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19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中分为组(60例)和非组(25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肿瘤直径、肿瘤类型及复发性肿瘤等因素是否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寻找预测垂体腺瘤的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肿瘤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以及复发性肿瘤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70,95%CI:1.090~4.728,P=0.029)、肿瘤直径(OR=1.087,95%CI:1.048~1.126,P<0.001)及复发性肿瘤(OR=3.266,95%CI:1.343~7.944,P=0.009)均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预测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ROC曲线显示,AUC=0.718 (95%CI:0.658~0.779,P<0.001),最佳临界值为24.5 mm,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45.6%。肿瘤直径≤25 mm者167例,其中垂体腺瘤者16例,非者151例;肿瘤直径>25 mm者152例,其中垂体腺瘤者44例,非者108例。肿瘤直径>25 mm是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3.845,95%CI:2.062~7.170,P<0.001)。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25 mm以及复发性的垂体腺瘤患者易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

  • 标签: 垂体肿瘤 垂体卒中 脑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19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中分为组(60例)和非组(25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肿瘤直径、肿瘤类型及复发性肿瘤等因素是否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寻找预测垂体腺瘤的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肿瘤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以及复发性肿瘤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70,95%CI:1.090~4.728,P=0.029)、肿瘤直径(OR=1.087,95%CI:1.048~1.126,P<0.001)及复发性肿瘤(OR=3.266,95%CI:1.343~7.944,P=0.009)均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预测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ROC曲线显示,AUC=0.718 (95%CI:0.658~0.779,P<0.001),最佳临界值为24.5 mm,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45.6%。肿瘤直径≤25 mm者167例,其中垂体腺瘤者16例,非者151例;肿瘤直径>25 mm者152例,其中垂体腺瘤者44例,非者108例。肿瘤直径>25 mm是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3.845,95%CI:2.062~7.170,P<0.001)。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25 mm以及复发性的垂体腺瘤患者易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

  • 标签: 垂体肿瘤 垂体卒中 脑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及其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性(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HT定义为AIS发病后7 d内CT复查发现的颅内出血,并参考欧洲急性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Ⅱ分型标准进一步分为出血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 P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5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22例患者,男性478例(58.2%),年龄(60.6±10.6)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8分(四分位数间距6~12分)。282例(34.4%)发生HT,447例(54.4%)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1[优势比(odds ratio, OR)2.4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85~4.712;P=0.007]、PH-2(OR 5.291,95% CI 1.178~23.758;P=0.030)、入院时血糖(OR 1.063,95% CI 1.018~1.109;P =0.005)以及基线NIHSS评分(OR 1.124,95% CI 1.076~1.175;P<0.001)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不同HT亚型对AIS患者转归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PH-1和PH-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偏头痛与出血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偏头痛与出血中发病风险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按照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SE 12.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6项病例对照研究和7项队列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全部为英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于偏头痛可增高出血中发病风险[优势比(odds ratio, OR)1.4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3~1.76;P<0.001]。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性好。亚组分析显示,有先兆偏头痛(OR 1.38,95% CI 1.05~1.81;P=0.019)、无先兆偏头痛(OR 1.46,95% CI 1.19~1.80;P<0.001)、男性(OR 2.10,95% CI 1.72~2.56;P<0.001)和女性(OR 1.53,95% CI 1.22~1.92;P<0.001)偏头痛均可增高出血中发病风险。结论无论患者性别如何以及有无先兆,偏头痛均可显著增高出血的发病风险。

