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话语不同于科学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是具有文学文学话语。文学即是指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体现在文学话语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章通过内指体现出的文学话语的诗意逻辑、曲指体现出文学话语的表现功能以及阻拒体现出文学话语的陌生形态,分析论述了文学化语的文学特征。

  • 标签: 文学话语 内指性 曲指性 阻拒性
  • 简介:当代戏曲的"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为一种审美品格,这也是中国戏曲文学本身的肌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戏曲文学才能呈现出自身的情感和美感。莫言的《锦衣》在对传统戏曲文学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展现了当代戏曲文学的审美品格:民间想象力传统的复苏,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消解与重构,打破女性"失语"的状态。莫言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开拓了戏曲文学创作的能动,从而实现了当代戏曲文学的"文学"的回归。

  • 标签: 《锦衣》 戏曲文学 文学性 民间想象力 才子佳人
  • 简介: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影响深远。“苏格拉底对话”是辩证法对话,它认为真理产生于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中。作为智者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大众化,是“助产术”式的。“梅尼普讽刺”在传承“苏格拉底对话”的同时将它做了民间还原,其言谈或创作方式更加世俗化;它以戏拟现实为手法展现的“非圣无法”、“疾虚妄”的喜剧,显示其对话的文学特征。从“苏格拉底对话”至“梅尼普讽刺”,对话性经历了从初期辩证法的实践对话到文学喜剧式对话的转变。

  • 标签: 对话性 辩证法对话 文学性对话 苏格拉底对话 梅尼普讽刺
  • 简介: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早在神话中就已初露端倪。作为古代人类精神活动的智慧之果,它最率直地表现了原始先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对文学民族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论述了不同民族的文学之所以显示出不同特色的历史原因。

  • 标签: 文学 民族性 神话
  • 简介:有的放矢,这是古训。任何一门学问的研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为学问而学问,那么这门学问便成了一现昙花。新则新矣,奇则奇矣,却没有生命力,钟爱者们吹吹打打,热闹一番,到头来销声隐迹。然而,作为比较年轻的、在中国近七、八年才复苏勃

  • 标签: 比较文学 生命力 世界文学 文学研究 比较研究 民族文学
  • 简介: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方向的重要分界点之一,就在于研究方面对语言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在两种语言思维观念形成的各自惯性系统中,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在双项汇通中寻找共生的平衡与生存的第三种立场,因此也形成了第三种文学批评。在国际文学批评的面向上,第三种文学批评就是基于两种以上国族文学研究所形成的比较文学批评。从历史的历时来看,在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存在着范式革命的冲突与对话,这种冲突与对话是相当紧张的,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可通约。多年来,比较文学为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所产生的观念上的不可通约,做出了最大张力的解释与努力。比较文学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也应该成为一种有效的学术文化推动力,实际上,比较文学就是全球史观的文学研究。

  • 标签: 比较文学 第三种文学批评 不可通约性 第三种诗学 全球史观
  • 简介:本文所要谈论的主要问题是:在当代语境下,文学的存在还有没有意义,什么样的文学才可能有意义?所谓“当代语境”指的是我们现在置身其中的社会现实、文化环境与文学环境,这主要包括:

  • 标签: 文学环境 社会现实 存在 意义 文化环境 主要问题
  • 简介:符号的诗意在于其表现,语言的表现文学诗意所在.表现语言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自身,它的情感性、体验,消解了再现语言的客观、真实,并调动读者参与对语言符号想象与创造的热情.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情感形式化,语义建构,符号意味等方面.

