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儿童骨骼的个体识别研究报道较少,在法医人类学实践中,如何对儿童骨骼进行性别、年龄鉴定,难度较大.2003年在山东省某地枯井内,发现一具儿童尸骨,要求作性别、年龄鉴定,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骼 儿童 性别 进行性 个体识别 发现
  • 简介:目的探讨骨骼DNA提取与快速检验的方法.方法取1年内的碎骨片37份,采用优化的PrepFilerBTAForensicDNA试剂盒法提取DNA,以GlobalfilerTMExpress复合扩增,经3130xL基因分析仪电泳分离进行STR分型检测.结果37份骨骼样本均获得完整的STR分型,各等位基因峰为200~7500rfu,峰型较均衡.结论采用本文建立的骨骼DNA快速检验法提取骨骼DNA,检验时间短,STR分型结果好,可在实际检案中使用,特别适合于灾害事故遇难者身份识别(disastervictimidenti?cation,DVI)的身源鉴定.

  • 标签: 法医物证学 骨骼 DNA提取 快速检验法
  • 简介:目前,对儿童青少年骨骼年龄评价以手腕部及膝部较好,方法也较多,但主观强,随机误差大.随着计算机图像识别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使得骨骼年龄评价更为客观、准确.对于成年人X线片骨龄推断,以胸骨、耻骨及锁骨等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尚需更广泛的方法学研究以增加推断年龄的方法及准确.本文介绍了X线片的骨骼年龄判定方法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标签: X线片 骨龄 法庭科学 年龄判定
  • 简介:骨骼损伤检验中,往往采用煮沸法处理骨骼。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组织筋膜不易与骨骼分离,油脂不易除去,煮后仍需人工剥离。最近,我们根据氢氧根阴离子能使蛋白质溶解,形成易溶于水的碱性蛋白化合物的原理,用氢氧化钠处理了一具颅骨,效果很好,其软组织与骨骼极易分离,能除去骨骼表面的油脂,而骨骼无损坏变形,处理

  • 标签: 碱性蛋白 煮沸法 易溶 于水 苯酚溶液 来苏儿
  • 简介:国内外通常利用X线片观察骨骼继发性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骨骺闭合程度的影像学特征来推断年龄。其中较常用的方法有计数法、计测法、图谱法、评分法及计算机辅助评定骨龄法等。目前国外普遍采用TW评分法。国内也有该评分法的应用报道。主要应用于体育和儿科临床实践中。法医临床学实践中常用六大关节判别方程法推断骨龄和活体年龄推断。其他还有利用牙齿内天冬氨酸的消旋化、骨密度检测以及端粒末端DNA片段长度的变化等年龄推断方法。

  • 标签: X线 骨龄 活体年龄
  • 简介:尸蜡的形成受死者自身情况和尸体所在环境的气温、水温、湿度、水体的含盐量、含氧量、酸碱度、水中的细菌以及藻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条件具备时短期内也能形成全身体表尸蜡.本文对水库中浸泡55天形成全身体表不同程度尸蜡的案例进行报道,并对全身体表尸蜡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为今后研究水中尸蜡形成时间和法医实践中根据尸蜡推断死亡时间提供参考.

  • 标签: 尸蜡形成 尸体现象 法医病理学 水中尸体
  • 简介:许多警察因工作忙碌,平时很少会抽出时间到医院去做体检。—般的小病小灾也是能忍则忍、能拖就拖,以致酿成大病时才匆忙上医院,结果白白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饥。其实,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个过程,且都有其外在的表现,只要我们平时稍加留心,自己就能够发现疾病的苗头,及时找医生就诊。洗脸时对镜查看,若脸色带黄,还伴有身体疲倦,很可能是患了黄疸性肝炎;若发现眼色改变——充血、浑、黄色,应马上去看医生。

  • 标签: 身体健康 警察工作 健康状况 动脉硬化
  • 简介:随着对基因的更深了解,生物学家们发现许多疾病都是由于基因变异引起的。也就是说,那些变异基因呈现出来的碱基排列的图案,与正常基因有所不同

  • 标签: 基因变异 疾病 预测 生物学家
  • 简介:在形式上,质证是控辩双方对相关的证据进行针锋相对的质询、质疑、诘问或者对质的行为.在实质意义上,质证的最主要含义是被告人法益保护及查明案件事实情况.这对于精神病鉴定意见的质证也毫不例外.然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还有其特殊理据,其中包括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意见本身科学存疑等.在美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具有完善的精神病专家证人质证程序或者制度,而在我国涉及精神病人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则存在程序或者制度方面的缺失,因此,需要考察美国精神病专家证人质证程序的得失,以作为我国建立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意见质证程序或者制度的借鉴.

