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含不同剂量兔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预处理方案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行hapl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预处理方案中rATG总量6、7.5、9 mg/kg分为ATG-6、ATG-7.5、ATG-9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急性移植物宿主病(GVHD)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①纳入288例患者,男182例,女106例,中位年龄18(6~6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8例,混合细胞白血病(MAL)14例。ATG-6组159例,ATG-7.5组72例,ATG-9组57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4.0(0.2~74.0)个月。②ATG-6、ATG-7.5、ATG-9组粒细胞植入率分别为96.9%、97.2%、96.5%(P=0.972),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2.5%、87.5%、86.0%(P=0.276),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14.5%、11.1%、8.8%(P=0.493),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8.8%、14.3%、12.0%(P=0.493)。ATG-9组的CMV、EBV感染率(77.2%、12.5%)均高于ATG-6组(43.3%、3.5%)和ATG-7.5组(44.4%、1.5%)(P<0.001,P=0.033)。③ATG-6、ATG-7.5、ATG-9组移植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5%(95%CI 60.3%~77.9%)、60.1%(95%CI 48.3%~74.8%)、64.7%(95%CI 51.9%~80.7%)(P=0.648),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4.6%(95%CI 34.3%~35.1%)、38.0%(95%CI 37.3%~38.7%)、20.6%(95%CI 20.0%~21.3%)(P=0.165),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3%(95%CI 44.9%~63.4%)、51.9%(95%CI 41.0%~65.8%)、63.9%(95%CI 51.9%~78.7%)(P=0.486),3年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4.2%(95%CI 23.8%~24.5%)、26.0%(95%CI 25.4%~26.6%)、23.6%(95%CI 26.3%~28.2%)(P=0.955)。结论低剂量rATG(6 mg/kg)可增加haplo-HSCT后Ⅱ~Ⅳ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高剂量rATG(9 mg/kg)使CMV、EBV感染风险增加,中剂量ATG(7.5 mg/kg)可能是兼顾降低中重度急性GVHD和CBV/EBV感染发生率的选择。

  • 标签: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移植物抗宿主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兔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发生血清病的相关因素,总结临床经验,分析血清病是否影响AA预后。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AA应用免疫抑制治疗(IST)后出现血清病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收集AA患儿48例。中位年龄5岁5个月(2岁1个月~15岁6个月),男女比例1.4∶1.0;75.0%(36/48例)发生血清病,中位发病时间为IST第11天,72.2%(26/48例)发生在第7-14天;临床表现前3位为关节痛(63.9%,23例)、发热(52.7%,19例)、皮疹(52.7%、19例)等。血清病组与无血清病组IST前和血清病发生时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T结束后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血清病的患儿发病率(2/12例,16.6%)低于未应用者(34/36例,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37,P<0.001)。发生血清病后经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2~4 mg/(kg·d)]治疗症状均好转。随访至IST治疗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患儿共37例,发生血清病者25例,19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6例未愈;不发生血清病12例,10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2例未愈。2组患儿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患儿IST治疗易出现血清病,发病高峰期为IST第2周,以关节痛、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病发病情况与治疗前及发病时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无相关性;IST结束后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开展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其发生率,发生后再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有效控制病情;血清病发生与否不影响IST治疗AA的预后。

