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姜心怡 董欣然 周文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上海 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医学中心,上海 201102
  • 简介:摘要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在编码NMDA受体的GRIN基因家族中发现了多种变异。这些变异与神经发育障碍相关,通过对变异受体的功能进行药理学分析,可能揭示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探索治疗的策略。本文就NMDA受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GRIN家族基因变异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进行综述。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GRIN基因 神经发育障碍
  • 作者: 廖成成 安家兴 谭张雪 王倩 刘建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563006,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563000,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口腔疾病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6,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563006;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口腔疾病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6
  • 简介:摘要序列相似家族3(FAM3)基因家族与人类肿瘤关系密切,其在糖脂代谢及血管再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食管鳞状细胞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口腔鳞状细胞癌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分析FAM3基因家族在糖脂代谢及肿瘤中的作用对于认识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肿瘤 糖脂代谢 FAM3基因家族
  • 作者: 陈尚威 高莉 何融泉 黄志广 周华富 孔晋亮 杨林杰 黄素宁 甘廷庆 莫伟嘉 莫俊贤 陈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南宁 530012,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宁 530007,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南宁 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工人医院胸心外科,南宁 5430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同源盒A(homebox A,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预后价值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OXA家族基因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集的3对肺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并整合其他多种技术分析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MD)评价HOXA家族基因在1 214例肺鳞癌和1 139例非癌肺样本中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分析计算风险率(HR)评价HOXA家族基因表达对肺鳞癌患者总体生存的影响。使用Pearson检验分析测序数据中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甲基化程度与表达值的相关性。结果HOXA9、HOXA10、HOXA7、HOXA1和HOXA13在肺鳞癌中显著高表达(SMD=1.14、0.41、0.61、1.72、1.03);HOXA5在肺鳞癌中显著低表达(SMD=-1.21)。HOXA家族中高表达基因的预后模型具有显著的预后分层价值(HR=1.41,P<0.05)。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值与甲基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640,P<0.05)。结论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受异常甲基化的调控。HOXA家族联合预后模型有望应用于肺鳞癌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

  • 标签: 肺鳞癌 基因芯片 预后 甲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SMG基因家族在主动脉夹层和正常主动脉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研究SMG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及其与主动脉夹层发生的联系。方法收集31例正常主动脉壁和6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主动脉壁中SMG家族的mRNA水平,并分析SMG家族成员的表达与夹层患者主动脉直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主动脉壁比较,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壁中SMG3(0.642±0.529对1.126±0.858,P=0.023)、SMG6(0.737±0.652对1.877±1.902,P=0.005)、SMG7(0.624±0.449对1.339±0.866,P=0.00067)的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而SMG1、SMG2、SMG4、SMG5、SMG8、SMG9的mRNA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SMG3、SMG6、SMG7的表达均与主动脉直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MG3、SMG6、SMG7的mRNA表达水平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其可能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靶向SMG家族成员有望成为主动脉夹层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SMG家族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小鼠眼VEGF家族VEGFA、VEGFB和VEGFC之间功能和作用途径的异同。方法利用Genenetwork数据库中BXD小鼠眼基因数据作为模板,采用基因表达水平、基因间比较、相关基因间的比较、基因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等多种方法和统计策略,对BXD重组小鼠近交系群体的眼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中VEGF家族VEGFA、VEGFB和VEGFC的分子通路或潜在功能的异同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矩阵比较结果显示,VEGFC的2个探针之间呈强正相关(r=0.732,P<0.01);VEGFA 1420909与VEGFC 1440739、VEGFA 1451959与VEGFB 1451803、VEGFC 1419417与其他5个基因、VEGFA 1451959与VEGFC 1419417/VEGFC 1439766、VEGFB 1451803与VEGFC 1439766均呈弱相关性(P<0.05);VEGFA 1420909与除VEGFC 1440739之外的4个基因、VEGFA 1451959与VEGFC 1440739、VEGFB 1451803与VEGFA 1420909/VEGFC 1419417/VEGFC 1440739之间无相关性(P>0.05 )。在VEGF各基因的相关Top50基因的对比分析中,BXD小鼠眼中VEGFA、VEGFB和VEGFC之间除个别相关基因存在弱关联外,其他大部分基因并不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eQTL分析结果显示,VEGF基因各探针中eQTL分别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结论小鼠眼VEGF家族中VEGFA、VEGFB和VEGFC之间表达水平和正负相关性各不相同,这些基因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其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DNA探针 基因组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个家族性血尿家系进行遗传变异筛查,为家族性血尿病变提供遗传线索和证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1个4代含20名成员的家族性血尿家系。对该家系进行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收集和整理,留取家系中11名成员的外周血并用盐析法提取DNA用于遗传分析。首先选取包括先证者在内的3名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发布的序列变异解读指南进行遗传变异筛选。继而在家系成员中对筛选出的遗传变异位点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中6名女性患者有持续性血尿,2人因肾衰竭去世,2人因肾脏以外疾病去世,2人维持肾功能稳定。肾功能稳定2人中1人肾活检病理诊断为IgA肾病,电镜提示弥漫性基底膜病变,不除外Alport综合征。基因检测在家系中发现COL4A4基因(RefSeq NM_000092)的两个点突变,7号外显子c.G446T:p.G149V的变异,以及20号外显子c.G1249A:p.G417R的变异。结论通过对1个家族性血尿家系开展基因检测,发现COL4A4基因的两个新突变(7号外显子c.G446T:p.G149V和20号外显子c.G1249A:p.G417R的变异)与家族性血尿表型相关联。

