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对四名普通话儿童自发话语的分析、输入与输出的对比研究表明,两岁至两岁五个月(02;00—02;05)是疑问知识发展的关键年龄段;疑问用法要比非疑问用法获得时间早、使用频率高;论元问句要比附加语问句获得时间早;非疑问用法在儿童的自发输出中均出现在含“也/都”的否定句中.表任指。

  • 标签: 儿童早期语言获得 特殊疑问词 疑问用法 非疑问用法
  • 简介:<正>一特指问句是用疑问提出疑问点,要求对方针对疑问点做出回答的句子。特指问句中要有疑问,是这种问句区别于其他问句的本质特点。可是在运用中,其中某些疑问有时可以省略,最常见的是询问原因的“怎么”的省略。下边就讨论这个问题。语法上讲的省略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省略后表达的语义是明确的,和没有省

  • 标签: 特指问句 疑问词 省略 曹禺 疑问点 是非问句
  • 简介:汉语疑问的非疑问用法受到严格的语境限制,属于语言、认知等多层面的问题。语料显示,儿童2岁左右开始在否定句中使用作全称量词解读的疑问,全称量词解读的习得早于存在量词解读的习得;儿童5岁左右在判断处在主要允准语境中的非疑问用法时与成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种语境在习得次序上按向下单调性逐减依次出现,这一发展特征验证了跨语言的理论假设,也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契合;目标项的标记性差异也影响儿童的习得次序;儿童语法与成人语法间存在连续性。

  • 标签: 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 允准语境 语言早期习得
  • 简介:制约疑问提升的领属原则在汉语论元型、附加语型以及副词型疑问句中的可及性会因母语类型学特征差异而有所不同。基于多元方差分析的实证结果对此予以确认:日韩组在四类测试句型上均呈现出完全可及的态势,俄英组在附加语型测试句方面的表现可视为部分可及,而法阿组和俄英组在副词型测试句方面表现出完全不可及的特点。研究的启示在于:中介语语法的确有可能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知识系统,但其系统性会因母语类型学特征、二语输入方式等习得因素的多重影响而呈现在不同句法结构的不同层面。未来的中介语理论构建理应把如何整合不同层面的系统性作为研究的重点。

  • 标签: 中介语 移位岛 疑问词 特征组合 领属原则 类型学特征
  • 简介: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派别,是儒释道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对中国思想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记录禅宗的典籍很多,文体也很多,有传记、谱牒、语录、灯录、拈古、颂古、评唱、笔记、文集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语录和灯录,多达数百部。由于语录和灯录都是以对话为主,因而广义的禅宗语录也将灯录包括在内,统称为禅宗语录。本文所指的禅宗语录就是这种广义的语录,包括灯录在内。

  • 标签: 禅宗语录 疑问语气词 唐宋 中国思想文化 中国佛教史 宗教派别
  • 简介:越南语和汉语的疑问代词除了疑问用法以外,还有"任指""虚指""承指"和"否指"等多种非疑问用法,这些非疑问用法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也存在着某些有趣的差异。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讨论汉语的"谁""什么"和越南语的"ai""gì"等若干典型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重点指出其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并试图作出解释,希望能够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认识这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方面的特点。

  • 标签: 汉语 越南语 疑问代词 非疑问用法 对比
  • 简介:本文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对有疑而问的疑问句进行考察,着重探讨此类疑问句的问域、问点、预设及其恰当性问题.文中认为,疑问句的问域总是由包含若干命题选项的析取式及询问标志所构成,问点可以通过对不同命题选项的比较来确定,只有所有预设均为真的疑问句才存在真解答,只有符合恰当性要求的疑问句才能顺利地得到真解答.

  • 标签: 有疑而问 问域 问点 预设 恰当性 疑问句
  • 简介:先秦诸子散文中《晏子春秋》别具一格,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书中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晏子思想言行和政治主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语言的重语料。以《晏子春秋》中的疑问代词为研究对象,对《晏子春秋》中疑问代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指代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及特点进行系统考察。

  • 标签: 疑问代词 表义特征 语法功能
  • 简介:<正>0.说明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之一是表示任指。比如“谁”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人,“谁也不认识”;“哪儿”可以指代任何一块地方,“哪儿都没去过”;“怎么样”可以指代任何一种性质、方式或行为,“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得去”。这种表示任指的句式在形式上可分三种情形:(1)单用一个疑问代词,记为S(Q)。