  • 标签: 儿童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血清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髓鞘少突胶质细胞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MOG-IgG)阳性与水通道蛋白4免疫球蛋白G抗体(AQP4-IgG)阳性视神经炎或伴有视神经炎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共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以视神经炎为主要表现、血清抗体阳性的住院连续病例106例,根据血清抗体型别分为MOG-IgG阳性视神经炎(MOG-ON)组(35例)及AQP4-IgG阳性视神经炎(AQP4-ON)组(71例),平均随访14.9个月(5~26个月),比较不同血清型别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差别,并进行不同转归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与AQP4-ON患者比较,MOG-ON患者男性[37.1%(13/35)比15.5%(11/71),χ²=6.274]、双眼受累[48.6%(17/35)比19.7%(14/71),χ2 =9.432]、伴眼痛[82.9%(29/35)比62.0%(44/71),χ²=4.770]、视盘水肿[63.5%(33/52)比36.5%(31/85),χ2 =9.442]及盘周出血[15.4%(8/52)比2.4%(2/85),χ²=6.286]较多见,其他自身免疫指标异常较少见[11.4%(4/35)比52.1%(37/71),χ2 =16.360](均P<0.05)。与AQP4-ON类似,MOG-ON广泛累及幕上、幕下和颈、胸髓脊髓长节段及视路各段,但视神经眶内段前部受累较AQP4-ON多见(χ2 =17.506,P<0.001),而视神经鞘膜受累少于AQP4-ON(χ²=4.075,P=0.044)。MOG-ON患者发病3个月矫正视力≥0.5的比例(92.3%,48/52)高于AQP4-ON患者(50.0%,34/68)(χ²=24.374,P<0.001),血清MOG-IgG阳性是视神经炎视力恢复的有利因素[OR(95%CI):11.537(2.090~63.690)],起病年龄大[OR(95%CI):0.945(0.908~0.983)]、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OR(95%CI):0.116(0.031~0.439)]、视神经鞘膜受累[OR(95%CI):0.246(0.066~0.916)]是不利因素。MOG-ON的复发率(37.1%,13/35)低于AQP4-ON(59.2%,42/71;χ2 =4.550,P=0.033),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是视神经炎复发的促进因素[OR(95%CI):6.908(2.312~20.634)]。结论相比AQP4-ON患者,MOG-ON患者男性多见,更多表现为双眼痛性视力下降、伴视盘水肿及盘周出血、视神经眶内段前部受累,而视神经鞘膜受累以及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相对少见。MOG-ON患者较AQP4-ON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较好,复发较少。起病年龄大、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视神经鞘膜受累是视神经炎恢复的不利因素,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也是视神经炎复发的促进因素。

  • 标签: 视神经炎 视神经脊髓炎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水通道蛋白4 免疫球蛋白G 抗体 预后
  • 简介:摘要D免疫球蛋白预防RhD同种免疫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很低。但我国至今尚无此方面的临床规范或指南。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抗D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与安全性、产前抗体筛查的时机与合理性、产前常规D免疫球蛋白应用的合理时机与剂量、产前需要额外给予D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以及产后预防等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 标签: Rho(D)免疫球蛋白 Rh同种免疫 妊娠 产前保健 产后保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等感染合并髓鞘少突胶质细胞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4月诊断的1例布鲁杆菌病合并MOGA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并总结文献报道的感染合并MOGAD的相关病例。结果本例患者为44岁男性,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食欲不振,后突发双下肢无力、麻木、疼痛伴排尿困难,随后出现右颈部疼痛。磁共振成像示脊柱及脊髓病变。脑脊液及血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蛋白抗体阳性,血培养示布鲁菌属(+)。诊断为布鲁杆菌病合并MOGAD。予以布鲁杆菌治疗及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回顾感染合并MOGAD的相关文献,共纳入22例患者,感染源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莱姆病螺旋体等,未发现布鲁杆菌感染合并MOGAD的报道。22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脊髓炎(63.6%,14/22)、视神经炎(40.9%,9/22)、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8.2%,4/22)、多相播散性脑脊髓炎(4.5%,1/22)及脑膜脑炎(4.5%,1/22)。20例患者行磁共振检查,其中存在脊髓病灶者12例(60.0%,12/20)、颅内病灶10例(50.0%,10/20)、视神经病灶6例(30.0%,6/20)。19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其中13例(13/19)细胞数增加,10例(10/18)蛋白增加。22例患者行激素治疗,95.5%(21/22)的患者有效,95.5%(21/22)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布鲁杆菌及其他多种病原体感染后均可能合并MOGAD,临床表现相似,激素治疗有效。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感染 病例报告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探讨MOGAD复发的标志物。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病并诊断为MOGAD的患儿进行追踪,分析比较单相病程及复发病程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血清及脑脊液免疫标志物、治疗及转归。结果入组患儿共22例,其中复发病程8例(36.4%),单相病程14例(63.6%)。