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培养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低,本研究旨在提高留置导尿管患者尿培养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泌尿科2019年1月至12月665例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和试验组,两组均取晨尿。参考组男176例、女156例,年龄(54.23±5.18)岁;试验组男189例、女144例,年龄(55.18±5.24)岁。参考组采取传统尿培养采集方法,夹闭导尿管1~2 h后分离导尿管和尿袋留取标本;试验组采取改良尿培养采集的方法,留取尿培养前延长导尿管夹闭时间、集尿袋增加采集胶塞、改变尿袋夹闭阀位置、严格无菌操作、于采集胶塞处采集标本。比较两组的尿培养一次采集成功率、标本污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参考组尿培养标本的成功率、合格率分别为64.7%(215/332)、73.8%(245/332),试验组分别为90.1%(300/333)、94.9%(316/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参考组患者满意度为83.7%(278/33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1.9%(30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1,P=0.001)。污染标本菌谱分析,参考组46例污染标本中大肠埃希菌21例、白假丝酵母菌8例、热带假丝酵母菌9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粪肠球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试验组3例污染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菌1例。结论改良留置导尿管患者尿培养采集方法后,提高了标本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不仅降低了医疗资源浪费,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 标签: 留置导尿管 尿培养 改良 采集方法 成功率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尿培养采集流程并探讨质量控制方案。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 667例留置导尿管且尿路感染的高危患者,按照尿培养采集流程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 987例和试验组5 680例。对照组采用现有的操作方法采集标本,试验组采用改良的采集标本流程。比较两组采集尿培养标本的一次性成功率及尿培养标本不合格率。结果试验组采集尿培养标本的一次性成功率为99.08%(5 628/5 680),高于对照组的98.48%(4 911/4 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3,P=0.004);试验组尿培养标本被污染率、尿培养标本总不合格率分别为0.33%、1.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60%、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42,P=0.042;χ2=7.204,P=0.007)。结论针对留置导尿管患者,采取改良的采集流程能够提高采集尿培养标本的一次性成功率,有利于降低尿培养标本的被污染率、不合格率。

  • 标签: 泌尿道感染 导尿管插入术 尿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脑卒中留置尿管患者漏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处理对策。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筛查出留置尿管患者漏尿的原因主要包括尿管的型号、材质、是否感染、堵塞等。自制患者漏尿监测表,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病房110例(男71例,女39例,年龄19~86岁)留置尿管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漏尿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10例重症脑卒中留置尿管患者中,有22例患者出现了漏尿,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存在漏尿患者与非漏尿患者在年龄因素、文化程度因素、性别因素、尿管型号、气囊注水量、腹泻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住院天数、留置尿管天数、便秘、尿沉渣、发热、胃潴留、腹胀等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天数、留置尿管天数、便秘、腹胀、尿沉渣为留置尿管漏尿的因素。结论重症脑卒中留置尿管患者漏尿发生率较高,应做好尿管管理,加强引起漏尿因素的控制和预防,可减少漏尿的发生。

  • 标签: 重症脑卒中 留置尿管 漏尿
  • 作者: 王晓英 葛瑛 马小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现在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27640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
  • 简介:摘要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诊断延误或治疗不当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尿液检测对尿路感染诊断至关重要,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干化学法检测联合尿液流式细胞仪的尿常规以及尿培养。本文重点讨论干化学检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尿液有形成分与尿培养结果的解读及其与尿路感染诊断的相关性,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 标签: 干化学法检测 尿液流式细胞仪 尿培养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正常充盈排空的生理功能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5—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泌尿外科的术后短期留置导尿管患者60例,按照随机区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术后由护士将尿管连接到尿动力监控仪,对照组选用畅通引流模式持续引流尿液,观察组选用定时模式每3小时自动开放尿管1次,每次开放5 min。比较两组患者拔出尿管后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住院费用、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率、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发生率和再插管率等指标,评估夹闭尿管对膀胱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04.00±29.8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35.90±29.76)min,首次排尿量为(250.17±60.18)ml。观察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22.10±37.1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60.33±36.11)min,首次排尿量为(327.17±88.59)ml。观察组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长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植物神经反射亢进和因为尿潴留而再次插管。结论术后患者短期留置尿管期间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充盈排空功能,对维持膀胱功能有效且安全,对于泌尿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可以应用定时夹闭尿管模式来训练膀胱。