  • 标签: 偏头痛 颅内出血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对急性缺血性(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脑血管病救治中心收住的未进行静脉溶栓和机械血栓切除的AI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HT定义为AIS患者首次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出血征象,但住院后影像学复查发现颅内出血。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LR与HT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NLR对H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05例AIS患者,位年龄67岁(四分位数间距63~71岁),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4分(四分位数间距2~9分),位NLR为3.84(四分位数间距2.66~5.30),72例(8.9%)患者发生HT。HT组与无HT组年龄、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采血时间、发病至影像学复查时间、NLR以及心房颤动、既往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NLR是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55,95%置信区间1.099~1.672;P=0.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最佳截断值为4.75,其预测H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71.8%。结论高NLR是AI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HT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出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危险因素 试验预期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对急性缺血性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复查头颅CT,根据扫描结果判定是否存在HT。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定义为脑实质血肿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患者在发病36 h内死亡。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CRP与溶栓后HT以及sICH的独立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血清CRP水平对溶栓后HT以及sICH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5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患者。23例(13.9%)在静脉溶栓后发生HT,其中9例为sICH。单变量分析显示,HT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非HT组[(14.49±13.12)mg/L对(7.40±8.05)mg/L;t=2.171,P=0.04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RP水平增高为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78,95%可信区间1.022~1.137;P=0.006)。ROC曲线分析显示,CRP预测溶栓后HT的曲线下面积为0.700(95%可信区间0.570~0.830;P=0.006)。最佳截断值为5.77 m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和59%。sICH组CRP水平与非sICH组无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空腹血糖水平≥7.8 mmol/L为溶栓后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459,95%可信区间1.050~5.759;P=0.038)。结论入院后24 h内血清CRP水平增高可预测急性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后HT风险,但不能预测sICH发生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颅内出血 C-反应蛋白 血糖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PCIS)患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危险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PCIS的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HT定义为发病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颅内出血,而发病后10 d内复查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颅内出血。有症状HT定义为影像学复查提示颅内出血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高。在发病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T、有症状HT以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42例PCIS患者,年龄(68.02±12.0)岁,女性111例(45.9%),基线位NIHSS评分为5.9分(四分位数间距:3.1~8.8分)。19例(7.9%)发生HT,其中14例(73.7%)为有症状HT。3个月时随访显示,74例(30.58%)患者转归不良,其中12例死亡。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1~1.135,P=0.006;OR 1.161,95% CI 1.087~1.240,P<0.001]和梗死体积较大(OR 31.293,95% CI 4.542~215.592,P<0.001;OR 2.084,95% CI 1.414~3.073,P<0.001)是HT及有症状H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511,95% CI 1.307~1.746;P<0.001)、糖尿病(OR 2.041,95% CI 1.054~3.952;P=0.034)和有症状HT(OR 4.514,95% CI 1.458~13.979;P=0.009)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T在PCIS患者较为少见。基线收缩压较高和梗死体积较大是PC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糖尿病和有症状HT是PCIS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患者血管内治疗( 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及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头颅CT确定是否存在HT,sICH定义为存在脑实质血肿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ac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死亡。在术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VT后HT以及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43例患者,94例(21.2%)发生HT,其中24例(5.2%)为sICH。HT组年龄、空腹血糖水平、国际标准化比率、基线NIHSS评分以及心房颤动、心源性栓塞和重度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非HT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HT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EVT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40~1.113;P<0.001]。sICH组与非sICH组饮酒、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080,95% CI 1.025~1.137;P=0.004)以及心源性栓塞(OR 3.579,95% CI 1.101~11.631;P=0.034)是EVT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HT组及sICH组转归不良率和病死率均显著更高。结论高基线NIHSS评分为临床预测EVT后发生HT和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转归不良并增高死亡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颅内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以评估和预防出血患者的下肢DVT。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47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547例患者分为建模组(447例)和外部验证组(1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下肢DV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应用外部验证法检验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建模组纳入的447例患者,共112例(25.1%)确诊为下肢D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全身麻醉手术、镇静镇痛药物、降温毯物理降温、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下肢肌力分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3,95%CI:1.036~1.092,P<0.001)、镇静镇痛药物(OR=5.115,95%CI:2.620~9.986,P<0.001)、降温毯物理降温(OR=34.991,95%CI:14.009~87.396,P<0.001)、高血压病史(OR=2.671,95%CI:1.275~5.594,P=0.009)、血浆D-二聚体水平(OR=7.026,95%CI:3.324~14.851,P<0.001)是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P=0.648,AUC=0.91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14,对应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截断值为0.226。外部验证组100例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一致性指数为0.84。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所构建的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简单、便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出血患者下肢DVT风险的预防、评估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卒中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以评估和预防出血患者的下肢DVT。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47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547例患者分为建模组(447例)和外部验证组(1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下肢DV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应用外部验证法检验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建模组纳入的447例患者,共112例(25.1%)确诊为下肢D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全身麻醉手术、镇静镇痛药物、降温毯物理降温、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下肢肌力分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3,95%CI:1.036~1.092,P<0.001)、镇静镇痛药物(OR=5.115,95%CI:2.620~9.986,P<0.001)、降温毯物理降温(OR=34.991,95%CI:14.009~87.396,P<0.001)、高血压病史(OR=2.671,95%CI:1.275~5.594,P=0.009)、血浆D-二聚体水平(OR=7.026,95%CI:3.324~14.851,P<0.001)是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P=0.648,AUC=0.91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14,对应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截断值为0.226。外部验证组100例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一致性指数为0.84。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所构建的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简单、便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出血患者下肢DVT风险的预防、评估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卒中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与急性缺血性(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内完成头颅CT检查来判定是否发生HT。比较HT组和非HT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DL-C与溶栓后HT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23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年龄(65±12)岁(范围54~78岁),男性219例(67.8%),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4分(四分位数间距3~9分)。91例(28.17%)患者发生HT,其中8例(2.48%)为有症状脑出血。单变量分析显示,HT组LDL-C、年龄、基线NIHSS评分、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基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及心房颤动和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构成比与非HT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较低[优势比(odds ratio, OR)0.5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358~0.788;P=0.002]、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063,95% CI 1.010~1.120;P=0.020)以及基线收缩压较高(OR 1.015,95% CI 1.004~1.026;P=0.008)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LDL-C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LDL-C较低的静脉溶栓患者应谨慎降脂治疗,警惕HT发生。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脑出血 脂蛋白类,LDL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管理在出血脑卒中患者延伸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20例出血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的家庭跟进式护理、基于健康管理的延伸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对出血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服药依从性以及心理状态。结果实施基于健康管理的延伸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血脑卒中护理相关知识掌握度总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总分为(90.38±2.13)、(149.65±4.65)分,高于对照组的(59.07±2.45)、(115.79±5.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依从率为86.67%(52/60),高于对照组的43.33%(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SAS得分分别为(41.87±8.23)、(40.68±7.34)分,低于对照组的(54.23±7.45)、(52.02±9.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健康管理的延伸护理在出血脑卒中患者的家庭跟进工作应用良好,患者知识掌握度、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治疗依从性均得到提高,抑郁、焦虑水平降低。

