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回顾20世纪4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教育政策社会学文献,从思想史角度研究教育政策社会学基本理论分析方式的思想渊源、研究取向以及内在理论张力,可以看出教育政策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式为嵌入,即教育政策的制定、文本的表达、政策的实施等均嵌入社会结构与能动性相互作用的脉络之中,既受社会结构的影响,也作用于社会结构。嵌入分析方式源于社会科学传统,韦伯和曼海姆的理论指出了教育政策嵌入思考的方向,福柯、布迪厄、伯恩斯坦等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概念工具。嵌入分析方式的研究取向包含教育政策网络研究、过程研究、批判研究三个方面。嵌入分析方式在结构与能动之间、微观与宏观之间、研究者与研究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

  • 标签: 嵌入性 分析方式 教育政策社会学
  • 简介:缺乏有效的政策理论指导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政策过程及其基本关系的考察,实际上是为政策分析和政策行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围绕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决策主体、制度环境、政策目标、政策模式等变量,教育政策过程的基本关系范畴可概括为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行动主体与制度环境、政策目标与效果评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等具体表征.

  • 标签: 教育政策过程 决策主体 制度环境 政策目标 政策模式
  • 简介:以研究学习课程政策在C市的实施为例,发现中国教育政策实施过程是一个多方参与者根据自己利益、认知和所拥有的资源,彼此斗争、妥协,最终达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应该怎么做"的共识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协商秩序的确立过程。这一方面证明了英语研究文献中的若干观点和理论,具有跨文化的稳定性和适用,很多观点也都适合中国国情。另外一方面,也拓展和更新了教育政策实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说就是,不能如现有大多政策践行研究那样,只关注学校层级的复杂,没有把学校与其他相关利益关系方的互动纳入分析范畴。而是必须把学校与同属一个组织域的其他处于不同位置、拥有不同权力/知识的政策参与方之间的斗争、讨价还价和协商的过程纳入到分析视野中。

  • 标签: 教育政策实施 协商秩序 协商主体 政策践行 自下而上
  • 简介:中国特色教育政策评价是指将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与话语引入我国教育政策环境,并与已有的教育政策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本文从我国“211”“985”“双一流”工程政策的比较分析入手,借用西方政策评价的效果模式,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政策效果是否实现预期政策目标进行了全面考量.“211”“985”工程实现了短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应在教育公平、特色发展的价值取向下,逐步淡化并向“双一流”政策过渡.

  • 标签: 211工程 985工程 双一流工程 政策评价
  • 简介:以系统发展理论作为其心理学理论基础,阐述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的概念、内容及两者关系,并分析当前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此,提出家庭建设与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与自我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人;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推动中国家庭建设与教育,应以"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三位一体、三观互动;重在早期、志在一生;以下促上、全面提升"为工作方针,并提出推动我国家庭建设与教育的相关政策建议。

  • 标签: 家庭建设 家庭教育 人格发展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政策一直处于变革和完善之中,然而政策生成中的反应迟滞与信息反馈失衡,以及政策运行中的自上而下任务分解与压力动员等问题,造成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以及发展不均衡。所以必须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政策作深刻的反思与转型,建立基于信息公开的先导政策生成机制,同时构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间统筹协调的政策运行机制,从政策层面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

  • 标签: 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供给 教育政策 政策生成与运行
  • 简介:通过对高考制度恢复及改革发展40年的政策梳理,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面对来自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下,我国高考政策的制定密切遵循着社会变迁、教育改革及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政策文本的历史演变,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将高考制度演进划分为恢复、调整、完善、改革创新四个时期,进而呈现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了由选拔到选择,由单一到多元,由固定到灵活的转变。新时期,为进一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应确保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以改革考试招生机制为基点,以政策为导向,完善现行升学评价标准,建立综合、多维的升学评价体系,构建科学、有效、多元分层的招录模式,切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完善。

  • 标签: 高考政策 政策变迁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经历了三次主要变革:第一次是以民办教师为中心的政策建构,第二次建构是"民转公"教师和师范生毕业分配制度为中心的政策建构,第三次是以城乡统一统筹,向农村倾斜为政策方向和目标的政策建构。从近几年的实际效果分析,此次建构并未改变农村教师补充困难,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农村教师政策下一步调整应坚持城市农村分别建构的政策取向,以农村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为依据,从补充、待遇、职称、编制、培训方面着手建构适宜于农村实际和需求的教师政策体系。

  • 标签: 改革开放 农村 教师政策 公开招考 改革路径
  • 简介:批判思维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成就的重要保证。呈现、分析批判思维量表的编制过程,有助于评估学生对于批判思维的观念及态度,判断学生在发展批判思维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帮助,预测学生的学术表现。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教学 认知反应 双加工理论
  • 简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获得成功的教学方法有同伴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教学任务中最容易的部分即知识的传递移到课堂外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机会进行积极的社会化的互动,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造思维、高水平推理和批判思维能力等教育目标。学生中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构建之本。按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是否依赖信息技术——观看视频为要素,可将翻转课堂划分为第一代翻转课堂和第二代翻转课堂。观看视频本身并不能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不一定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运行,而信息化可以为翻转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多的交互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必须重视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和信息技术五个关键要素。

  • 标签: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 简介:学校课程建设是当前学校领导力提升的核心内容,学校领导力与学校个性化发展是当前推进学校改革的重要议题。在分析学校领导力内涵、要素,构建学校领导力框架的基础上,基于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变革实践,重点探讨通过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来展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办学思路和特色,同时尝试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进行有一定深度的解读。

  • 标签: 学校领导力 课程建设 学校个性化发展
  • 简介:当前,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之间不只是经济上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传播也成为彼此交流的一种方式。我们了解他国的方式,不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到他国实地感受,还可以通过他国的文化来了解他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民族精神。文化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成为对外交流的桥梁。因此,加强汉译策略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对于外来文化的需求,还可以拓宽国民的国际视野。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加强汉译策略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 标签: 汉译策略 泰戈尔 艺术性 诗选 对外交流 外来文化
  • 简介: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是工程活动内在属性、工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我国社会文化背景特殊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工程伦理意识在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工程伦理学科的建制化发展、教学平台的搭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生源质量的优化、学生学习投入的增强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完善等途径对其加以改善。

  • 标签: 工科学生 工程伦理意识 工程活动
  • 简介:人生来是独立和自由的,人生来并没有带来先天的道德债务。任何人或集团都无权给他人施加道德义务。热爱与感恩是一种自然情感,不存在应当不应当的问题,因此道德教育的第一个革命转变是:从要求学生热爱与感恩转变为热爱学生、对学生施恩。在施恩与感恩之间,还需要知恩,因此道德教育的第二个革命转变是:从培养学生感恩转变为培养学生知恩。由于知恩教育过多,易让学生反感,因此道德教育的第三个革命转变是:从知恩教育转变为“知恩人”教育,认识和理解“恩人”。知恩是否必然感恩、报恩?道德教育的第四个革命转变是:从注重培养道德之“行”转向注重培养道德“真知”。道德教育革命转变的实质是从道德价值教育转向道德事实教育。

  • 标签: 道德教育 感恩教育 道德价值教育 道德事实教育
  • 简介:在新形势下,如何使语言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成为很多语言教育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时间和地点较为有限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看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非常突出的是。

  • 标签: 英语课堂教学 理论与实践 英语教学 中国语境 有效性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