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应用流量(HFNC)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163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方式将患者分为HFNC组(82例)和传统组(81例)。入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HFNC组使用流量湿化治疗仪吸氧,气体流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从35 L/min逐步上调至60 L/min,温度设置在34~37 ℃,根据患者脉搏血饱和度(SpO2)设置吸入浓度(FiO2),维持SpO2在0.95~0.98;传统组使用一次性吸氧面罩或导管吸氧,流量5~8 L/min,维持患者SpO2在0.95~0.98。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再插管时间、撤机失败率、ICU病死率、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的差异,并分析撤机失败的原因。结果HFNC组与传统组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d:4.33±3.83比4.15±3.03)、气管导管留置时间(d:4.34±1.87比4.20±3.35)、ICU病死率〔4.9%(4/82)比3.7%(3/81)〕、总住院时间〔d:28.93(15.00,32.00)比27.69(15.00,38.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FNC组总机械通气时间(d:4.48±2.43比5.67±3.84)和ICU住院时间〔d:6.57(4.00,7.00)比7.74(5.00,9.00)〕均较传统组明显缩短,再插管时间较传统组明显延长(h:35.75±10.15比19.92±13.12),撤机失败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4.9%(4/82)比16.0%(13/81),均P<0.05〕。撤机失败的原因中,传统组气道分泌物清除障碍比例明显高于HFNC组〔8.64%(7/81)比0%(0/82),P<0.05〕,但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肌无力、低氧血症、意识改变的患者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后应用HFNC可降低患者拔管失败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氧疗 机械通气 拔管 序贯氧疗
  • 简介:摘要流量(high flow nasal oxygen therapy, HFNO)作为一种新型的氧气输送方法,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和生理效应而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文章回顾关于HFNO的近期研究,综述HFNO在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围麻醉期患者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应用。分析与无创通气、导管、面罩通气相比,HFNO对患者呼吸功能、气管插管率、窒息合、SpO2的影响,为HFNO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氧疗 预充氧 气管插管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PD患者应用流量湿化的效果。方法以便利抽样法挑选于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COPD患者196例。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8例。对照组运用普通湿化瓶吸氧,试验组运用流量湿化装置吸氧。对两个小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呼吸功能指标状况、痰液黏稠度状况、CPIS(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即心率、SpO2、PaCO2、PaO2、呼吸频率、CPIS评分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4 h、72 h,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流量湿化应用于COPD患者,不但能够使其呼吸功能有所改善,还能提升气道湿化效果。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高流量 加温加湿 氧疗 肺功能
  • 简介:摘要肥胖患者由于其病理生理的特殊性,常合并困难气道、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问题。如何为肥胖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呼吸支持,给临床麻醉带来了挑战。流量(high flow nasal oxygen therapy, HFNO)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辅助通气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广受关注。文章介绍了HFNO技术及其生理效应,综述了近几年HFNO技术在肥胖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讨论了HFNO技术应用的优缺点,为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支持提供新技术。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氧疗 肥胖患者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重症监护室流量患者最终行机械通气风险的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便捷有效的预测方法及准确的治疗时机,提高ICU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流量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入院24 h内生命体征、血气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急性合并症、APACHE Ⅱ评分、ICU住院时长及总住院时长等,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构建列线图。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362例患者,根据最终是否行机械通气分为流量组(HFNC组)及失败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组(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组)。