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幻想文学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繁荣的态势,在中国尤甚.本文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了概括,分析了叙述学在幻想文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对中国现代幻想文学的叙述研究提出几点构想.

  • 标签: 幻想文学 叙述学 述真 世界建构 跨媒介叙述
  • 简介:话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对口语语料的收集和转写。汉语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对口语中特殊话语语音成分(既包括传统的叹词、语气词等,也包括不常受到关注的填充停顿、反馈成分、修补成分等重要交际要素)的转写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首先指出目前学界流行做法的不足,进而立足于汉语语言和文字的特点,结合特殊话语语音成分在口语中出现的位置,提出以汉字使用为中心、分宽、中、严三种方式处理转写问题的原则,以满足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 标签: 转写 口语成分叹词语气词 口语语料库
  • 简介: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汉语"有"字句和越南语"có"字句进行对比,文章发现"有"字句和"có"字句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

  • 标签: “有”字句 “có”字句 句法 语义 对比
  • 简介:文章阐述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科技条目修订的思路与实践:加强规范性、确保科学、完善系统、补充知识、体现时代。在修订中,力求做到这五个方面的完美结合,使科技条目与时俱进、日臻完善。

  • 标签: 《现代汉语词典》 科技条目 规范性 科学性 系统性 知识性
  • 简介:答辩日期:2014年5月本文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对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含形容词主观程度量构式进行考察。先对六个典型构式进行细致考察,分析单个构式的构式义及适切语境、作为半开放的框架结构对变项成分的准入限制、构式整体的句法表现、构式的语义语用特征、构式与构式成分的互动关系、构式义的来源及相关构式之间的推衍关系、构式的变体及与近义构式的比较等。

  • 标签: 现代汉语口语 互动关系 句法表现 语用特征 构式语法 近义
  • 简介:文章考察了现代汉语后续句中的三种省略结构:“情态动词”结构、“是”字结构和“空宾语”结构,认为在这三种省略结构中,“是”字结构允准的是一个句子或命题省略,表可能的情态动词可以允准一个动词短语省略,而“空宾语”结构所允准的域则最小,只可以缺失一个宾语。与印欧语言的一致关系允准不同,现代汉语后续句中三种省略结构的允准是由中心语动词的词汇性质所决定的,是词汇允准。对现代汉语后续句中不同的空位成分应该加以区别对待。

  • 标签: “情态动词”结构 “是”字结构 “空宾语”结构 省略 允准
  • 简介: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的内容比较广泛全面。文章就《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动作+人体器官”类动词在收词与释义方面的修订加以说明。通过修订,词典中“动作+人体器官”类动词在收词与释义方面不仅体现了时代,其平衡、系统、实用和准确也都有所提高。

  • 标签: 收词 释义 平衡性 系统性 实用性 准确性
  • 简介:本文着重回顾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语音标准形成与确立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三个重要的里程碑;探讨有关普通话语音标准确立过程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试图提出普通话语音标准立体框架的总体构建设想,初步探讨这个框架的确立原则。

  • 标签: 现代汉语语音规范 普通话语音标准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隐性否定动词在语义推演和句法共现限制方面的有关特点。首先揭示这种动词的词义结构中所包含的隐性否定及其语义层次;接着考察这些动词在叙实方面的差别,发现它们推演其宾语所表示的命题的真值的能力很不一样;据此,把它们分别归入叙实词或半叙实词、逆叙实词和非叙实词。然后考察这些动词跟否定极项副词和代词的共现限制,发现断言平面上包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可以允准极项副词“从来”和/或“根本、压根儿”;断言或推论平面上包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可以允准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最后简介隐性否定动词允准否定极项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 标签: 隐性否定 语义平面 叙实性 否定极项 跨语言比较研究
  • 简介:本文对罗兰·巴尔特的著作《小说的准备》进行了讨论,该书是他1978-1980年间任教于法兰西学院时两门课程的讲义集.这两门课程为作者在这部最后的文集中提出的小说的新视角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这种视角和以往的文学批评,以及传统文本分析的视角都不同.传统的文本分析将小说视为既定的、已经写成的文本:从这一视角而言,小说是已成的“事实”;它也由此被置放在历史或结构的框架下加以检视和分类,并且被认为是旨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构成文本的能指的真正所指”?与此不同的是,巴尔特的看法为文本的新关系打开了可能:文本的核心问题不再是“作者”,而是书写欲望的主体.

  • 标签: 欲望 事件 界限 小说 主体
  • 简介: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讨论“能否定+疑问代词”组配形式的主观小量评述的话语功能,其中能否定指某些“V不C”形式;疑问代词选择“什么、哪里、多少、多久”,主要是后置于动词的“虚指”用法;“主观小量评述”是会话含义的概括,是语义层面的“部分量”含义在语用层面的映射。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主观小量评述的构式类型;2)主观小量评述的理据解析;3)程度量评述的隐喻承继。

  • 标签: 能性否定 疑问代词 理据性 构式承继
  • 简介: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晚期资本主义从早期物质匮乏的生产主义时代走向了物质丰裕的消费主义时代,如何刺激消费以缓解频发的经济危机,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借助符号学思想和媒介力量,鲍德里亚建构了一套刺激消费欲望,缓解社会危机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而将社会的阶级矛盾转向了对商品的符号价值追求.这种转变不仅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使人们陷入了不幸的异化境地和生态危机之中.毫无疑问,理解鲍德里亚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建设价值和理论启示意义.

  • 标签: 消费社会 符号价值 异化 符码统治
  • 简介:结合北京市城八区农民工适应区群抽样数据,本文分析了作为一项人力资本和一种意义符号的语言能力(普通话水平)分别对农民工经济收入和社会交往的影响效应及可能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普通话熟练的农民工能够获得高于不熟练者21~40%的月收入,即使控制了教育、工作经验等其他人力资本变量,语言能力的影响依然显著。普通话熟练者在工作培训、职业技能、自我价值意识、工作适应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这可能是他们能够获得更高收入回报的中间路径。与此不同的是,普通话熟练并未对农民工社会交际网络和生活空间的拓展带来显著影响。语言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 标签: 农民工 普通话水平 经济收入 社会交往 适应性区群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