  • 标签: 引流术 留置尿管 夹闭尿管 膀胱功能训练 尿动力监控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拔尿管法与传统拔尿管法对尿管拔除时的排尿疼痛、排尿情况、首次排尿时间及首次排尿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术后留置导尿管的1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在术后返回病房时开始夹闭导尿管训练膀胱功能,采用传统方法拔除导尿管;观察组在拔管前根据尿袋内尿液250 ml以上判断患者有排尿反射,用注射器抽尽气囊内的0.9%氯化钠后再往回注0.5 ml,嘱患者自行排尿,将尿管随尿液排出体外。分析比较2组患者拔管时的排尿疼痛、排尿情况、首次排尿时间及首次排尿量。结果观察组尿管拔除时的排尿疼痛、首次排尿时间、自主排尿的发生率分别为(1.47 ± 1.48)分、(20.44 ± 12.98) min、95.8%(69/72),对照组分别为(3.11 ± 1.98)分、(28.03 ± 27.00) min、83.3%(60/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644 、-2.148,χ2值为6.628,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首次排尿量分别为(258.6 ± 41.57)、(248.14 ± 48.82) 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377,P>0.05)。结论改良式拔尿管法,可显著降低尿管拔除时的排尿疼痛,缩短患者首次排尿时间,提高自行排尿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导尿管 排尿 疼痛 排尿反射 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适尿管及膀胱功能训练对尿管留置患者膀胱不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尿管留置患者110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尿管护理,研究组采用舒适尿管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导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镇静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CRBD情况及镇静情况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尿路狭窄、膀胱结石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尿管留置患者使用舒适尿管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可以减少患者CRBD的发生率,改善VAS评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舒适尿管 膀胱功能训练 尿管留置 膀胱不适
  • 作者: 田立高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重庆市武隆区人民医院,重庆408500
  • 简介:泌尿系统结石是一个典型的泌尿外科病症,其发作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该病一般会和每日摄入的水量有关。尿液中含有大量溶质,有些是一般代谢产物,有些是细菌分解生成,只要摄入足够,尿量正常,这部分溶质就会随尿液排出体外。一旦饮水量不够或是流汗后没有按时补足水分,尿液中的溶质会变得过于饱和,从而生成晶体,最终形成结石。所以,流汗后按时补足水分,能够有效地防止泌尿系结石的出现,从而保护患者的健康。

  • 标签: 尿结石;喝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尿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排尿功能障碍行尿动力学测定的60岁以上男性573例。根据尿动力学参数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按照以下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逼尿肌活动低下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组(DU):BCI<100和BOOI<20;膀胱出口梗阻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BOO):BCI≥100和BOOI≥40;和既不伴膀胱出口梗阻又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NDB):BCI≥100和BOOI<20。对比分析三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和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323例患者符合以上分组标准:DU组75例,BOO组207例和NDB组41例。DU组和BOO组年龄大于NDB组(P<0.05)。DU组较NDB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偏大[(279±80)ml和(238±72)ml],尿不尽(41%和17%),尿线中断(39%和15%)和尿潴留(26%和7%)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110±41)%]偏低(均P<0.05)。DU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较BOO组偏大[(279±80)ml和(353±113)ml和(206±67)ml和(281±94)ml],尿线中断(39%和2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6%和6%)和尿潴留(26%和14%)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78±37)%],逼尿肌不稳定(41%和77%),尿急(26%和43%)和夜尿增多(23%和39%)比例偏低(均P<0.05)。结论膀胱感觉和膀胱排空率降低、尿线中断、尿潴留和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史是老年男性DU患者主要尿动力学和临床表现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DU和BOO患者比例随之增高。

  • 标签: 男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尿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尿碘浓度(UIC)/尿肌酐(UCr)比值评价妊娠早期妇女碘营养状况的参考区间。方法在5 609名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无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和药物应用史的妊娠早期妇女中,确定UIC/UCr比值的参考区间,然后在7 514名妊娠早期妇女中验证该参考区间的可靠性。结果以UIC/UCr比值在75~149 μg/g作为参考区间,在参考区间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Tg)的水平均较低,整体呈现近似U型分布。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抗体阳性率和Tg>40 μg/L的比例在参考区间内最低,在该区间两侧则较高。结论碘充足地区妊娠早期妇女UIC/UCr比值的参考区间为75~149 μg/g,是合理的碘营养状态。

