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5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现行反垄断立法中尚无关于剥离资产选择专门性规定。资产剥离是各国普遍采用合并救济措施,剥离资产选择是相关制度中关键性、基础性问题。“保证资产存活性和竞争性”是选择剥离资产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实现又依赖于三方面因素,即剥离资产构成、归属和充分性。通常情况下,构成剥离资产最佳选择是“正在经营独立业务”;剥离被收购方资产对竞争恢复和维护更加有利;而“充分性”实现则需要资产在质量、规模、产品范围、地理范围等方面均足以保证资产购买入在相关市场上成为有效竞争者。

  • 标签: 剥离 资产 合并救济
  • 简介:良好而优美景观构成现代人居环境重要因素,当代社会与景观相关纠纷亦随之增加。景观具有公共利益属性,如果从公私法分立角度看,一般是适用公法规制而拒绝私法救济。但现实中,囿于公法缺位,以及景观保护重要性,私法解决路径成为必然选择。通过分析景观纠纷对于所有权、人格权以及习惯规则适用,发现其要实现私法保护仍存不足。只有在承认景观利益具有客观价值基础上,将其纳入侵权法调整对象范畴,才能为私法救济实现提供一定可能性。

  • 标签: 景观纠纷 人格利益 地域习惯 景观权环境权
  • 简介:刑法教义学是刑法科学核心部分。只有将“刑法任务是维护法规范效力”作为刑法教义学基本互场,才能合理地解释刑法有关规定,才能使刑法教义学解释结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种规范论刑法教义学,要重视解释者个人先见,更要重视解释者群体经验,要让解释结论符合实践理性要求,使解释结论建互在不可辩驳法律基础之上。

  • 标签: 刑法教义学 法规范的维护 法律根据的检验
  • 简介:作为法官审理案件前奏,法律发现能贯彻形式法治观根本原则和精神,并阻止实质法治观对形式法治观颠覆,因而成为法官坚守法治思维第一步。根据法治思维要求,法官在运用法律发现方法时,应当把非正式法源纳入正式法源中,把法源纳入整个法律体系中。运用法治思维协调法律发现和其他法律方法之间关系,防止法官任性和法律方法滥用,一方面要用法律发现结果限定其他法律方法运用,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对法官运用能动型法律方法限制。

  • 标签: 法律发现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 简介:在我国,随着改革进入新历史时期,"改革方法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13年初,《人民日报》围绕"改革方法论"问题发表了系列评论,提出了"改革要回应人民强烈期待";"改革方向至关重要";"改革既要基层摸索,也要顶层设计";"改革必须协调推进";"群众利益是改革发展稳定结合点";"改革需要更广泛群众基础";"改革没有完成时"等基本观点。我国经济学界对改革方法研究由来已久。

  • 标签: 方法论问题 顶层设计 我国经济学界 系列评论 历史时期 中国司法制度
  • 简介:刑法中实质化思潮是耶林目的法学产物,经由利益法学推动方法论变革,刑法适用日益地从以形式逻辑为中心转变为以目的为中心。实质化与目的解释之间存在密切内在关联,后者构成实质解释论首要方法。目的解释适用具有双刃剑效果。对目的探究,能够赋予解释者以解释自由;目的解释主要被用于堵截处罚方面的漏洞,确保刑法之网严密性与开放性。目的解释内在危险则在于,会弱化罪刑法定制约机制,并严重威胁与侵蚀刑法适用统一性与客观性。目的解释规制,涉及是如何控制解释者主观任意性问题。有必要借助一种二元性制约机制,即通过法教义学内部控制与合宪性外部控制,来实现对目的解释规制。

  • 标签: 实质解释论 目的解释 形式解释论 刑事政策
  • 简介:拟人法律观,是法学家们以人为喻体,通过专业化法律思维和法律术语,对各种法律现象进行概括与描述法学方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调整社会关系法律制度与法律方法。作为拟人法律观喻体,除了人器官、生理状态、意识与情感、行为、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具体方面外.还有由多个部分组成有机整体的人。拟人法律观内在根据是类比推理,还有“以己度物”认知进路、万物有灵论和生物进化论。拟人法律观运用,须以正确价值判断为先导。