  • 标签: 疑问代词 任指用法 句式 大主语 代任 同指
  • 简介:藏缅语族中双疑问代词重叠现象很多,在数量上,代词重叠能够表示加大的维度变化,核心意义表示"多数",泛指意义则是在"多数"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表周遍性的"所有"、"每一"。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有表示客观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主观量的增加和主观程度量的增加,主观量是客观量的高级形式。考察藏缅语族的疑问代词重叠情况以及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重叠情况,得出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的基本功能是表示量的增加。

  • 标签: 疑问代词重叠 客观量 主观量
  • 简介:文章对山西方言疑问句中的“敢”进行了细致描写,并概括出了三种用法:(1)表反诘;(2)表猜度;(3)表深究。文章还从“敢”和“可”的关系分析了“敢”的语义演变途径。文章认为,山西方言疑问句中的“敢”是个语气副词,不同于“K-VP”问句中的疑问副词K,而且今后也难以取得疑问副词的地位。

  • 标签: 山西方言 疑问句 “敢” 反诘 猜度 深究
  • 简介:本文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醒世姻缘传》中的各种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并结合近代汉语史上各种正反疑问句形式的兴衰,探求了明清之季“VP不曾”以及“VP没(有)”这两种正反疑问句内在更替的原因。

  • 标签: 《醒世姻缘传》 正反疑问句 “VP不曾” “VP没有” 句法
  • 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疑问和焦点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总结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今后疑问和焦点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1)继续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疑问句中的焦点问题;(2)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来看疑问和焦点的关系;(3)从语体差异的角度来看疑问和焦点的关系;(4)关注疑问和焦点两个范畴的互动关系研究。

  • 标签: 疑问 焦点 语言类型学 语体差异 互动关系
  • 简介:敦煌变文的疑问代词“那”(“那个”、“那里”)吴福祥现代汉语疑问代词“哪”,“五四”以前字作“那”。在近代汉语里,“那”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询问,二是在诘。我们把这两种功能形式分别记作,“那”与“那”。考察汉语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那”、“那”表现在...

  • 标签: “那” 疑问代词 《祖堂集》 敦煌变文 询问处 近代汉语
  • 简介:作为语气副词的“还”在是非疑问句的功能表现为对事态的真实性进行确认,这是受是非疑问句是对事态的真实性进行发问这种特殊句法环境影响的结果;从语气副词“还”确认功能产生的来源看,“还”的延续义为“还”确认功能的产生提供了语义基础。

  • 标签: 是非疑问句 语气副词 延续义
  • 简介:《华语官话语法》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对外汉语语法书。本文主要对该书有关疑问句的阐述进行梳理和研究,重点归纳疑问句的整体框架,分析其对疑问句的描述语言,并对其附录中列举的疑问句进行分类。对其存在的不足和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价。

  • 标签: 《华语官话语法》 弗朗西斯科·瓦罗 疑问句
  • 简介:<正>疑问代词“那”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吕叔湘先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列举了一些魏晋以后“那”问事理的例子,并推断说“我们不妨假定它的起源在汉魏之际或更早”(216页)。吕先生所论甚是,这里补充几个汉魏时期的用例:(1)何等为无有?是亦无有,是素行殃福无有,死中亦无有。已无有中当那得往?已不得生当那得老病死?生死如流水,不行生死业便止。(东汉·安世高/道地经/大正藏15、235、2)

  • 标签: 大正藏 “那” 疑问代词 汉魏六朝 “所” 问事
  • 简介:波兰汉学家夏伯龙教授说汉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方式的词库,可以描绘任何最细致的感情色彩”。姑且不论夏伯龙教授说的“色彩”和我们这里将要泛论的彩是否是同一概念,我们汉语词的色彩是最为丰富多样、表现入微的就是了。说我们汉语词汇在色彩上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 标签: 泛论 词彩 感情色彩 汉语词汇 汉学家 语言
  • 简介:为了冲破片面的印欧语文理论僵化模式对我国语言文字科学和语文教学的束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学科学,迅速改变我国语文理论和语文教学严重落后的被动局面,加快扫除文盲的步伐,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以适应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汉字文化》创刊了。

  • 标签: 民族文化素质 国家新闻出版署 扫除文盲 汉字文化 僵化模式 语言文字
  • 简介:<正>语言具有系统性。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中,语音语法的分统性已是公认的,词汇的系统性尽管至今仍有争论,但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研究。本文不打算纠缠词汇系统性的存在与否,而是以承认它的存在为前提,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一族词汇系统实际上是词汇的意义结构系统。按照之间的意义上的各种不同的联系,我们可以把词汇中的进行分类。这样分出来的类,有人把它叫做类聚。实际上,如果用共时和历时两方面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分出来的各个类的内部的及类与类之间又可以找出其中的联系。因此,词汇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讲,象人类社会的族系一样,它们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词族 词汇系统 反义词 优死 同义词 “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