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结果表明APACHEⅡ评分(OR=1.323,95%CI:1.818~1.483)、ROX指数(OR=0.371,95%CI: 0.226~0.609)、总住院时长(OR=1.097,95%CI:1.003~1.200)及合并急性呼吸衰竭(OR=2.456,95%CI: 1.368~4.506)是决定患者是否行机械通气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通过评估及验证模型显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892,C-index为0.985;模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较好,列线图与各独立影响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5、0.959、0.899、0.656和0.576,表明该模型比单独指标预测风险效能更高;决策曲线分析也显示出该列线图具有极高的临床获益性。结论影响流量患者是否行机械通相关因素较多,本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将最具有价值的指标联合,建立了预测性能较好的评估患者风险的列线图,可进一步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提高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高流量氧疗 机械通气 列线图 预测模型 预后
  • 简介:摘要2019年末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逐渐在全球大规模流行,其重症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表现为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或ARDS,因此如何选择呼吸支持技术成为临床热点之一。无创正压通气(NPPV)和流量湿化(HFNC)已先后在临床推广多年,在COVID-19疫情期间救治重症患者呼吸衰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基于患者病情、设备资源、医护团队和感控等因素不同,怎样优化技术选择、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风险尚存在不同意见。本文拟就COVID-19重症患者NPPV和HFNC合理应用分享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流量对Ⅱ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收治的80例Ⅱ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给予流量)和对照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组40例。统计治疗前及治疗2 h、12 h、24 h、48 h后的治疗效果、饱和度(SpO2)、PaO2、PaCO2、合指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及氧化应激指标;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终点事件/合并症。结果治疗2 h、12 h、24 h及48 h后,研究组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前,2组SpO2、PaO2、PaCO2及合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h、12 h、24 h及48 h后,研究组SpO2、PaO2及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PaCO2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前,2组HR、MAP及R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h、12 h、24 h及48 h后,研究组HR、MAP及RR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前,2组MDA及SO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h、12 h、24 h及48 h后,研究组MDA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SOD值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研究组再插管率及腹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谵妄发生率、拔管后ICU停留时间及ICU停留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流量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均可治疗Ⅱ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但流量疗治疗效果颇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呼吸频率 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流量导管(HFNC)是治疗成年人呼吸窘迫的一种新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HFNC对呼吸窘迫患者无效的早期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危重症医学科162例呼吸窘迫患者进行HFNC,在医疗电子病历中提取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病史、诊断、生命体征、血饱和度/吸入氧气浓度(SpO2/FiO2,SF)比值、改良呼吸窘迫评分(mRDAI)、HFNC持续时间、更换高级支持时间、不良反应等数据。结果共纳入有效样本154例,中位年龄55(IQR47~72)岁,其中急性细支气管炎患者59例占38.3%,细菌性肺炎患者64例占41.6%,非典型或病毒性肺炎患者31例占20.1%;HFNC有效组患者129例占83.8%,无效组患者25例占16.2%。HFNC无效组患者在入院时SF比值较低,pH值较低,呼吸末二氧化碳(PCO2)较高(P值为0.008、0.012、0.001);HFNC有效组患者第1小时呼吸频率、mRDAI评分和SF比值的改善明显(t值为1.732、9.783、37.591,P<0.05或0.01);HFNC开始后第1小时SF比值低于195(AUC 0.842,95%CI 0.743~0.942,P<0.01)是无效的临界值。结论当呼吸窘迫患者运用HFNC支持时,患者的初始指端SpO2较低、血气PCO2较高和SF比值小于195是HFNC失败的早期预测因素。

  • 标签: 呼吸窘迫 高流量氧疗 SpO2/FiO2(SF)比值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量(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支持的临床疗效,并分析HFNC治疗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接受HFNC并符合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标准的病例临床资料。依据病例后续是否接受无创或有创正压通气,将其分为HFNC治疗成功组和HFNC治疗失败组。使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在基础资料、APACHEII评分、实验室资料、基础合指数、发病至使用HFNC的时间、基线ROX指数,以及HFNC治疗后2 h、4 h、12 h呼吸频率、合指数、ROX指数之间的差异,分析HFNC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40例病例纳入临床研究。