  • 标签: 拟人法律观 法学方法 法律方法 类比推理 法律隐喻
  • 简介:法律与社会运动研究是一个新兴跨学科领域,它植根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聚焦于法律过程相关主题,彰显了法律理论与社会运动理论交融。从古典情感崩溃理论到时兴法律动员框架,法律与社会运动研究呈现出“典范迁移”时代性征。深入研究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对于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与建设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 标签: 社会运动 法律 情感崩溃 政治过程 法律动员
  • 简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是由现代学人所摸索出一套较为独特研究方法;它是现代学人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积极引进西方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并结合了中国学术传统而融合提炼成;它既突破了中国传统"评点派""文本中心主义",又非对西方学术方法全盘"拿来",因而有着非常鲜明特色。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刘师培较早开拓出了新学术视野,采用新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探索。本文通过对刘师培中古文学研究观照,来探寻现代中古文学研究方法演变,进而试图对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现代性意义予以阐发。

  • 标签: 中古文学 刘师培 现代学术传统 研究方法
  • 简介:一、作为过程司法改革"作为过程司法改革"中"过程"是本体意义上,对过程本体意义强调与过程哲学对世界解释相关。在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黑格尔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及其外化表述中,在马克思"人们存在就是他们现实生活过程"和恩格斯"世界是过程集合体"论断里,都表达了世界是发展过程思想。而20世纪中叶,在由怀特海创立过程哲学中,过程则被系统地赋予了本体意义。

  • 标签: 过程哲学 人们的存在 本体意义 正当化 现实实有 现实生活
  • 简介:共犯关系脱离,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部分共犯人从共犯关系中退出,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犯罪并达到未遂或既遂犯罪形态。共犯关系脱离是有关犯罪结果归属问题,而共犯中止是事关已成立未遂犯可罚性问题。前者属于共犯论特有的问题,后者与其说是共犯论问题,不如说是未遂犯论问题。尽管两者存在部分重合,共犯关系脱离有可能适用共犯中止规定,但两者本质却不同。

  • 标签: 共犯关系脱离 共犯中止 认可 解消
  • 简介:从国内法角度,强制规则不允许当事人通过协议加以改变,而从国际私法角度,这些强制规则必须被适用而不管根据冲突规范确定准据法为何。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强制规则作出了规定,但如何认定法律条文中强制规则仍是一个难题。强制规则可以从法律条文本身规定以及条文背后隐含政策和目的加以识别,而只有那些旨在保护一国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强制规则才能在涉外民事关系中得到直接适用,而这一点往往为我国司法实践所忽略。

  • 标签: 涉外民事关系 法律适用服务 强制规则 识别
  • 简介:随着多哈发展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呈现出新趋势,区域化、拓展化和差异化现象在国际经贸规则发展中愈发凸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动向已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对外交往策略选择。基于此,我国需要形成清晰系统对外经贸战略思路和立场:以发展中国家利益为立足点,积极捍卫多边经贸体制既有成果,并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地缘优势区域贸易安排,以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国际经贸规则 区域化 拓展化 差异化 中国立场
  • 简介:作为中国特殊历史产物劳动教养制度,长久以来在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期限和管理方式等存在比较明显制度性缺陷,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决定同时,意味着我国劳动教养时代正式终结。但是对于劳动教养后续讨论并未终止,如何更好保护人权、健全法治,完善刑罚与治安处罚之间空白地带,就需要进一步确立“违法行为矫治”独立法律地位,明确违法行为矫治基本性质,制定一部违法行为矫治法,进而在整个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中,将违法行为矫治法与刑法和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协调设置,更好完善我国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 标签: 违法行为矫治 刑罚目的 刑法结构
  • 简介:“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观念。尽管关于甲骨文中有无“仁”字尚无定论,但是甲骨文已经有了“仁”字原形。从“夷俗仁”、“相人耦”风俗习惯入手,可以发现灸、爽、乘、化、尼、吊死个字形,分别是东夷民族二人相亲、抱哺其子、抵足而眠、靠背而卧、男女之爱、追孝父母诸风俗写照,它们共同成为酿造“仁”文化土壤。西周有“心”符之“德”源于并超越殷商无“心”符之“德”,其强调“环保小民”、“以民为鉴”,可能系受东夷“相人偶”精神影响。西周“德”字与战国时“恙”(仁古字)之间存在联系。“恙”最早拣于母亲对胎儿关心。从人从二“仁”字,最早见于西周晚期《夷伯夷蓝器铭》,比学术界公认首次见于战国时期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仁”字,要早约五百余年。“仁”经过孔子加工上升为完整思想体系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精神支柱。