  • 标签: 血尿 肾小球肾炎,IgA 遗传变异 COL4A4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应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变异验证。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哥哥APC基因存在c.532-1G>A杂合变异,该变异为剪接位点变异,会导致APC基因mRNA的异常剪接,造成APC蛋白截短,影响正常功能发挥,促进肿瘤发生。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APC基因c.532-1G>A变异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P1+PP4+PP5)。结论APC基因c.532-1G>A变异可能是本家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APC基因 二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1岁3月龄患儿因“咳嗽6 d,精神萎靡伴面色发绀2 h”就诊,诊断为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该患儿存在心肌病家族史,有一胞姐3岁时死于扩张型心肌病,母亲有左心室扩大及房间隔缺损,对患儿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发现其存在SCN5A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3076C>T(p.R1023C),该突变遗传自母亲,考虑该突变可导致家族性心肌病。该突变首次在家族性心肌病中被报道。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检测分析其致病基因。方法分析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遗传规律。抽取先证者及其父亲(患者)、母亲(健康成员)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SASH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以先证者母亲及100例无关健康对照作为对照,确定突变位点,同时查询既往文献及基因突变相关数据库,排除SASH1基因突变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可能,并明确其是否为已知突变。结果共调查该家系4代17人,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每代均有患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SASH1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杂合重复突变c.49_54dupCCCGAG,先证者母亲及健康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且既往文献及基因突变相关数据库中尚未见报道该突变。结论SASH1基因c.49_54dupCCCGAG杂合重复突变为导致该家系泛发性雀斑样痣临床表现的致病性突变。

  • 标签: 雀斑样痣 DNA突变分析 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 SASH1基因 重复突变
  • 简介:摘要SoxC转录因子组是一类参与基因转录、翻译和表达的重要蛋白质分子,可以通过特异性结合相应靶基因或蛋白调节基因的表达。SoxC基因家族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特征,其成员Sox4、Sox11、Sox12分别在多种肿瘤中出现异常表达,可作为不同种肿瘤的诊断及预后标志物。研究SoxC转录因子家族的致病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可以增加SoxC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证据。

  • 标签: SoxC转录因子类 肿瘤 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家族性多发脑海绵状血管瘤(CCM)家系中CCM1基因新发突变情况。方法长期跟踪观察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一家族性多发CCM家系,并对家系中部分患者、健康成员的血液和(或)病理组织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筛选出该家系可能的致病基因,然后对致病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其蛋白产物三维结构预测。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者均存在一种CCM1基因缺失-移码突变(c.1635delA),该突变导致参考碱基"T"的缺失且该突变目前尚未被报道,而健康成员未存在上述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显示,CCM1基因第15号外显子1635处碱基"A"缺失,引起CCM1基因阅读框架改变,导致1652~1654位的核苷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TAG。蛋白产物三维结构预测显示该新发突变可能导致KRIT1蛋白功能区(C-末端)的Ferm-3结构域部分缺失。结论一种CCM1基因新发缺失-移码突变(c.1635delA)致使该家系中家族性多发CCM的发生。

  • 标签: 家族性多发脑海绵状血管瘤 CCM1基因 移码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个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变异。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外周血样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为女性,33岁,发现多发腺瘤性息肉。基因检测提示其APC基因存在c.1922dupA(p.N641fs*10)杂合变异,既往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结论c.1922dupA(p.N641fs*10)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有助于对该家系进行遗传咨询。

  • 标签: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APC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个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s,BFNC)家系的临床特点,鉴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20年2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的一个BFNC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法对每个家系成员的目标位点进行验证。结果该BFNC家系共9名成员,有4例受累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起病年龄均在新生儿期,4~6月内惊厥发作停止,1例在1~2岁内复发1次。基因检测分析发现先证者KCNQ2基因第5外显子c.810G>A(p.W270X)杂合无义突变,该突变国内外文献均无报道。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哥哥、母亲及外公均携带该变异,该变异在该家庭中与疾病共分离。结论家系受累者均在新生儿期发病,预后良好,符合BFNC临床发病特点。KCNQ2基因无义突变c.810G>A(p.W270X)是该家系发病的遗传学基础,此发现拓宽了导致BFNC的KCNQ2基因突变谱。