  • 标签: 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健康管理 延伸护理 家庭跟进工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急性出血结膜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小儿急性出血结膜炎患儿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和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出血结膜炎治疗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小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在急性出血脑卒中患者抢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收治的急性出血脑卒中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救治流程进行抢救;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该院急诊科室收治的45例急性出血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链式流程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抢救效果、救治效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抢救成功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分诊时间、检查时间、等待抢救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急诊救治流程、急诊护士接诊效率、急诊基础护理、危重症护理、急诊就诊环境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链式流程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急性出血脑卒中患者抢救效率,优化患者抢救流程,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有利于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救治满意率。

  • 标签: 链式流程护理管理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 抢救 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判别分析预测创伤出血休克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0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238例创伤出血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内生存情况将创伤出血休克患者分为生存组(214例)和死亡组(24例),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利用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模型,预测创伤出血休克的死亡风险。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脑卒中病史(9.8%比25.0%)、主要出血部位(四肢)(58.9%比29.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评分(16.4±5.1比23.2±6.1)、血乳酸[2.1(1.1~3.5) mmol/L比4.9(2.0~13.4) mmol/L]及手术(92.5%比58.3%)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入最终判别模型的指标有5个:脑卒中病史、主要出血部位(四肢)、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及手术。预测创伤出血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 CI 0.754~0.959。结论所建立判别模型预测创伤出血休克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准确度较高。脑卒中病史、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与创伤出血休克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四肢出血和手术治疗与创伤出血休克的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 标签: 休克,出血性 创伤和损伤 医院死亡率 危险性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出血直肠溃疡综合征(AHRUS)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15例AHRUS患者资料。结果15例女性12例(80.0%),年龄(66.0±12.6)岁,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9±5)分,血红蛋白(71.6±4.7)g/L,内镜检查溃疡多发性6例,孤立性9例,距离齿状线2~6(4.1±1.0)cm。5例采用钛夹止血成功;5例采用经肛门缝合结扎法,1例复发,再次行缝扎止血成功;5例采用纱布填塞压迫法,其中3例复发,改用缝合结扎法。15例出血得到控制,但有9例终因严重的基础疾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AHRUS伴发于危重症,少见但棘手,以局部针对性治疗为主,临床应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并选择合适治疗手段。

  • 标签: 消化性溃疡出血 急性出血性溃疡综合征 疾病特征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