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两个证据规定创制了中国独特可补正排除规则,它既是保障证据真实性、减少冤假错案之刑事政策需求,也体现了立法对中国目前侦查活动特殊关照,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考量妥协产物。但由于可补正排除规则充斥着实体真实主义色彩,其补正范围没有得到适,当限制,补正方法在逻辑层面上也存在值得反思之处,需要进一步司法解释予以完善。

  • 标签: 排除规则 瑕疵证据 合理解释 实体真实
  • 简介:《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重点试图解决非法言词证据主要是违法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可采性问题。但当前实务中亟待解决一些争议问题,如疲劳审讯、超期羁押以及引诱、欺骗性取供,《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都未从正面予以明确规定。虽然如此,实务中仍应通过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法解释方法运用正确解决上述证据证据能力问题。此外,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部分程序设计,主要是庭前会议中能否排非、如何保障辩护方排非权利以及侦查人员出庭后身份问题等等还存在一些不足或缺憾,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程序设计,才能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真正得以“落地”。

  • 标签: 非法证据 供述 全程录音录像 庭前会议 侦查人员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是现代刑事诉讼追求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双重目的并重结果,其本身就是现代法治国标志,体现了司法文明和进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保障正当程序、维护司法尊严、防止违法取证、减少冤假错案等功能。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构中存在一系列价值冲突。根据各国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构中价值侧重区别,可将其分为强制排除模式和自由裁量排除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国在建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应当就各个类型违法情况加以区别,就各种违法程度、情况探讨清楚,才能有助于立法改革。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刑事诉讼 犯罪控制 人权 司法独立 证据制度
  • 简介:我国非法证据排除价值取向主要是真实,其预期功能为防止冤错案件,将这一取向调整为权利取向与真实取证并重,有利于在排除非法证据方面扩大范围并取得更好实效。本文分析了新证据排除规定排除范围从硬性刑讯向软性刑讯扩张、从肉体暴力向精神暴力扩张以及排除重复性自白内容与意义,以及公安司法机关在排除非法证据中角色作用和相关制度设计得失。本文着重指出:排除非法证据不是目的,通过排除证据遏制非法取证行为才是目的,因此排除制度达到是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实践效果,值得迫问也需要缜密观察。

  • 标签: 非法证据 排除规则 扬汤止沸 釜底抽薪 重复性自白
  • 简介: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党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作出重大司法改革部署,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配套改革措施。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是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重要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限制侦查权恣意行使,禁止那些野蛮、残忍、不人道非法取证方式和手段,从根本上遏制非法证据产生诱因。为准确惩罚犯罪,切实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特别是程序公正,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从源头上防范冤假错案发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细化了非法取证方法认定标准,’明确了刑讯逼供后重复性供述一并排除规则及例外情形,对讯问录音录像、讯问笔录、讯问场所等作出规范,进一步落实了提讯登记和收押体检制度,建立了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对讯问合法性进行核查制度,强化了人民检察院在侦查、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期间对证据收集合法性调查核实,完善了庭前会议对证据收集合法性争议处理机制、庭审阶段对证据收集合法性审查与调查程序以及二审程序中对证据收集合法性调查和处理程序。

  • 标签: 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刑讯逼供 非法证据 排除规则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规则定位上反映是"程序理性"而非"实体理性",在法律效果上对辩方有利而非对控方有利,在事实认知上妨碍事实查证而非促进事实查证,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体现了一国刑事司法法治水平。目前我国严格运用证据排除规则存在十大技术难题,即定义难、辨别难、提出难、举证难、调查难、对质难、认定难、排除难、协调难和配套难。"两院三部"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在价值理性层面标志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实质确立。在技术理性层面是否解决或者部分解决了上述十大技术难题,需要将其15条规定逐条与上述技术难题进行对照分析。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十大技术难题 价值理性 技术理性
  • 简介:我国2010年五机关颁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虽然在适用程序上进行了系统规定,但在裁判程序独立性、诉讼效率、二审程序救济及相关配套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程序模式主要有审前证据禁止动议、审判之中审判、声明异议和庭前听证几种,其形式虽然各异,但背后所蕴含价值考量却具有极大相似性。针对我国目前立法及司法现实,应借鉴国外规定,建立以庭前排除为核心,以审中、审后救济为辅助多层次程序结构,为排除非法证据提供有效操作平台。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适用程序 庭审程序
  • 简介:“两高三部”《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定》有关侦查办案人员出庭作证规定,是对刑事诉讼法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重大发畏,有效地促进了控辩平等。根据直接言词原则,侦查办案人员无论以何种证人身份(目击证人、程序证人或辨认鉴真证人)出庭,都应该以“问一答”方式作证,由控方直接询问提供证言,并通过辩护人交叉询问和被告人对质方式接受辩方质证.随着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侦查办案人员出庭作证应当超越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使警察和办案人员出庭作证成为常态。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 控辩平等 侦查办案人员出庭 举证质证 常态化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进入刑事诉讼法典以来给刑事审判实践带来了诸多适用困境与理论迷茫。通过对东南地区某法院关于该规则适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发现相关法律规范操作性不强,司法机关难以相互制约,重实体轻程序传统司法观念,行政倾向性较强畸形考核体系是其适用现实障碍;非法取证方法理解,刑讯逼供行为界定,瑕疵证据得以补正标准是其适用范围上困境之处;办案说明与侦查人员出庭审判选择,重复自白效力的如何认定,诉权启动程序中辩方证明责任以及证据合法性证明标准是其适用程序及裁判标准上桎梏症结。对之进行适时调研分析和总结概括,找出适用瓶颈,探寻改进路径,方能达致设定该规则良善之初衷。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 审判适用 适用范围 适用程序 证明标准
  • 简介:1995年12月至1998年3月间,经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陈志平与副总经理邵丽珍共谋,华东纺织联合公司以上海东欣进出口公司、厦门华东纺织联合公司、上海康达纺织印染服装(集团)公司名义,分别向苏州海关太仓、常熟等办事处申领进料加工登记手册43本,免税进口总计价值1097万余美元各类纺织原料7444吨,然后非法在国内销售,偷逃

