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考究《盐铁论》(以下简称《盐》)双音节动词时,发现《盐》书中有“简退”一词,出现于《论诽》篇:“今先帝躬行仁圣之道,以临海内,招举俊才贤良之士,唯仁是用,诛逐乱臣,不避所亲,务以求贤而简退不肖,犹尧之举舜、禹之族,殛鲧放骥兜也。”

  • 标签: 双音节动词 《盐铁论》 《盐》 行仁 简称
  • 简介:古人云,“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我执教语文凡四十年,进不成,退而思,是为退思,又有退休后的反省之意。于是作退思感言数则,敝帚自珍。

  • 标签: 语文教学 感言 执教
  • 简介: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元宵源于汉朝。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刘恒(即汉文帝)为主。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而正月亦称元月,夜又同宵.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

  • 标签: 元宵节 灯节 传统节日 汉朝 活动 中国民间
  • 简介:<正>一、“贰于楚”文章开头介绍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理由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历来注家对“无礼于晋”,都准确地解为:郑对于晋无礼,从未加过别的成分。唯独对“贰于楚”,却加了句外成分,解为:对晋国有贰心,而对楚亲近①。在同一大句中的两个同一分句式,却同时作了不同解释,这不能不使人要探个究竟。我们经常见到“于”字作介词结构在起对待关系作用的句式中,都是直指介绍对象,从

  • 标签: 关系作用 注家 无礼 介词结构 郑国 理由
  • 简介:《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下简称《烛》),是以对话情境展现历史视域、表现人物性格的名篇。章学成说:“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如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章学成《文史通义校注》(卷五),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8页。)章学成将历史人物语言个性化、

  • 标签: 《烛之武退秦师》 对话艺术 历史人物 语言个性化 章学成 对话情境
  • 简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景公问政于孔子后,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从巩固齐国政权的角度考虑,表示反对。在他的说辞中有一话为:“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其中“趋详之”中的“详”字,许多注释本中未注,有的则注释错误。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的《史记记传选译》,注“登降之礼,趋详之”为:“指应对进退的礼节。”而未做详细注释。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的《史记注译》则注“详”为“审慎”.译全句为“现在孔予过分装饰外表,提出繁杂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讲究快步行走的琐碎规矩,让人好几代也不能穷尽这些繁文缛节的学问,一整年也学不完各项礼节仪式”。

  • 标签: 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错误 三秦出版社 快步行走 孔子 史记
  • 简介:习作的最后阶段是进行讲评,多年来,有个困惑缠绕着语文教师:当作文批改后发还学生,他们往往更关注的是成绩等级,至于老师的批改,如文句修改、眉批、总批等这些方面,却是学生最忽视的地方,甚至有些学生看都不看。如何让一堂习作讲评课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 标签: 佳作欣赏 作文批改 评课 全班交流 阅读欣赏 杂技表演
  • 简介:步琴敦煌本《舜子》:“儿忆阿耶肠断.步琴席上安置。舜子抚琴中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敦煌文集》129)席是膝之音借。“步琴”即抱琴。其说如下:

  • 标签: 敦煌变文 字词 文字 札记 敦煌本 老人
  • 简介:渎是晋语的重要构词特征之一,向为晋语研究者所重视。文章在过去探讨晋语读类型、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读”的成因,旨在确立并凸现读在晋语中的地位和价值。文章认为语言经济性原则,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空间层次的语音叠置,不同的句法位置对词语不同程度的语音碾磨,“合音固化”等均是产生变读的原因。

  • 标签: 晋语 变读 成因
  • 简介:  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这些物质都是植物几亿年前贮藏至今的碳水化合物,是现代植物的"祖宗辈".庄稼秸秆是近一两年形成的光合产物,含有与煤、天然气、石油一样的可以燃烧的碳(干燥秸秆中含有40%-50%的纯碳),太阳能以生物能的形式储存在其中.这样的能量也有人称为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只要阳光照耀大地,无时无刻不在生产.可惜这种可再生的能源被白白地烧掉了,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 标签: 发电变 变害 害宝
  • 简介:我国曾从某外国汽车公司进口了批S型货车,使用不久就频发质量事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我方依法向外方索赔,一场唇枪舌剑的谈判在北京举行。

  • 标签: 谈判方法 事实材料 语言 交际礼仪
  • 简介:文章旨在回答洛阳、舞阳方言有无Z韵的问题。文章认为,1978年以前的洛阳方言没有Z韵,但今洛阳市吉利区方言有Z韵;舞阳方言可能存在过Z韵,但有关证据是否为Z韵残迹,尚有讨论余地。

  • 标签: 洛阳 舞阳 Z变韵
  • 简介:文学语言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作者的意图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是通过读者的阅读被接受的。所以,文学作品就是文学语言(书面文字)的连缀。社会生活一直在发展,社会交际的最重要工具——语言,必然地,也随其发展。文学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变化也是自然的了。而“新”,它的应有之义即不包含“旧”,因为“旧”过程

  • 标签: 文学语言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新变语言 作家
  • 简介:文章以敦煌文中的'青楼'为例梳理了它在各个时期的意义,以期对'青楼'的含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

  • 标签: 敦煌变文 青楼 常用词
  • 简介:《庐山远公话》:“若也中路抛弃(弃),当(来)当来世,死堕地狱,受罪既毕,身作畜生。搭鞍垂镫,口中衔铁,已负前愆。”(黄征、张涌泉《敦煌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258页)

  • 标签: 《敦煌变文校注》 《庐山远公话》 中华书局 张涌泉
  • 简介:  北大清华等高校10名博士近日联名发了一份"抵制圣诞"的倡议书,呼吁公众要"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且不说这样的抵制,会不会激起人们对圣诞更多的关注,在我看来这一"抵制"本身就存在N个非常搞笑的悖论.……

  • 标签: 博士抵制 抵制悖论
  • 简介:敦煌文的疑问代词“那”(“那个”、“那里”)吴福祥现代汉语疑问代词“哪”,“五四”以前字作“那”。在近代汉语里,“那”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询问,二是在诘。我们把这两种功能形式分别记作,“那”与“那”。考察汉语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那”、“那”表现在...

  • 标签: “那” 疑问代词 《祖堂集》 敦煌变文 询问处 近代汉语
  • 简介:<正>《语言学论丛》第七辑(1981)载杨耐思先生《近代汉语-m的转化》一文,认为在十六世纪以前,汉语共同语中的-m韵尾已全部转变为-n。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谨剖述如下。十六、十七世纪有不少反映当时共同语音的韵书、韵图是保留了-m韵的,如:

  • 标签: 同语 韵尾 近代汉语 南曲 尾韵 吴方言
  • 简介:玉裁的转注理论源于业师戴震,但有所拓宽.并有大量的实践.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影响深远的转注说。氏认为转注有二义:一是指互相为训.二是指以同意之字为训。氏还根据转注关系考定了不少《说文》误字.充分发挥了转注的功用。

  • 标签: 转注 段玉裁 《说文》 误字 试析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