  • 标签: 文学语言 表现性 情感形式化 语义建构性 符号意味性
  • 简介: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 标签: 文学语言 陌生化 含混性 文学的审美特性
  • 简介: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多个方面。文学翻译是一项极富创造的艺术行为,其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顺应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的同时,既要顺应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又要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客体做出相应的顺应。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进行探讨对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对于建构更有描写力和解释力的翻译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启示。

  • 标签: 顺应论 文学翻译 语境关系 语言结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接受理论看来,文本意义的实现有多种可能,因而不同读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由于译者同时又是原文的接受者,他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方面的创造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接受理论关于文本“意义”的概念,可以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较为详尽地分析译者创造的某些制约因素。通过讨论,可以认为译者的创造并非译者对原文有意识的背叛,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人变奏”。

  • 标签: 接受理论 文本意义 创造性 制约因素
  • 简介:五四时期,东西文化的撞击、新旧思想的交替、外来思潮的纷纭造成转型社会特有的文化大动荡,价值的多重既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了价值选择上的巨大困惑。本文立足于上述文化背景,通过对五四文学中母性意识的复杂的剖析和考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态。

  • 标签: 母性意识 五四文学 复杂性 五四时期 东西文化 价值选择
  • 简介:我已经无法忘记亚·谢·普希金的一个短篇小说——《驿站长》——了,它已经像一棵参天大树一样,在我狭小的心中枝繁叶茂了,我无法抑制它的山呼海啸,也无法抑制它的喃喃低语!

  • 标签: 亚·谢·普希金 短篇小说 《驿站长》 纯文学
  • 简介:文学边缘化”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物质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图像媒介的过分侵蚀成为文学被边缘化的主要诱因,文学之于时代的无力感使得文学教育愈加知识化与功利化而渐渐远离真正的文学本身,文学如何面对尴尬的窘境,重振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应该是新世纪文学教育的重点所在。

  • 标签: 文学边缘化 知识化 功利化 文学教育
  • 简介:英汉语篇的生成与其特定的民族文化体系的语用相关,涉及到自律语境与他律语境、感性语篇和理性语篇相协同等语用因素。在英汉文学文本翻译活动中,原文本与译文本两种语境、语篇转换的比照研究揭示了英汉语用互文转换规律,这对文本翻译的语用互文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文本翻译 语用场域 互文性
  • 简介:经典文学作品有少而精的特点,为一般学生和市民所喜闻乐见,是人们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针对中文系学生的经典文学教学需要克服一些困难,不该停留在单纯的内容介绍,而应适当结合实际生活。对经典文学文本的翻拍、解构、戏说。都是使经典文学的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从现实生活角度考察经典文学,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典作品也能因此获得新的生命力。

  • 标签: 经典 当下性 改编剧
  • 简介:中国儿童文学发端于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与最初的启蒙中,一开始就是在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等启蒙话语的烛照下降生的,因此获得了与生俱来的现代。"儿童发现"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儿童观的建构,使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混同关系因启蒙而分离,实现最初的独立,儿童文学的文体和读者意识由朦胧而清晰,其救亡图强的价值获得理性确认,赢得了合法的身份认同。从文学主体看,现代源于外来儿童文学的编译,源于本土歌谣体新诗和学堂乐歌的创作,源于文学样式的初步多样和语言的俗化上。自发期儿童文学虽已崭露现代的曙光,但其现代主要聚焦在吉登斯指称的"社会模式"的改良上,体现在救赎民族的儿童的国民性改造上,总体表征为救亡先行、启蒙弱化、以社会为本而非以理性、自由和儿童为本的现代,儿童文学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儿童形象寥若星辰。

  • 标签: 现代转型 儿童发现 自发期儿童文学 现代性
  • 简介:客家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历史的风云际会使它与中国革命走到了一起,为中央苏区文学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客家文学从内在精神、创作队伍到艺术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为中央苏区文学提供了借鉴或支持,是中央苏区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为中央苏区文学的孕育、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贡献。

  • 标签: 客家文学 中央苏区文学 源流
  • 简介:随着社会变革周期的缩短与作家创作视野的拓展,报告文学的精髓也由以政治学为核心的微观社会学向以文化学为主体的宏观人文学拓展。

  • 标签: 人文学 报告文学 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