  • 标签: 单位自首 犯罪认定 华东纺织联合公司 走私普通货物罪 犯罪构成 案件
  • 简介:人类对于汽车发明和大量投入使用是交通现代化标志性象征。然而,正像任何科学成果发明都具有“双刃剑”属性一样,以汽车为主要代表现代交通肇事犯罪像癌症一样弥漫于现代社会之中,在我国尤甚。其中肇事者因醉酒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又占相当大比例,

  • 标签: 交通肇事犯罪 逻辑分析 刑法规范 实证分析 心理事实 交通现代化
  • 简介:以类型化法益概念相关探讨为逻辑起点,并同时以论述与梳理犯罪论体系中不法类型与罪责类型相区隔为逻辑框架。一方面以类型化法益概念建构刑法解释外延范围,另一方面以不法与罪责构建解释规则内涵边界,以探寻规范化意义下刑法解释边界之所在。

  • 标签: 类型化法益 不法 罪责 刑法解释
  • 简介:荷兰托管令是一项针对犯罪精神病人保安措施,其宗旨一方面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精神病人进一步侵害,另一方面则通过对犯罪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使其摆脱精神疾病,复归社会。由于托管令不是刑罚,它不具有刑罚报复性和惩罚性。出于防卫社会要求,托管令期限是根据他人或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需要来确定

  • 标签: 托管令 医疗令 犯罪精神病人
  • 简介:2010年10月1日《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意见》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一种相对独立量刑程序在中国正式确立。按照这一量刑程序,检察机关可以提出量刑建议,当事人可以提出量刑意见,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有义务收集量刑证据,法律援助适用范围得到扩大,改革者在简易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以及被告人不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中分别确立了各不相同量刑审理程序。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确立,对于量刑裁判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和适度对抗化固然有着积极保障作用,但仍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 标签: 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量刑建议 量刑意见 量刑情节 量刑调查 量刑辩论
  • 简介:现行宪法第12条第1款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所有权。”这是对公共财产所有权和个人财产权予以保护宪法根据。在刑法和民法调整具体社会关系类型中,都以调整财产

  • 标签: 民法 公共财产 刑法 国家保护 合法财产 现行宪法
  • 简介:关于洗钱罪侵害客体到底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还是正常司法活动在我国长期争论不休。侵害金融管理秩序说背后反映是刑法对国家金融安全法益保护利益诉求,但其错误之处在于未区分社会整体洗钱行为与个体冼钱行为危害之间区别,将整体危害性作为个体洗钱行为入罪理由,导致刑法评价对象错误。就侵害法益评价标准而言,两种争论反映是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之间争议,但由于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轻微性和不确定性,即使从行为无价值视角也无法得出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值得刑法介入合理结论,洗钱犯罪侵害并值得刑法予以保护法益只能是国家司法权。

  • 标签: 洗钱 法益 客体 金融安全
  • 简介:当前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理论多借鉴国外理论,主要是德国和日本学说。然而,德国学者将两者区别的目的是想将违警罪排除于刑法外,意图在立法上明确划分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日本学者讨论两者差异,立论目的在于讨论行政刑法是否可以不必完全适用普通刑法总则问题,强调只要在形式上区分普通刑法与行政刑法即可。两者都无法真正解决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问题,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立法上,两者区别是为了寻找自然犯与法定犯入罪上差异,并为具体类型法定犯入罪提供指导作用。其区别体现为法定犯超常性。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论证,首先,法定犯将市民社会里较高层面的道德纳入其中,这无形中拉高了最低限度道德底线;其次,法定犯除体现市民社会愿望道德诉求外,更多体现了政治社会要求。

  • 标签: 法定犯 自然犯 法定犯的超常性
  • 简介:书证是物证和人证之外第三种证据,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均不是书证,故不能视为书证两种类型,它们是反映了物证物证资料。证据是事实是证据学中最重要观点,它构成证据学根基,永远不可动摇。

  • 标签: 证据 证据种类 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