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一、引言1989年3月24日,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EXXONVALDEZ”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搁浅,造成了迄今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溢油污染事故,溢出原油38160立方米以上,溢油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污染了1609公里长的海岸线,埃克森公司除了负担20亿美元的油污清除费用之外,还被提出7

  • 标签: 溢油污染 美国埃克森 责任限制 石油公司 财务责任 海洋环境保护
  • 简介:西方两大法系在起诉理念上有很大差别。英美法系国家特别是美国,检察官的起诉裁量权很大,基本不受制约,现在虽有一些规则试图制约,实际上作用很小。检察官起诉裁量权大的原因在于,英美法系国家实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当事人可以处分自己诉讼权利;另一个原因是政治体制。美国绝大多数州的检察官都是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州检察官市检察官镇检察官各不隶属,不存在领导关系,只要选民没有意见就可以不起诉。大陆法系国家传统上奉行起诉法定主义,犯罪行为符合法定条件就必须起诉,检察官代表国家行使职权,没有处分起诉的权力。

  • 标签: 不起诉制度 起诉裁量权 英美法系国家 当事人主义 评介 国外
  • 简介:加拿大军队在刑事诉讼中实行不同于地方的逮捕制度,适应了军队必须高度集中统一的客观需要。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国司法权在武装力量体系中服从于军事统率权这一总体特点。根据加事大于1991年最新修订的《军纪法》,该国军队的逮捕制度由逮捕权、逮捕后的处理和有关羁押的限制等三部分组成。一、逮捕权逮捕权是合法逮捕的前提和根据。为使军队实行合法逮捕,加拿大《军纪法》对有证逮捕和无证逮捕分别提出了台活性要求。有证逮捕是依据书面逮捕证进行的逮捕。逮捕证是授予某人通病权的证明,是执行逮捕的法律依据。育证逮捕的合法性@活逮捕证的有效性和执行逮捕的台活性。逮捕证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匿上影响有近逮捕的会活性。依法签署

  • 标签: 逮捕制度 无证逮捕 加拿大 被羁押人 合法逮捕 逮捕证
  • 简介:“历史将永远记住1999年12月20日零时这个不平凡的时刻。就在这个使人刻骨铭心的霎那,十几亿华夏儿女乃至全世界几十亿双眼睛的目光,紧紧盯住矗立在两座用不锈钢铸成的旗杆上。就在此刻,似乎世间万物都被时间的大幕遮蔽;只有这两座旗杆存在。在其中的一座旗杆上悬挂了几百年的葡萄牙国旗,被拉下来了;在另一座旗杆上,庄严的五星红旗被中国人的尊严和人间的正义,擎上了顶端。

  • 标签: 澳门 刑事诉讼制度 《澳门刑事诉讼制度论》 书评 周士敏
  • 简介:诱惑侦查制度作为对付新型犯罪的有利武器为世界各国刑事立法所确认,作为大陆法系代表的德国其诱惑侦查制度有其自身的特色,其诱惑侦查的适用界限、法制控制、秘密证人作证制度等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借鉴价值。诱惑侦查在实践中广泛存在,但并没有相应制度上的规定。为解决这一实践和制度的脱节,通过对德国诱惑侦查制度中认可诱惑侦查合法性的审慎态度、法制控制、适用要求以及秘密证人作证制度的分析,可以为我国诱惑侦查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出可行的建议。

  • 标签: 德国 诱惑侦查 制度评介
  • 简介:在近代西方法学史上,法国注释法学派占据着重要地位。该学派伴随1804年《法国民法典》一起诞生后,统治法国法学界长达近一个世纪。然而,对这么一个重要的学派,我国至今未有一篇研究论著。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在对该学派的形成、发展作出详细介绍的基础上,对其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评述,并对该学派与《法国民法典》的关系、该学派于盛衰中所体现的法学发展的若干规律作了论述。

  • 标签: 注释法学 法国民法典 十九世纪 习惯法 法律条文 法律原则
  • 简介:一、序言美国的海事仲裁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租船合同往往订有通过仲裁解决争议的条款,法院承认仲裁条款并予以执行,但当时还没有一部调整海事仲裁的法律,仲裁程序也很不正规,如果当事人不遵守仲裁条款或协议将争议提交仲裁,法院往往不支持对方当事人执行仲裁条款或协议。1920年,纽约州颁

  • 标签: 仲裁条款 仲裁庭 租船合同 仲裁解决 仲裁程序 仲裁裁决
  • 简介:《德国民法典》以其高超的立法技术、严谨的法学概念和科学的法律体系在外国法制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追根溯源,这些特点可以说归功于潘德克顿学派的理论研究.潘德克顿学派对《德国民法典》立法技术层面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法典编纂体例、概念体系和法学语言三个方面.