21例(52.5%)HFNC治疗成功,19例(47.5%)HFNC治疗失败。成功组与失败组的基础资料、实验室资料、基础合指数、发病至使用HFNC的时间、基线ROX指数,HFNC治疗后2 h、4 h、12 h呼吸频率、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APACHEII评分、HFNC治疗后2 h、4 h、12 h的ROX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 II评分,ROX指数是HFNC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FNC可以作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呼吸支持方式,ROX指数监测是评估HFNC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氧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 呼吸衰竭 ROX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患者应用流量(HFNC)期间进行不同的温度设置,探讨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入住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行HFNC的90例AHR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A组(T=31℃)、B组(T=34 ℃)和C组(T=37 ℃),每组30例。采用VAS、Borg量表比较3组患者的舒适度和呼吸困难程度,并比较3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应用HFNC 2、12 h后,B组患者的VAS和Borg量表得分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应用HFNC 12 h后的VAS得分高于应用HFNC 2 h后,Borg量表得分低于应用HFNC 2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NC不同温度设置会影响AHRF患者的舒适度、呼吸困难程度和满意度,其中以34 ℃为较为合适的温度。随着时间的进展,护理人员应及时干预以维持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其呼吸困难程度,为临床应用HFNC提供指导。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氧疗 舒适度 呼吸困难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流量湿化(HFNC)及人工气道连接管加延长管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时不同流量、潮气量对进入至隆突部位气体的温度、湿度及浓度的影响,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HFNC方式。方法建立HFNC模型,测定不同流量及潮气量组合下气管内温度、湿度及浓度的变化,观察潮气量及流量对气管内温度、湿度及浓度的影响;测定人工气道连接管加延长管后不同流量及潮气量组合下气管内温度、湿度及浓度的变化,观察延长管对气管内温度、湿度及浓度的影响。结果同等潮气量前提下,流量越大,到达隆突部位气体的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浓度越高;同等流量前提下,潮气量越大,到达隆突部位的温度越低,湿度越小,浓度越低。人工气道连接管加延长管后同等流量及潮气量前提下,可提高到达隆突部位气体的温度、湿度及浓度。结论HFNC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时进入隆突部位的气体温度、湿度及浓度受潮气量、流量的影响;人工气道连接管加延长管后可提高HFNC效率。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湿度 温度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氧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流量(HFNC)在儿童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14岁符合纳入标准的153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HFNC成功定义为治疗过程中未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并成功撤离HFNC,HFNC失败定义为需要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HFNC设置流量2 L/(kg·min)(最大≤60 L/min),吸入浓度(FiO2)0.30~1.00,维持饱和度(SpO2) 0.94~0.97。观察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应用HFNC前及应用后1、6、12、24、48 h及超过48 h撤机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SpO2、PaO2/FiO2等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呼吸相关临床参数预测HFNC治疗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53例患儿中男70例、女83例,HFNC成功组131例(85.6%),失败组22例(14.4%)。成功组HFNC时间为57(38, 95)h,起始治疗和全部撤机时PaO2/FiO2分别为187 (170, 212) mmHg(1 mmHg=0.133 kPa)和280 (262, 292) mmHg。失败组HFNC时间为19 (9, 49) h,起始与全部撤机时PaO2/FiO2分别为176 (171, 189) mmHg和 159 (156, 161) mmHg。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与失败组PaO2/FiO2比较,HFNC后1 h[196(182, 211)比174(160, 178)mmHg, Z=-5.105, P<0.01]、6 h[213(203, 220)比168(157, 170)mmHg, Z=-6.772, P<0.01]、12 h[226(180, 261)比165(161, 170)mmHg, Z=-4.308, P<0.01]、24 h[229(195, 259)比165(161, 170)mmHg, Z=-4.609, P<0.01]、48 h[249(216, 273)比163(158, 169) mmHg, Z=-4.628, P<0.01]及超过48 h撤机时[277(268, 283)比157(154, 158) mmHg, Z=-3.512,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和失败组PaO2在应用后1 h[73.7(71.0, 76.7)比70.0(66.2, 71.2)mmHg, Z=-4.587, P<0.01]、6 h[79.0(75.0, 82.0)比71.0(62.0, 72.0)mmHg, Z=-5.95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和失败组SpO2在应用后1 h[0.96(0.95, 0.96)比0.94(0.92, 0.94), Z=-4.812, P<0.01]、6 h[0.96(0.95, 0.97)比0.94(0.91, 0.95), Z=-5.024,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FNC>48 h撤机时PaO2[88.0(81.7, 95.0)比63.7(63.3, 66.0) mmHg, Z=-3.032, P<0.01]、SpO2[0.96(0.94, 0.98)比0.91(0.90, 0.92), Z=-3.957,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败组主要并发症为肺不张1例、气胸1例。HFNC作为拔管后序79例,均获得成功。通过ROC曲线分析HFNC应用成功多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示HFNC撤机PaO2/FiO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0,最佳截断值为232 mmHg,95%CI为0.970~1.000(P<0.01)。结论HFNC可作为PICU儿童轻、中度呼吸衰竭的呼吸支持措施,也可作为有创呼吸机撤离后的。撤机时PaO2/FiO2为评估HFNC应用成功的最优指标。

