学,与传统词汇学习相比较,检验多媒体图像对大学英语学习者两种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结论发现,对于文化上有标记的词汇,使用多媒体图像学习比使用有中文释义的单词表学习效果要好;而对于文化上无标记的词汇,使用多媒体图像和使用单词表在学习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词汇学习 标记理论 多媒体图像
  • 简介:本文研究汉语无标记条件句中WH-词的句法分布。尽管在已有的文献中,人们对此已做大量的研究,然而,他们的分歧很大,且无比较统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则。研究该问题的学者有:郑礼珊和黄正(1996),林若望(1996,1998),潘海华和蒋严(1997),温宾利(1997),基尔奇亚(2000),等等。本文将分析他们的分歧在哪里以及引起分歧的原因。本文还将试图提出有关此问题的普遍性原则。

  • 标签: WH-词 无标记条件句 分析 驴句照应词 什么…什么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人称指示的有标记指称,是在"人称"或"数"的语法范畴上指称关系不对应的一种超常规指示语用现象。本文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讨论了人称指示的转喻指称、交叉互指和变异指称等有标记指称的语用特征,分析了其使用中的礼貌原则、语用移情、权势与同等和语体特点等语用理据,阐述了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有标记指称语义所指在线构建的认知运作机制。其认知运作机制至少涉及语境作用下的空间输入、空间连接、空间冲突、空间转换和空间合成。

  • 标签: 有标记指称 语用特征 语用理据 认知运作机制
  • 简介:近年来,语言测试与评价作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理论建构,抑或测试的开发与实践都日臻成熟。GREENANTHONY的新作《探索语言评价与测试—动态中的语言》从社会文化学视角解释语言评价和测试中的伦理问题,体现了语言测试的综合性和社会转向。本书对于语言测试研究的发展、应用和研究方法都颇具指导意义,为语言教师和语言测试初学者、研究者提供了方向。本文拟对该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介。

  • 标签: 语言教育 应用语言学 语言测试 研究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听、说、读、写是人类社会基本的语言技能。这些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培养都必须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基础,而词汇的掌握是积累语言材料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词汇角度讲,听和读主要需要接受性词汇知识,而说和写主要需要产出性词汇知识。但在教学中该如何结合四项语言技能教授词汇?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 标签: 词汇知识 任务 语言技能
  • 简介:本文扼要介绍了Blake的《莎士比亚语言的语法》的主要内容,通过与同类著作比较,阐述了其主要特色,认为该书具有现代语法的描述性特点,体现出很强的语法体系意识。

  • 标签: 莎士比亚 语法 评介
  • 简介:作为本专辑的"导读",本文首先勾画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说明这个语言学理论的可应用性,接着进一步说明为什么系统功能语言学是"适用语言学",最后对本专号所收辑的论文做些简要的介绍。

  • 标签: 韩礼德 系统功能语言学 适用语言学
  • 简介:认知语言学之实践意义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本文试图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语言观,找到教师语言观与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的异同,说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可以在外语教学领域有所作为。本文建议教师应改变陈旧的观念,适当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方法,提高对语言的认识,帮助学生增强语言意识。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教师语言观 语言意识
  • 简介:人类之所以能够运用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主要是依赖充裕可懂的语言输入,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在低焦虑的情感过滤的条件下,通过将外观语言知识不断地转化为内隐知识,然后再经过反复尝试与印证,逐步肯定与强化,最终习得而实现的。

  • 标签: 语言准确 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 语言材料 语言层次 能力层次
  • 简介:本文以《普通语言学教程》和《普通语言学手稿》为基础文本,以语言哲学为视角,考察索绪尔语言理论中的负性概念。研究发现,在普通语言学理论层面,负性概念被作为一种方法和正性、对立、差异等概念一起用于定义和描写语言符号系统的构成要素;在语言哲学层面,负性概念被作为语言系统结构的基础原则,制约着符号系统构成要素在各层面上的组织和运作方式。负性原则作为制约语言系统底层结构的基础原则反映了索绪尔在立论之初对语言系统的本质和语言科学学科属性的深刻把握和洞见。

  • 标签: 语言哲学 负性原则 索绪尔 语言理论
  • 简介:语言研究者对翻译产生兴趣,是因为翻译与两种语言的话语活动密切相关。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国内外就开始系统地研究翻译语言学,藉以阐释翻译实践中的种种语言现象。雅格布森、弗思和旺德鲁斯基认为,翻译理论是语言理论的基础,而纽马克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建议所有的翻译活动应以语言理论为依据,任何翻译工作都是应用语言学的一种练习形式。尽管这两派理论的主从关系尚未定

  • 标签: 语言功能 翻译活动 语言成分 表情功能 交际功能 语言理论
  • 简介:认知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序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成分的时间顺序,对语言成分的空间顺序未予以足够重视,使语序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统一的解释。引入语言结构的空间顺序的观点,尝试对一些语序现象作出统一解释,并提出在时间顺序之外,空间概念顺序作为语序的一种生成机制的事实,它反映出人类独立于时序的认知成果。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语序的认识并给不同语言的语序找到统一的解释。

  • 标签: 语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认知
  • 简介:1.语言1.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所谓动物的“语言”,仅是一种刺激反应(stimulus-bound),无论就其表达功能或复杂性来说,都无法与人类语言相比。1.2.语言能力是人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特殊的技能。生理学研究证明,人脑中有专司语言的神经区域。小孩一般7—8岁对语言神经区域就在大脑中固定了下来(Lateralized)。一般情况下,

  • 标签: 外语教学 文化知识 语码 表达功能 沃尔夫假说 生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