  • 标签: 妊娠早期 碘营养 尿碘/尿肌酐比值 尿碘 尿肌酐
  • 简介:摘要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USC)是指从尿液中获取的一类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提取简便快捷、获取途径无创、不存在伦理问题,在临床研究中相对于其他干细胞具有较多优势,从而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该文从尿源干细胞分离培养、细胞表征、来源、应用和外泌体方面对近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尿源干细胞 多能诱导干细胞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人尿中碘含量的酶标仪自动比色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酶标仪自动比色测定法测定人尿中碘含量,对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检测限、精密度进行验证;与国家卫生行业标准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的尿碘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酶标仪自动比色测定法碘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 ~ 300 μg/L,线性相关系数(r)范围为- 0.999 5 ~ - 0.999 2,检出限为6.5 μg/L;低、中、高3种碘浓度尿样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 3%,回收率范围为92.2% ~ 109.2%,总平均回收率为99.6%。酶标仪自动比色测定法与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对40份尿样的尿碘含量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347,P > 0.05);酶标仪自动比色测定法的检测速率是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的7.5倍。结论酶标仪自动比色测定法应用于尿碘含量测定具有合理的检测线性范围,精密度好,准确度高;且自动化快速比色提高了分析速度,适用于大批量样本检测。

  • 标签: 尿 酶标仪 测定范围,检测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因下尿路症状(LUTS)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尿动力学检查的27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8.0±13.0)岁;症状主要为尿频、尿急、尿不尽感、排尿费力、尿失禁等。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诊断DU 141例,非DU 134例。对两组患者的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进行分型,并分析各型曲线患者自由尿流率、膀胱充盈期测压和压力-流率测定的指标,分析比较DU组和非DU组患者中各型异常曲线的比例。结果DU组141例中无正常钟形尿流曲线,异常曲线形态可分为5种:Ⅰ型(带锯齿的钟形曲线)20例(14.2%),Ⅱ型(类盒子形曲线)34例(24.1 %),Ⅲ型(递减三角形曲线)62例(43.9%),Ⅳ型(递增三角形曲线)6例(4.3%),Ⅴ型(潮汐波浪形曲线)19例(13.5%)。DU组Ⅰ型患者的最大尿流率[(28.4±9.7) ml/s]显著大于Ⅱ、Ⅲ、Ⅴ型[分别为(17.0±4.1)、(15.8±5.4)、(12.9±6.4)ml/s,P均<0.05];Ⅲ型和Ⅴ型患者的尿流时间[(43.7±17.2)s和(50.1±28.9)s]显著长于Ⅰ、Ⅱ型[(18.5±7.3)s、(27.2±9.7)s,均P<0.05];在Ⅲ型和Ⅴ型患者中残余尿量>50ml者分别占30.6%(19/62)和36.8%(7/19),明显高于其他类型[Ⅰ型0,Ⅱ型2.9%(1/34),Ⅳ型0];膀胱充盈测压期异常表现主要为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和压力性尿失禁;Ⅴ型患者最大流率时逼尿肌压力[(7.4±5.0)cmH2O]显著低于Ⅰ、Ⅱ、Ⅲ型[(11.8±6.7)、(12.0±5.3)、(12.1±5.0)cmH2O,P均<0.05]。非DU组134例中正常钟形曲线19例(14.2%),Ⅰ型曲线88例(65.7%),Ⅱ型4例(2.9%),Ⅲ型15例(11.2%),Ⅳ型1例(0.7%),Ⅴ型7例(5.2%)。DU组Ⅱ、Ⅲ、Ⅴ型曲线的比例显著高于三者在非DU组中的比例(P均<0.05)。结论女性DU患者逼尿肌收缩力降低、收缩持续性不足、膀胱排空延迟或排空不全的特点可以反映在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上,这些曲线形态的变异,尤其是Ⅱ、Ⅲ、Ⅴ型尿流曲线,有助于女性DU的初步筛选性判断。