两组间性别、发病年龄、首次发作时临床症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影像学病灶、血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MOG-IgG)滴度、糖皮质激素疗程、是否合并核抗体阳性、有无前驱感染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病程组多见抗体滴度持续不降甚至升高,甚至经治疗后仍有升高现象,而单相病程组无血抗体滴度升高病例,且血清抗体滴度下降者比例更高(单相病程组6/8,复发病程组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复发病程组患儿首次发病时脑脊液MOG-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相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相病程组1/10,复发病程组4/6,P=0.036)。两组患儿一线免疫治疗均有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较急性期完全或部分恢复;对8例复发MOGAD患儿中7例予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免疫治疗,年复发率显著降低[加药前年复发率2.06(1.36,2.34)次/年,加药后年复发率0(0,0)次/年,Z=-3.26,P=0.001]。对服用吗替麦考酚酯患儿定期监测体液免疫状态,随访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超过1/3的儿童MOGAD复发,复发MOGAD患者血清MOG-IgG持续高滴度,甚至经治疗后仍有升高现象;首次发作脑脊液MOG-IgG阳性是复发的高危因素。复发MOGAD患者应用吗替麦考酚酯维持期治疗,可降低年复发率且耐受性良好。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 脱髓鞘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 儿童 复发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吗替麦考酚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1(Tim-1)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对肿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im-1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西安百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L805a、GL805c)及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中的表达;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构建下调Tim-1表达的胶质母细胞细胞株,采用t检验比较Tim-1敲低组和Tim-1对照组细胞在增殖、侵袭、迁移上的差异。结果Tim-1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142.769±37.552)高于正常脑组织(43.501±23.811);在胶质母细胞细胞株(U87、U251)中的表达高于人脑正常胶质细胞株(HEB)(HEB:0.339±0.021,U87:0.919±0.066,t=21.910,P<0.01;U251:1.074±0.085,t=12.559,P<0.01);成功构建下调Tim-1的胶质母细胞细胞株(sh-Tim-1-U87、sh-Tim-1-U251);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结果显示下调Tim-1后肿瘤细胞活力显著降低(24 h sh-NC:0.379±0.059,sh-U87:0.223±0.046,t=2.767,P<0.05;sh-U251:0.210±0.036,t=5.637,P<0.01。48 h sh-NC:0.677±0.034,sh-U87:0.444±0.052,t=4.968,P<0.01;sh-U251:0.441±0.056,t=8.831,P<0.01。72 h sh-NC:0.801±0.052,sh-U87:0.579±0.060,t=4.487,P<0.01;sh-U251:0.636±0.056,t=8.991,P<0.01);划痕实验结果表明下调Tim-1后肿瘤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sh-NC:74.667±4.510,sh-U87:44.333±4.509,t=11.651,P<0.01;sh-U251:34.003±3.606,t=18.401,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下调Tim-1后肿瘤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降低(sh-NC:202.000±10.149,sh-U87:108.333±7.506,t=11.294,P<0.01;sh-U251:137.667±11.061,t=12.763,P<0.01)。结论Tim-1在胶母细胞瘤组织和细胞株中高表达,下调Tim-1可有效抑制胶质母细胞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 标签: 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1 胶质母细胞瘤 RNA干扰 细胞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瘤术后发生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019年12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胸腺瘤术后并发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39岁女性,血液学检查示低钠血症、血清CASPR2抗体IgG阳性(1∶300)。结合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给予甲泼尼龙500 mg/d,共6 d冲击,同时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0.4 g·kg-1·d-1,共5 d。停用甲泼尼龙后改为口服泼尼松50 mg/d(每两周减5 mg)以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胸腺瘤术后发生CASPR2抗体相关脑炎较为罕见,临床医师应重视肿瘤与免疫的关系。

  • 标签: 胸腺瘤 脑炎 抗体,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