  • 标签: 潘德克顿学派 德国民法典 立法技术
  • 简介:美国仲裁协会是一个全国性机构吗?美国仲裁协会,英文全称AMERICANARBITRATIONASSOCIATION,简称AAA,在全美国各州共有35个办事机构。在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均有其办事机构。那么,它是一个全国性的机构吗?

  • 标签: 美国 仲裁协会 商事仲裁 法律地位 生存环境 仲裁机构
  • 简介:2002年6月,美国仲裁协会宣布,开始对外提供一项新的服务——“事实独立调查”(IndependentFact-finingServices)。这项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组织、司法机关或者管理机关;具有独立公正性和客观性,可以取代现有的调查手段和方式。

  • 标签: 仲裁协会 管理机关 司法机关 独立 事实 社会组织
  • 简介:<正>基于"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正在成为我国刑法学派之争的一个方面"或者"我国刑法学界围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展开了争论"的学术背景,《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本期聚焦"栏目推出两篇力作,即陈兴良教授的《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以下简称"陈文")和张明楷教授的《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以下简称"张文")。读

  • 标签: 解释论 违法性 陈兴良教授 犯罪论体系 罪刑法定原则 张明楷教授
  • 简介:论文介绍并讨论了我国《电子签名法》所体现的电子商务法立法的一些原则,包括最小程度原则、程序性原则、功能相等原则、技术中性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和国际协调原则等。同时也讨论了我国《电子签名法》的一些不足以及应该进一步通过行政法规加以规范的方面。

  • 标签: 电子签名 电子商务法 数字签名
  • 简介:俄罗斯金融服务市场监管法律制度承继了前苏联的部分理念和框架,随着自由化和私有化进程的加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监管主体以中央银行为核心,联邦金融市场管理局为辅助,同时推动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发展。在法律体系方面以《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市场法》作为主要规范金融服务市场的依据,其他单行法规和个别部门法中的特殊规定也发挥着调控作用。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金融服务市场的监管法律逐步完善,法律规定比较全面,更加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但还应继续转变立法理念,加强部门法的协调统一,平衡好国家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关系。

  • 标签: 俄罗斯 金融服务市场 监管 法律制度
  • 简介:公共利益是一个人言人殊的问题。我国学术界有关公共利益的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十种:一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特殊利益;二是认为公共利益是排斥商业利益的利益;三是认为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四是认为公共利益就是一种公共需求;五是认为公共利益就是一种价值;六是认为公共利益就是一种整体利益;七是认为公共利益是社会活动的根据;八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代表统治阶级的政府利益;九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由个人(团体)利益构成的非真正的整体利益;十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综合利益。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准确理解公共利益的含义需要综合各种认识。

  • 标签: 公共利益 观点 评介
  • 简介:宪法学是以宪法理论和宪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因此,开展宪法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国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国策,明了各国宪法规定的优劣之处,完善我国的宪法规范和宪政制度,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标签: 宪法学 基本理论问题 宪法监督制度 比较研究 宪法规范 民主政治建设
  • 简介:<正>《商法总论》是中国商法学研究会会长王保树教授在2007年的年末出版的一部力作。尽管该书是作为"清华大学法学系列教材"之一的面目问世的,不免显得简洁、明快,但通览全书,我认为该书却毫不失其浓郁、厚重的学术气息,或者可以说,能够作为教材的著

  • 标签: 商法体系 王保树 商法学 商行为 商事通则 德国商法典
  • 简介:19世纪三四十年代,历史法学派的影响愈来愈大,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正处于这一时期。深受黑格尔法哲学思想影响的青年马克思,基于黑格尔对待历史法学派的态度和自身对所处时代青年的认知,对历史法学派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历史法学派 黑格尔
  • 简介:中国大陆刑法学派的形成是中国大陆刑法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大陆刑法学派形成的学术意义正在于中国大陆刑法学的“可持续发展”本身,而其实践价值则在于促建和谐社会。在中国大陆刑法学派形成过程中,“喜新厌旧”和“自娱、自乐、自封”这两种学术心态须予以诊治。中国大陆刑法学派须确立一套机制才能最终得以形成,而此机制即“一个照应、一个关键、一个杠杆和一个基点”。

  • 标签: 刑法学派 可持续发展 创新 理论体系 基础研究
  • 简介:<正>孙慧敏博士的《制度移植——民初上海的中国律师(1912—1937)》[1)一书为过去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民国上海律师业的史学研究作一个丰硕的阶段性总结,亦为非欧洲中心(non-Eurocentric)和非国家中心(non-state-centric)的中国法律史研究论述继续开拓了空间。本书不以西方法律原理去评介制度移植的得失,不以国家建构的视野来看待民国初期法律移植的过程,而是从被移植者(包括律师和使用律师服务的人)的角度去了解制度移植的经历,和当中

  • 标签: 中国律师 中国法律史 法律原理 制度移植 律师辩护 法律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