  • 标签: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KCNQ2基因 无义突变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个家族性肾癌患者家系的胚系变异,结合其临床特征,探索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患者和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采用DNA序列分析、实时定量PCR,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ase-PCR,RT-PCR)方法分别检测和验证VHL基因单碱基变异、碱基的微小插入和缺失、单拷贝大片段缺失。结果实时定量PCR结合RT-PCR产物测序的结果显示该家系患者VHL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单拷贝的缺失性胚系变异。结论VHL第2外显子的胚系杂合性缺失是该家族性肾癌先征者临床表征的病因学基础。家族性肾癌家系中VHL基因的胚系变异筛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个体患者预后。

  • 标签: 家族性肾癌 VHL基因 胚系变异 实时定量PCR DNA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心内科2018年10月确诊的1个HoFH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20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并在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家系成员杂合突变携带者和未携带者的基因型与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为7岁10月龄男性患儿,生后尾骨处皮肤可见圆形绿豆大小黄色皮肤突起,3~4岁起双侧肘关节、膝关节及跟腱处皮肤逐渐出现直径0.5~1.5 cm的黄色瘤样结节,患儿身高、体重、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相同。家族其他成员无类似皮肤黄瘤。患儿总胆固醇(TC)18.16~21.2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08~15.51 mmol/L,颈部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弥漫性硬化斑块,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基因检测确定了先证者LDLR基因携带c.418G>A(p.E140K)纯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患儿父母,二人为近亲结婚,均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家系中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成员TC、LDL-C和载脂蛋白B分别为(8.40±0.13)、(6.79±0.01)、(1.95±0.05)mmol/L,明显高于未携带者[(4.59±0.28)、(3.35±0.39)、(0.86±0.10)mmol/L,t=7.269、4.595、6.311,P均<0.05]。结论LDLR-E140K基因纯合突变致儿童HoFH,携带纯合突变的先证者临床表型最严重,携带杂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均有高胆固醇血症表型,LDLR-E140K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致病性变异。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变异与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收集到的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样本中筛选出4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家系样本,开展mtDNA全序列测序,与修正版的剑桥参考序列比对分析。测序结果根据标准序列记录下每个样本的mtDNA变异位点及相关信息。采用最新版的mtDNA分类系统数据库进行线粒体单倍型类群分类。变异分析方法:根据系统发育树,找出枝端私有变异位点;MitoTool分析变异的保守性;再通过PhyloTree查询突变是否为其他单倍型类群的鉴定变异。通过文献和数据库查询,SIFT致病性预测软件(2015)预测分析。通过I-TASSER 预测蛋白结构,Pymol可视化蛋白结构同源模拟蛋白三级结构分析,分析结构变化。结果其中一个家系的mtDNA存在稀有非同义变异m.8978T>C,该位点保守系数1.0,致病性分数较高,蛋白结构同源模拟MT-ATP6蛋白三级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支链残端的结构改变。结论mtDNA稀有非同义变异m.8978T>C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可能通过线粒体的功能下降影响AD的发病。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线粒体 DNA 突变
  • 简介:摘要嗜乳脂蛋白(BTN)基因是一组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关基因,嗜乳脂蛋白第三亚家族成员一(BTN3A1)是BTN家族7个成员之一,在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的免疫功能抑制抗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对BTN3A1与肿瘤的主要研究集中在血液系统疾病,但已有研究表明,其与部分实体肿瘤有一定联系。本文旨在总结BTN3A1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并作一综述。

  • 标签: 嗜乳脂蛋白第三亚家族成员一 T细胞 血液肿瘤 卵巢癌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个家族性青少年高尿酸血症肾病(familial juvenile hyperuricemic nephropathy,FJHN)患者家系进行临床、病理及基因检测分析,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FJHN先证者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组织Uromodulin(UMOD)蛋白的表达。收集先证者及其亲属外周血,采用双链DNA探针基因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包含UMOD在内的泌尿系统疾病相关基因。结果先证者家系中受累个体共7人,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7例受累家族成员中1例3岁幼儿尚未发现任何临床指标异常,其余6例患者均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伴肾功能障碍,其中3例进入终末期肾脏病,2例死于尿毒症。先证者肾脏病理检查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合并肾小球局灶性硬化,不伴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先证者肾组织小管上皮细胞内有UMOD蛋白强阳性信号聚集,与正常对照及非FJHN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比较具有诊断特异性。包括先证者在内共4个受累者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均发现UMOD基因杂合突变c.377G>A,为位于UMOD基因3号外显子的一种新的错义突变。结论本家系中受累患者呈典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伴早期肾功能受损,肾脏病理表现为非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UMOD蛋白的异常积聚,基因检测证实存在新UMOD基因位点突变,FJHN诊断明确。提示对临床上不明原因的高尿酸血症伴特征性病理改变患者,肾组织UMOD蛋白荧光染色是发现FJHN的一种简便方法,有利于减少临床漏诊。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染色体畸变 家族性青少年高尿酸血症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Uromodulin蛋白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