  • 简介:摘要人体的细胞和器官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作为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多种代谢性激素合成的核心器官,胰腺在出生后再生能力明显不足。轻度急性胰腺炎或部分胰腺切除的患者都可通过促进存活的胰腺外分泌腺泡细胞再生而完全康复。胰岛β细胞数量相对或绝对减少引起的糖尿病,可通过刺激β细胞再生进行治疗。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促进β细胞自身增殖和α细胞、δ细胞、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腺泡细胞以及其他消化腺细胞细胞的转分化。通过不同的生物因子相关信号通路来调节β细胞的再生,从而恢复胰岛细胞功能,逆转或者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再生 糖尿病 治疗 β细胞 胰岛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P-ATG)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Ⅲ/Ⅳ度急性移植物宿主病(aGVH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接受P-ATG(5 mg·kg-1·d-1×3~5 d,序贯5 mg/kg隔日1次~每周2次)联合益赛普(25 mg每周2次,儿童剂量减半)方案治疗的3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Ⅲ/Ⅳ度aGVH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5例Ⅲ/Ⅳ度aGVHD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中位年龄10(3~54)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各1例。②治疗28 d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12例(34.3%),部分缓解(PR)18例(51.4%),总有效率为85.7%(30/35),Ⅲ度aGVHD组总有效率高于Ⅳ度aGVHD组[100%(19/19)对68.8%(11/16),P=0.004]。③治疗56 d疗效评估:CR 22例(62.9%),PR 5例(14.3%),总有效率为77.2%(27/35),Ⅲ度aGVHD组总有效率高于Ⅳ度aGVHD组[89.5%(17/19)对62.5%(10/16),P=0.009]。④不良反应:35例患者输注P-ATG过程中均为发生发热、寒战、皮疹等不良反应,亦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发生。巨细胞病毒、EB病毒再激活率分别为77.1%(27/35)、22.9%(8/35),细菌感染发生率为48.6%(17/35)。⑤中位随访时间为13(1~55)个月,移植后1、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8.1±8.0)%、(64.3±8.4)%,Ⅲ度aGVHD组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高于Ⅳ度aGVHD组[(84.2±8.4)%对(47.6±13.1)%,χ2=3.38,P=0.05]。结论P-ATG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allo-HSCT后Ⅲ/Ⅳ度aGVHD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molecule,TIM)-1及TIM-3、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和治愈的肺结核患者各50例,分成结核病组和结核病治愈组;另选同期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体格检查的5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纳入对象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1、TIM-3、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的mRNA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结核病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1.21±0.50,分别低于结核病治愈组的1.88±0.62和健康对照组的1.92±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8、2.207,均P<0.05)。结核病组TIM-1、TIM-3、IL-4的mRNA水平分别为2.16±0.37、1.59±0.36、1.52±0.69,分别高于结核病治愈组的1.60±1.23、1.01±0.52、0.91±0.36和健康对照组的1.40±0.27、0.92±0.34、0.79±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核病组比结核病治愈组t=14.120、11.440、17.730,结核病组比健康对照组t=12.090、12.050、17.030;均P<0.05);结核病组γ干扰素的mRNA水平为0.43±0.11,低于结核病治愈组的1.74±0.72和健康对照组的1.82±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80、11.430,均P<0.05)。结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其体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低下、TIM-1和TIM-3表达水平升高,以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失调有关。

  • 标签: 活动性肺结核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类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1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导致的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患者为51岁男性,因"双眼睑水肿8年,皮疹3年,尿少1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血清免疫电泳可见IgGκ型单克隆M蛋白,Ⅰ型冷球蛋白(IgGκ型),冷球蛋白为530.7 mg/L。多次骨髓穿刺可见浆细胞轻度增多(5.0%~10.5%),肾活检病理光镜提示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电镜肾小球内皮下见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插入,毛细血管袢腔内大量电子致密物,致毛细血管闭塞,符合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Ⅰ型。该患者诊断为冒烟型骨髓瘤,继发冷球蛋白血症肾损伤。