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以“及物”系列变读为切入点,考察其“变读形式”所处的句法结构跟相平行的用“于/於”作标记的句法结构的异同,据此得出:“去声”的功能是把非必有论元提升至必有论元的常规位置,“于/於”则仅用于标记非必有论元,并不具备提升作用,当然以上是就域内而言。伴随着变读的衰落,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宾语语义角色的不断扩大、“于/於”在两汉前后的大量消失、“v+受事+与事”双宾结构的形成等。除此之外,亦可见“动词+于/於+必有论元”以表完成体的现象,它跟“于/於”是非必有论元的标记并不矛盾。

  • 标签: 去声 于/於 升格 完成体 双宾结构
  • 简介:从《音韵日月灯》的入声读为去声现象看,“入作去声”并非自然音变,而是对读书音处理方式的指称,意即“入声在读书音中读作去声”。自然音变应称为“入声归去”。清代后期之前,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具有浓厚的读书音色彩;共同语、读书音入声演变与方言所循路径不同。清代后期之前,近代汉语入声字的演变轨迹是,北方各方言有清入主要变平、上、去三类型,共同语则保留入声调类,部分变读舒声者主要变读为去声

  • 标签: 《音韵日月灯》 入作去声 入声归去 入近去声 入似二声 共同语
  • 简介:罗曼·雅各布森创造性地综合了索绪尔语言学、布拉格语言学以及皮尔斯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符号学理论。在他看来,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必须在符号学的整体语境中被检验,诗学必然从审美诗学走向审美艺术符号学乃至审美文化符号学。通过对皮尔斯"符号三分法"的改造和补充,雅各布森创造性地提出了"第符号"理论,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建立起一独特的审美自律范式,为当代符号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凸显"审美"在当下中国文化研究和文化诗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同样意义重大。

  • 标签: 罗曼·雅各布森 审美文化符号学 语言诗学 皮尔斯 第四种符号
  • 简介:郾城方言存在两小称变调:高降调和低升调。在亲属称谓词中,高降调多为成年人和无亲缘关系的人使用,表示讨好和拉近关系,听感上短促生硬;低升调多为儿童和有亲缘关系的人使用,表示喜爱亲密,听感上长而自然。在亲属称谓词重叠变调中,存在两不同的音步模式:扬抑格和抑扬格。扬抑格表现为左重右轻,抑扬格表现为左短右长。郾城方言可能分别使用了“高”和“长”两手段表示两不同性质的小称。

  • 标签: 亲密 小称变调 音高 音长
  • 简介:<正>汉语语音史中,调值史几乎尚是空白。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探寻古汉语调值的真象。在这方面,日本悉昙著作中的有关记载,最早受到人们的注意,但至今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悉昙,是梵文Siddham的音译,意译为"成就"。在印度,悉昙章本是梵文字母表,为儿童发蒙的教本,排比十四摩多(Mata,元音)和三十二体文(Vyanjanam,辅音),依次相配成十八章,因文前首列Siddham字样而得名。在中国,最早的悉昙著作是唐代智

  • 标签: 去声 上声 古汉语 汉语声调 四声系统 调值
  • 简介:现代汉语程度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语气和调音:不同的语气会影响程度的表达;重音和语速对程度的表达也有影响。

  • 标签: 程度 语义范畴 语用手段 语气 调音
  • 简介:曲谱是拟测古声调调值最好的语料。通过对《九宫大成北词宫谱》各声调代表乐字与其它声调连用情况的统计,得出各声调的调型走势是:阴平为平调,阳平为升调,上声为曲折调,去声为降调;相对音高情况是:阴平为高调,上声为低调,阳平和去声均为中高调。在此基础上,拟测出各声调调值是:阴平44,阳平35,上声213,去声53。

  • 标签: 《九宫大成北词宫谱》 调值 拟测
  • 简介:有声语言的创作和表现力依赖于对文字作品建立形象思维,也就是对文字的感知力,感知范围越大,感觉阈限就越小越精密,因此,在表达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获得感知,才能较好地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 标签: 有声语言 艺术语言 朗读 创作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反腐败新闻中频繁出现的老虎隐喻,以周永康案为例来理解老虎的隐喻意义。本文采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文化语境、社会语境来理解老虎隐喻的意义。

  • 标签: 反腐败 周永康案 老虎 隐喻意义
  • 简介:本文分析了结构关系不同的、分别表示结构被动义和标记被动义的两字被动句,认定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对互补句式;两句式之间既交叉又相通,既可以转换,又互有分工;选择不同的句式,常同复句关联和篇章衔接有关.本文还辨析了字句和被字句的差别,发现在结构上这两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核心论元、附加成分、变化形式等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异,在表达上这两句式的句式语义、表义重心、信息焦点、语用倾向、时体特征等都具有重要而细微的不同.

  • 标签: 由字句 被字句 现代汉语 语法 标记被动句
  • 简介:<正>三、五岁的儿童有时会把"宽面条"说成"胖面条",引起大家一阵哄笑。这种说法令人感到天真而有趣。实在也难怪这些小朋友,他们的"词汇库"本来不富足,加上耳边常听到大家夸他们长得"胖乎乎"的,从未听到"宽乎乎"的,于是他们依此类推出"胖面条"了。

  • 标签: 引起联想 胖面条 面条引起
  • 简介:摘要阅读是文字的眼睛,是语文的精髓。阅读可以让语文教学在思维创新与情感熏陶中展现出教育目标的新光彩,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技巧性的引导,对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进行策划部署,不仅可以让学生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语文学习的真实魅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空间中进行思索,感受阅读作品中传递的情怀,让学生在轻松闲散的语文学习时间里充分获得文字的乐趣与美感。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兴趣的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体现了汉语词汇、语法的重要规律。基于汉语中实词虚化的重要背景,本文着重分析&ldquo;了”最初的实词义向虚词义的过渡过程。

  • 标签: 实词虚化 本义 引申义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ldquo
  • 简介:<正>《芳备祖》是我国宋朝诗人编撰的一部植物学专科类书,也是分门别类地提供植物学知识和有关材料的专著,功用与今天的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相同。就目前所知,这样的植物学专门学科的“百科全书”,在世界上以我国此书为最早,故《芳备祖》有“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之称。

  • 标签: 植物学 百科全书 工具书 刻本 抄本 所知
  • 简介:宋文》是重要的宋代文集,是断代文献整理的重大成果。目前学人尚未论及《宋文》文字、标点等的校勘。文章从诗文用韵的角度对《宋文》江浙文士作品中的七则韵字和标点加以校正。

  • 标签: 《全宋文》 校勘 韵字 标点 押韵
  • 简介:中古汉语的浊塞音(包括爆发音和塞擦音)声母一般认为是类似于英语法语那样不送气的常态带声(modalvoice)辅音。还有一看法,高本汉构拟为"浊送气",黄笑山、麦耘认为到唐宋时代浊类似于今天吴语那样的"清音浊流"或"气声化音"。本文在全新的发声态框架中,以亚洲南部各语系和南方汉语各方言的大量田野录音材料为基础,重新讨论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观点:一是古浊实为听感浑浊的弛声(slackvoice),而不是听感清洌的常态带声;二、同样,次浊也是弛声;三、与此相关的是,古清音是"清冽嗓音"(clearvoice),它包括但不仅仅是"清声母"(voicelessOnset)。是弛声消失(即"浊音清化")后低调变为送气清音,高调不送气。

  • 标签: 古全浊 弛声 清浊 平送仄不送 低送高不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