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尿结石 喝水有讲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5
/ 1

泌尿系统结石是一个典型的泌尿外科病症,其发作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该病一般会和每日摄入的水量有关。尿液中含有大量溶质,有些是一般代谢产物,有些是细菌分解生成,只要摄入足够,尿量正常,这部分溶质就会随尿液排出体外。一旦饮水量不够或是流汗后没有按时补足水分,尿液中的溶质会变得过于饱和,从而生成晶体,最终形成结石。所以,流汗后按时补足水分,能够有效地防止泌尿系结石的出现,从而保护患者的健康。

尿结石通常不会引起剧烈疼痛,因为它们较小,很难被发现。除非出现肾脏感染、剧痛或尿血等症状。一般来说,尿结石的检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超声扫描和电脑断层扫描来确诊,另一种是通过其他检查方法来确诊。

男性在工作中经常出汗,而且很少喝水,这会导致尿液变得浓稠,形成结石,从而增加患尿结石的风险。高风险群体大约在30~50岁之间,特别是那些从事司机工作的人,因为天气热,他们经常憋尿,并且很少喝水。一些人的尿酸水平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或不良饮食习惯,例如经常服用动物内脏、海鲜和花生等。

尿结石的发生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每天喝水量不足,致使排便次数较少,从而使晶体更易于成形,此外,草酸钙、磷酸钙和尿酸结石的发生也可能与饮食有关。不规范的饮食是造成结石发生的主因,其中,过度摄入加工食品、哺乳动物脏器、带壳海鲜、菠菜、巧克力、豆类以及啤酒、咖啡等食物都会增加结石的风险,而鹿角状结石的发病则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尿酸过高不仅可以引发痛风,还可以引发尿结石。这主要是由于尿酸水平偏高,造成尿酸结石的产生;另一种原因是,尿液中尿酸浓度偏高,会使草酸等其他成分沉积在尿路表面,造成结石。

如果家人患有尿结石,其他成员患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先天性肾脏疾病,如输尿管狭窄,会使得尿液无法顺利排出体外,长期积累也会引发结石的形成;此外,甲状旁腺功能过高也会使得体内钙质水平过高,从而引发结石的发生。

如果出现尿结石的症状,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因为这意味着肾脏功能受损、生活习惯不良等危险因素已经存在,即使通过治疗解决了现有的结石,仍有50%70%的患者将在未来五年内再次面临结石的困扰。

尿结石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观察结石的大小和位置来判断,如果已经出现症状,则应该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以减轻病情的发展。表患者的结石多数都已大于5毫米,必须尽早接受治疗。

如果尿结石能够在"乖乖"中安全地存在于肾脏内,或者因为体积极小而被轻易地排出体外,那么几乎不会引起疼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患上尿结石却完全没有任何症状。与大多数人认为结石越大就会越痛的想法不同,实际上,大多数导致剧烈疼痛的结石都是体积较小的。

如果患者不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输尿管阻塞,长期下去将会严重损害肾脏功能;此外,尿路阻塞还可能导致肾脏发炎,这种发炎表明肾脏已经被病菌侵入,病菌可能会透过肾脏进入血流,引起严重的败血症,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并发症。如果在发生尿路阻塞后未能在四个星期内及时进行诊治,将可能导致肾脏永久性损伤,因此,及早发现症状并采用有效治疗对策,是后遗症消除的重要措施。

尿结石认识误区:①喝碳酸汽水可减缓尿结石?没有科学根据证明,喝汽水或其他饮料如椰水、薏米水等可以化解尿结石,不过喝水和没喝水倒是有分别,只要多喝水,尿液多,不浓稠,对预防尿结石有帮助。相反地,拥有磷酸成分的汽水,与导致尿结石的尿液含量变化有关。②喝富含钙质牛奶,会导致尿结石?这是错误的说法。若没喝牛奶,缺乏钙质,结石仍会吸取骨骼里的钙质,进而导致骨骼疏松症。

为了预防尿结石,最佳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尤其是在工作或运动后,应该尽快补足身体丢失的水分,以保持健康。①因为人体最好能够维持每天2000毫升的排尿量,夏天对水的需求更大,人体需要补充的水封应该在20003000毫升。2000毫升刚好等于一瓶大瓶装的可乐。充足水分可以促进排尿,这样尿液的结晶就不用再体内沉淀,发生长大,变成尿结石。②白开水最健康:有些人觉得尿结石和水质有关系。硬水,也就是钙镁离子含量高的水,喝多了就会有沉淀,形成尿结石。尿路结石也有一种属于草酸钙的。实际上,对于水中矿物质含量与尿路结石形成的关系还存在较大争论,目前还没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尿路结石跟水质有关,不应当过分强调水质对尿结石的影响。但是碳酸饮料含有容易形成结石的草酸钙,长期用这些替代白开水饮用,会增加患泌尿系结石病和其他疾病的几率。平时喝水还是以白开水为主,少喝碳酸饮料和矿泉水。③睡前喝一杯水:合理分配饮水时间。由于人体在深夜和清晨尿草酸钙过饱和度为最高,尿抑制活性最低,是结石形成的最佳时机,所以患者除平均分配日饮水量外,建议临睡前喝200毫升的水,使尿液结石盐的过饱和度降低,延缓结石的形成或长大。如果半夜能起来小便一次,那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