予六程细胞治疗后患者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冷球蛋白定性定量均阴性,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副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 冷球蛋白血症 抗浆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3例LPL/W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3例LPL/WM患者中位年龄60岁(35~79岁),男性12例,女性1例,多以乏力或双下肢水肿为首发症状。患者均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M),3例伴有免疫球蛋白G(IgG)升高,其中1例为单克隆IgG;乳酸脱氢酶升高2例;5例患者直接球蛋白试验阳性。8例患者检测了MyD88基因突变情况,其中5例突变阳性。13例患者中,1例失访,3例死亡,9例生存,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19~81个月)。结论LPL/WM发病率较低,多数进展缓慢,但异质性较强。少数患者进展快,治疗效果差。高危患者诱导化疗缓解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预后。

  • 标签: 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双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 简介:摘要脓毒症3.0的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失控反应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预后较差,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人们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足,导致对脓毒症的治疗缺乏特异性。而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Tim)家族中的Tim-1在脓毒症炎症反应、免疫耐受和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中起关键作用,并且是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估中特异性相对较高的生物指标,为脓毒症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也为脓毒症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现就Tim-1的发现和Tim-1的结构、分布与其免疫效应,Tim-1在脓毒症免疫抑制期、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以及未来Tim-1在脓毒症中作用的研究空间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脓毒症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1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4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与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患者共2 287例,回顾分析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分布情况及其与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患者的TPOAb及TgAb阳性率[19.2%(333/1 732)和26.6%(461/1732)],均显著高于男性[9.9%(55/555)和10.5%(58/555);χ²=25.897,P<0.01;χ²=62.614,P<0.01]。FNAC诊断为Ⅰ~Ⅵ级比例男性分别为14.2%(79/555)、57.7%(320/555)、6.0%(33/555)、3.6%(20/555)、6.1%(34/555)、12.4%(69/555),女性分别为10.6%(184/1 732)、63.5%(1 099/1 732)、6.0%(104/1 732)、3.5%(61/1 732)、5.9%(102/1 732)、10.5%(182/1 732),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FNAC诊断为Ⅴ、Ⅵ级的387例患者(恶性组)与1 419例Ⅱ级患者(良性组)行单因素分析,两组的TPOAb及TgAb阳性率[17.1%(66/387)比(17.5%(248/1 419),23.5%(91/387)比23.3%(331/1 4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38,χ²=0.006,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70岁相比,≤30岁OR=12.80(95%CI:4.43~37.03)、31~50岁OR=6.62(95%CI:2.37~18.50)]、结节大小[与最大径>4.0 cm结节相比,最大径≤1.0 cm结节OR=2.75(95%CI:1.19~6.40),最大径1.1~2.0 cm结节OR=2.43(95%CI:1.05~5.60)]、血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TSH 0.27~1.29 mIU/L者相比,TSH 2.38~4.20 mIU/L者OR=1.87(95%CI:1.16~3.00)、TSH>4.20 mIU/L者OR=1.86(95%CI:1.13~3.06)]与结节恶性风险相关。结节最大径≤2.0 cm患者中,良性组及恶性组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TPOAb:18.1%(158/875)比16.9%(49/290), TgAb:24.9%(218/875)比21.0%(61/2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201,χ²=1.800,均P>0.05)。结节最大径>2.0 cm患者中, 良性组及恶性组的TPOAb阳性率[13.2%(54/410)比20.0%(1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022,P>0.05),恶性组TgAb阳性率高于良性组[33.3%(20/60)比18.8%(77/410),χ²=6.768,P=0.02]。结节最大径>2.0 cm患者中,调整年龄、性别、TSH水平、结节大小后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与TgAb阴性相比,TgAb阳性与结节恶性相关的OR值为2.83(95%CI:1.49~5.37,P<0.01)。