  • 标签: 仁恙
  • 简介:通过对315起案件分析发现,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遇到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公开,而是应当怎样公开,其中最为关键是要明晰有关法律规则与涵义。更为重要是,应当在服务行政、给付行政理路上夯实政府信息公开基础。

  • 标签: 政府信息公开 问题 案例分析
  • 简介:反就业歧视抑或平等雇佣,不仅关涉基本人权保护,也关涉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和国家积极义务履行.机会平等是在实质平等不可能情况下必须保有的形式意义上底限平等.雇佣领域机会平等是排除不合理区别因素后“合理区别前提下平等”,其首要原则是“机会向具备岗位合理底限要求所有人充分开放”.在此前提下导入企业自由和社会经济进步价值,就形成机会平等前提下精英主义选择机制.精英主义选择机制正当性与合法性建立在“真实职业资格”基础之上,且有赖于条件平等支撑.条件平等意欲达致目标是国家通过对竞争条件及其形成因素积极调整最大限度地使人们能在实际选择中实现真正自由选择.

  • 标签: 企业雇佣 机会平等 精英选择 条件平等 自由选择
  • 简介:近年来,法官因言论不慎导致社会舆论热议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法官职业伦理规范是否已给法官设定了“慎言义务”?如何让法院和法官能够充分理解这种慎言义务和言论限制意义?如何处理法官慎言与“能动主义”、“司法为民”关系?本文针对法官慎言义务,考察了各主要国家法官职业道德规范或行为规范,归纳了我国法官慎言义务主要内容和存在问题,分析了法官慎言义务理由,提出了法官慎言义务在实践中难点及解决思路,进而也讨论了法官慎言义务制度保障机制重点问题。

  • 标签: 法官 慎言义务 职业伦理
  • 简介:行为不同于举止,行为在语义上便是有意目的。规范只能通过行为而得到遵守,却不一定需要由行为来违反。结果不法和未遂不法属于归属对象,而将结果不法认定为可罚、有责义务违反而加以责难,则涉及归属标准。对可罚错误举止负责性,称为罪责。规范分为举止规范和制裁规范,前者目的是保护法益,后者目的在于维护举止规范效力。刑罚是对违反规范交谈性回应,它表明规范应不受侵犯地继续有效。当事人具备相应行为能力(身体和认识能力)却未实施其若具有避免构成要件实现意图时所应为行为时,则成互义务违反;而犯罪人未在行为层面上形成自己原本能够形成和落实避免构成要件意图,则应受责难。与此对应,归属两个基本条件是行为能力和动机能力。犯罪意味着犯罪人有相应能力却没有合乎规范地行为,亦即违反义务且有责地未以其行为遵守某一规范,这不同于传统上那种认为犯罪是犯罪人违法且有责地行为见解。

  • 标签: 举止 行为 规范 交谈 归属
  • 简介:本文采用社会几何学研究视角,提出一个理解法律系统之整体形态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并由此将当代中国法律系统基本社会形态概括为十六个字:内圆外方、三位一体、二元对立、法政合一。其中“内圆外方”是中国法律系统社会结构,“三位一体”是其运作方式,“二元对立”是其价值观冲突,“法政合一”是其文化核心。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充分认识到法律系统内部种种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性,并试图用一种社会互动而非社会整合眼光来审视其基本形态与变化过程。本文既是对当代中国法律系统整体形态一次社会学分析,又是法律社会学理论创新一次尝试,为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法律职业、纠纷解决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在理论层面彼此对话和整合可能性。

  • 标签: 中国法律 法律系统 社会形态 社会几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