  • 标签: 呼吸功能不全 儿童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流量湿化(HFNC)在ICU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ProQues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关于ICU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后HFNC的RCT或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1月1日,追踪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方案或无创机械通气相比,HFNC可以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合并SMD=-0.21,95%CI(-0.32~-0.10),P=0.000 3],降低呼吸衰竭发生率[合并RR=0.72,95%CI(0.61~0.85),P=0.000 1];去除异质性来源后,HFNC可以降低患者呼吸频率[SMD=-0.44,95%CI(-0.86~-0.03),P<0.05],改善患者的合指数[SMD=-0.34,95%CI(-0.56~ -0.12),P<0.05]。结论HFNC能够支持ICU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合需求,但是仍需要较高的治疗护理标准促进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常规氧疗 无创机械通气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ICU流量湿化患者早期舒适度评估及管理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评价流量湿化相关文献,制订流量湿化舒适早期评估与管理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结果形成ICU流量湿化患者早期舒适度评估及管理方案,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32项三级指标;2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15、0.931。各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21、0.130、0.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8.000、27.140、163.824,P<0.05或0.01)。结论ICU流量湿化患者早期舒适度评估及管理方案各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趋于一致,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为ICU流量湿化患者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 标签: ICU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舒适度 护理评估 护理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呼吸衰竭类型之一,传统的方式在改善患者合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并发症。近年来,流量湿化(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HFNC)作为界的后起之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高速的氧气流减少口鼻咽部解剖死腔、降低CO2重复吸入、产生呼气末正压、增加呼气末肺容积等生理学效应,使其成为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理想选择。文章就近年来HFNC在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呼吸衰竭 高碳酸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量湿化优化预合在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前应用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需紧急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取患者仰卧位后,以传统手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对照组患者采用球囊面罩加压给,观察组患者采用流量湿化。比较两组达到目标预合所需时间,预合前、预合后和插管后即刻血气分析和血饱和度(SpO2)变化,腹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达到目标预合所需时间快于对照组[(4.34 ± 0.56)min比(7.62 ± 1.43)min](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预合后和插管后即刻高于对照组[(67.25 ± 2.34)mmHg(1 mmHg=0.133 kPa)比(61.87 ± 2.65)mmHg、(62.46 ± 3.51)mmHg比(56.32 ± 3.98)mmHg],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预合后和插管后即刻低于对照组[(38.78 ± 2.68)mmHg比(43.12 ± 2.95)mmHg、(42.57 ± 2.65)mmHg比(49.46 ± 3.43)mmHg](P<0.05)。观察组SpO2预合后和插管后即刻高于对照组(0.97 ± 0.03比0.92 ± 0.03、0.92 ± 0.03比0.88 ± 0.05)(P<0.05)。观察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0%(2/50)比24.00%(12/50)](P<0.05)。结论流量湿化优化预合在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前应用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血氧水平,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危重病人医疗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预氧合 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