结论TPOAb阳性与否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无明确关系,但在甲状腺结节较大的患者中(超声下最大径>2.0 cm)TgAb阳性提示结节恶性风险升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甲状腺结节 活组织检查, 针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与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患者共2 287例,回顾分析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分布情况及其与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患者的TPOAb及TgAb阳性率[19.2%(333/1 732)和26.6%(461/1732)],均显著高于男性[9.9%(55/555)和10.5%(58/555);χ²=25.897,P<0.01;χ²=62.614,P<0.01]。FNAC诊断为Ⅰ~Ⅵ级比例男性分别为14.2%(79/555)、57.7%(320/555)、6.0%(33/555)、3.6%(20/555)、6.1%(34/555)、12.4%(69/555),女性分别为10.6%(184/1 732)、63.5%(1 099/1 732)、6.0%(104/1 732)、3.5%(61/1 732)、5.9%(102/1 732)、10.5%(182/1 732),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FNAC诊断为Ⅴ、Ⅵ级的387例患者(恶性组)与1 419例Ⅱ级患者(良性组)行单因素分析,两组的TPOAb及TgAb阳性率[17.1%(66/387)比(17.5%(248/1 419),23.5%(91/387)比23.3%(331/1 4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38,χ²=0.006,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70岁相比,≤30岁OR=12.80(95%CI:4.43~37.03)、31~50岁OR=6.62(95%CI:2.37~18.50)]、结节大小[与最大径>4.0 cm结节相比,最大径≤1.0 cm结节OR=2.75(95%CI:1.19~6.40),最大径1.1~2.0 cm结节OR=2.43(95%CI:1.05~5.60)]、血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TSH 0.27~1.29 mIU/L者相比,TSH 2.38~4.20 mIU/L者OR=1.87(95%CI:1.16~3.00)、TSH>4.20 mIU/L者OR=1.86(95%CI:1.13~3.06)]与结节恶性风险相关。结节最大径≤2.0 cm患者中,良性组及恶性组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TPOAb:18.1%(158/875)比16.9%(49/290), TgAb:24.9%(218/875)比21.0%(61/2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201,χ²=1.800,均P>0.05)。结节最大径>2.0 cm患者中, 良性组及恶性组的TPOAb阳性率[13.2%(54/410)比20.0%(1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022,P>0.05),恶性组TgAb阳性率高于良性组[33.3%(20/60)比18.8%(77/410),χ²=6.768,P=0.02]。结节最大径>2.0 cm患者中,调整年龄、性别、TSH水平、结节大小后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与TgAb阴性相比,TgAb阳性与结节恶性相关的OR值为2.83(95%CI:1.49~5.37,P<0.01)。结论TPOAb阳性与否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无明确关系,但在甲状腺结节较大的患者中(超声下最大径>2.0 cm)TgAb阳性提示结节恶性风险升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甲状腺结节 活组织检查, 针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治疗现状,为合理规范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20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情况,比较规律输注与不规律输注丙种球蛋白患儿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分别将患儿分为无咳嗽、短期咳嗽与长期咳嗽组,慢性肺病与非慢性肺病组,关节炎与非关节炎组,分析各组起病年龄、诊断年龄、诊断耗时、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每个月丙种球蛋白剂量、IgG谷浓度等指标,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114例患儿均为男性,起病年龄(22±18)月龄,确诊年龄(89±54)月龄,诊断延迟(63±46)个月,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75±45)月龄。66例患儿随访至2020年4月,随访时间(54±41)个月, 42例(63.6%)规律输注,每个月丙种球蛋白剂量(538±105)mg/kg,IgG谷浓度(5.8±1.5)g/L,24例(36.4%)不规律输注。规律与不规律输注组患儿发热、咳嗽、鼻窦炎、腹泻、中耳炎、关节炎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6例中61例(92.4%)输注前有发热,输注后发热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2)比0(0,1)次/年,Z=-6.436, P<0.01];60例(90.9%)治疗前有湿性咳嗽,治疗后36例有湿性咳嗽(54.5%),长期咳嗽(27例)、短期咳嗽(9例)与无咳嗽组(18例)相比,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51)比(64±41)比(63±42)月龄,F=3.554,P=0.035]。29例(43.9%)诊断慢性肺病,慢性肺病组(29例)比非慢性肺病组(37例)确诊年龄大[103(75,142)比47(31,68)月龄,Z=-3.486 P<0.01]、诊断耗时长[91(55,129)比29(10,41)个月,Z=-4.386, P<0.01]、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大[103(75,144)比46(26,64)月龄,Z=-4.330,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例(48.5%)诊断关节炎,关节炎组(32例)比非关节炎组(34例)诊断耗时长[(74±49)比(44±40)个月,t=2.600, P=0.010],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大[(98±51)比(58±39)月龄,t=3.420,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患儿发热、鼻窦炎、腹泻、中耳炎等临床症状较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湿性咳嗽、慢性肺病、关节炎仍是突出临床问题,规范的丙种球蛋白治疗使得部分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 咳嗽 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3(TIM-3)与干扰素γ(IFN-γ)在肺腺癌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36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肺组织及其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TIM-3与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蛋白表达量。