  • 标签: 尿动力学 女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下尿路功能障碍 自由尿流率
  • 简介:摘要尿石症的发病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分别总结评价谷薯类食物、蔬菜和水果类食物、鱼禽蛋瘦肉类食物、大豆类食物及其乳制品、盐和烹调油、液体摄入、营养补充剂、膳食模式、体力活动与尿石症发病的关系,为尿石症的预防和医学营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尿液标本收集器在帕金森病患者尿液标本留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8月—2020年2月收治的15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125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使用自制尿液标本收集器收集尿液,对照组使用一次性塑料尿杯收集尿液,比较两组尿液标本的合格率、一次性留取成功率、留取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尿液标本的合格率、一次性留取成功率、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留取尿标本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制尿液标本收集器能提高尿液标本的合格率、一次性留取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缩短尿液标本留取时间,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尿标本收集 医用采尿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拔管时机对全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和拔管后尿控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分层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全麻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患者19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9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经过循证护理论证,及院内尿管材质、型号进行的水囊测定试验结果制订的拔管方法。对照组拔管时机为膀胱空虚、患者没有尿意情况下拔除尿管,等尿意出现时,再协助排尿;观察组拔管时机为膀胱处于充盈状态且患者有尿意时,借助腹压使尿管随尿液自然排出。比较两组患者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和拔管后尿控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尿频、尿急及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拔管后72 h控尿率和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待全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充盈且有尿意时拔管可以降低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助于患者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尿控能力。

  • 标签: 麻醉,全身 留置尿管 拔管时机 下尿路症状 尿控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系结石的化学成分及其与尿尿酸、尿钙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浙江萧山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经影像学、病理学诊断确诊的泌尿系结石患者101例为观察组,选取健康体检确诊无泌尿结石的健康志愿者101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尿液中尿酸、尿钙浓度,分析观察组结石化学成分与尿液中尿酸、尿钙浓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单纯成分结石占32.67%,混合成分结石占67.33%,混合成分结石高于单纯成分结石(χ2=24.026,P<0.001)。观察组中含尿酸结石组尿酸[(4 772.35±351.62)μmol/L]显著高于非尿酸结石组[(4 237.83±495.67)μmol/L],尿钙[(4.27±0.26)mmol/L]浓度低于非尿酸结石组[(7.62±0.2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0、55.112,均P<0.05)。含尿酸结石组、非尿酸结石组尿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3 978.61±687.51)μmol/L],非尿酸结石组尿液中的尿钙浓度均高于含尿酸结石组、对照组[(3.76±0.33)mmol/L](t=5.250、1.927、6.796、89.277,均P<0.05)。含钙结石组尿酸[(4 375.34±357.58)μmol/L]、尿钙[(6.24±0.31)mmol/L]浓度均显著高于非含钙结石组[(3 866.83±395.67 )μmol/L、(4.32±0.37)mmol/L](t=5.791、5.697,均P<0.05);含钙结石组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3 978.61±687.51)μmol/L],非含钙结石组尿酸[(3 866.83±395.67)μmol/L]浓度低于对照组[(3 866.83±395.67)μmol/L](t=4.581、5.127,均P<0.05);含钙结石组尿钙[(6.24±0.31)mmol/L]浓度高于对照组[(3.76±0.33)mmol/L](t=21.458、23.253,均P<0.05),而非含钙结石组尿钙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成分结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最高、最低分别为0.912、0.786,混合成分结石AUC最高、最低分别为0.945、0.685。结论高钙、高尿酸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结合结石成分针对性的治疗,对降低泌尿系结石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尿路结石 主成分分析 化学 尿 尿酸 ROC曲线 化学技术,分析
  • 简介:摘要尿源性脓毒血症,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导致感染性休克乃至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患者死亡。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各中心的临床研究报道,围绕目前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治疗现状展开,寻找后续临床研究突破口。

  • 标签: 尿源性脓毒血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患者女,4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痛和蛋白尿。因间歇性头晕、疲倦7年,症状加重并伴骨痛4个月余入院。患者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贫血,并疑诊多发性骨髓瘤(MM)。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为获得性范科尼综合征(FS)伴有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M),经肾活检、电子显微镜检查和反复入院检查证实为轻型近端肾小管病(LCPT)。LCPT常引起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其特征是近端小管中结晶,多为kappa单克隆轻链的胞质内结晶状沉积。具有FS和LCPT特征的MM患者在临床上较少见,且难以准确诊断。希望通过此病例的分析,使临床医生关注LCPT等类型的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病(MGRS),以及与浆细胞病(如MM)的鉴别诊断。

  • 标签: 贫血 骨痛 蛋白尿 轻型近端肾小管病 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病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摘要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常见的氨基酸代谢异常之一,在中国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11 000,表现为南方地区低、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高的特征。苯丙酮尿症是可以治疗的遗传病,被列为中国新生儿筛查疾病之一。经筛查确诊的新生儿通过及时控制苯丙氨酸的摄入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指南旨在总结关于苯丙酮尿症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临床处置要点,以提高临床人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规范开展新生儿筛查,对患者临床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建议。

  • 标签: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新生儿筛查 临床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