结果肺腺癌患者癌组织TIM-3 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均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肺腺癌患者的TIM-3呈高表达(P<0.05)。肺腺癌患者癌组织IFN-γ 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均P<0.05);在正常组织与癌旁组织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肺腺癌患者的IFN-γ表达量高于未转移者(P<0.05)。癌组织中TIM-3、IFN-γ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0.254,P=0.040;r=-0.312,P=0.010)。结论肺腺癌中TIM-3呈现相对高表达,且可能通过下调IFN-γ的表达而促进肺腺癌的生长和转移,这可能是肺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甲型肝炎病毒细胞受体2 干扰素γ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研究协同抑制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FGL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3(Tim3)双免疫逃逸通路,联合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抑制HCC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和肿瘤生长的效用及机制。方法构建敲除、稳定转染的5组人肝癌细胞株HepG2、HepG2-FGL1-KO、HepG2-FGL1-KO-Tim3(-)、HepG2-LAG-3-KO、HepG2-LAG-3-KO-Tim3(-),并以此构建5组细胞株移植瘤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成瘤模型。通过质量细胞计数法测定淋巴细胞CD8+T亚群表达水平,并测定肿瘤生长大小体积变化。采用t和χ2检验。结果实验期间,5组中位肿瘤生长速率分别为149、136、81、75、68 mm3/d。5组中位肿瘤体积分别为1.18、0.91、0.37、0.45、0.29 g。与HepG2组比较HepG2-FGL1-KO组和HepG2-LAG-3-KO组动物瘤体积显著小于HepG2组(t=7.582,P<0.05),HepG2-FGL1-KO-Tim3(-)和HepG2-LAG-3-KO-Tim3(-)组动物肿瘤体积又显著小于单独敲除组(t=3.953,P<0.05)。同时,5组中位CD8+T细胞亚群表达量分别为2.1×107、2.9×107、3.8×107、7.7×107、13.2×107。HepG2-FGL1-KO-Tim3(-)和HepG2-LAG-3-KO-Tim3(-)组CD8+T细胞亚群表达活性显著高于FGL1和LAG-3单抑制组(t=2.988,P<0.05),而两个单抑制组的CD8+T细胞亚群表达活性又显著高于HepG2对照组(t=6.416,P<0.05)。结论单一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对于遏制肿瘤逃避免疫杀伤存在局限性,多个免疫检查点因子信号通路联合抑制相较于单一通路的单控,将显著调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激活和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毒性表达。

  • 标签: 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长链非编码RNA-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 协同效应 免疫逃逸 T淋巴细胞表达 肝细胞癌 肿瘤生长
  •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宫颈细胞学筛查分析非典型腺细胞(AGC)和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及组织学特征,探讨AGC诊断的临床价值和处理方法。方法我们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AGC的140位患者的宫颈组织学、子宫内膜组织学及HR-HPV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宫颈活检、宫颈管搔刮、宫颈锥切、分段诊断刮宫和子宫切除标本等几种途径,我们获得了组织学标本,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年龄组患有鳞状上皮病变与腺上皮病变患者的HPV检出率。结果AGC的检出率为0.05%(140/268 614)。在140位AGC患者中有99例获得有效随访,其中包括慢性宫颈炎15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4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1例、宫颈腺癌19例、子宫内膜癌22例、转移癌2例、鳞状细胞癌(SCC)4例。在99例患者中,年龄>40岁患者为89例,其HSIL阳性检出率为(19.1%),低于年龄≤40岁患者(40.0%)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HSIL阳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病变的检出率。此外,年龄>40岁组的重度宫颈病变(HSIL和宫颈癌)检出率与子宫内膜病变检出率相似(P>0.05)。在140例AGC患者中,HR-HPV检测结果共48例,其中HR-HPV阳性20例(41.7%)。并且宫颈上皮内病变的HR-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在21例HSIL阳性患者中,仅有6例HR-HPV阳性(28.6%)患者。结论虽然AGC检出率较低,但其仍与多种癌症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年龄因素在AGC的判读中起一定的相关作用,AGC结合HR-HPV检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