  • 标签: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鉴定意见质证程序 鉴定意见质证制度
  • 简介:新的《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关于"对原有伤残及合并症的处理"的规定较旧标准更为清晰、明确,在实践中便于把握,且符合职工工伤处理的基本原则。新标准规定,对损伤并发症、损伤加重原有伤残情形的,均需按照最终致残结局评定伤残等级;但对于本次工伤伤情显著轻于原有伤残的,则应以本次工伤所致残情为评定依据。与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相比,新标准规定的伤病关系处理原则有相当的差异,主要在于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往往强调按照最终致残结局评定伤残等级,并需说明损伤与伤残的因果关系。虽然职工工伤伤残评定并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司法鉴定范畴,但参照新标准进行伤残鉴定仍将是司法鉴定机构在诸如人身伤害的刑事案件以及侵权赔偿民事案件中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司法鉴定人应根据不同情况,准确把握鉴定中的伤病关系处理原则。

  • 标签: 劳动能力鉴定 司法鉴定 伤病关系
  • 简介:【案例简介】行为人姜某在自家门前公路岔口倒车时车尾刮撞到行人邓某某,导致邓某某摔倒在地,邓某某起身后无恙返回家中,2小时后邓某某感觉身体不适被送至医院抢救,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本次事故经交警部门认定姜某负本起事故的全部责任。户籍证明证实案发时邓某某高龄84岁;医院就诊记录及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意见书表明:①死者邓某某系创伤性休克死亡,符合交通事故致死特征;②本次创伤系死者邓某某“创伤性休克”形成的诱因,也就是导致死亡的次要原因;③死者邓某某原患有腹腔内囊巨大占位肿瘤加上年龄较大的原因是创伤性休克无法纠正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重大疾病 交通肇事 评价 交通事故 创伤性 身体不适
  • 简介:处理非法行医案的难点在于,行为人非法行医诱发病患其他疾病致死的情形应如何定性,解决这一难题需要阐明此类案件中的两个争点:其一是运用客观归咎论对案件中的因果关系问题进行解析;其二是运用'认识因素→意志因素→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判断方法对案件中行为人的罪责加以甄别。

  • 标签: 非法行医 因果关系 罪责 定性
  • 简介:<正>—、前言汉生病即俗称麻风病,西方医学以Leprosy称之,台湾地区医学界及"法规则"使用"癞病"一词;日据时代亦称呼其为"癞病",台湾地区俗语则以"■■《■"⑴称呼汉生病患。由于以上称呼皆带有歧视汉生病友之印象,近来则以发现麻风杆菌之挪威籍医生汉生(GerhardH.A.Hansen,1841-1912)氏为名,改称汉生病(Hansen’sDisease);并于2008年制定"汉生病病患人权保障及补偿条例"时,正式正名为"汉生病"[2]。

  • 标签: 生病 疗养院 台湾地区 人权保障 防治政策 疾病
  • 简介:原告代女士与其母张女士乘坐被告航空公司航班由北京返回乌鲁木齐,张女士在飞机上突发疾病死亡。为此,继承人代先生、代女士起诉航空公司承担50%的赔偿责任,索赔共计67万余元。8月17日,北京铁路运输法院审结了此案,法院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北铁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张女士与被告之间形成航空旅客运输合同关系.

  • 标签: 突发疾病 诉讼请求 死亡案 原告 飞机 铁路运输法院
  • 简介:一部文学、戏剧、音乐或艺术作品只有是独创的,才会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根据较早的有关著作权的成文法规,对于这个概念存在许多有一定影响的主张。从许多判例,我们可以清楚得知:所谓“独创”不过就是指该和品本身不是复制品。的确,从司法判例方面考察,没有任何一项著作权是存在于那种本身就是侵犯著作权的作品之上的。“独创”概念的作用就只不过是防止那些不受著作权保护的

  • 标签: 独创性 专利法 作品 著作权 新颖性 知识产权法
  • 简介:<正>前言法律解释活动始终是人类法律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任何法律在适用中都面临着解释的问题,解释是发现或利用法律的一项主要技艺。法律解释是法律得以实现的前提,抽象的法律规范只有通过解释者的解释才能变得实际有效,才能与复杂多变的现实相契合。正因为法律解释活动在法律实践中的这种重要地位,使它成为法理学所关注的一个课题,并逐渐形成专门化和独立化的学科,到了近代,更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为楷模,发展出一套法律解释的方法和理论,遂为法学中的"显学"。在法律解释的领域,有关法律解释性质的争论贯穿了法律解释发展的始终。法律解释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对这个问题

  • 标签: 法律解释 法律文本 客观性 主体间性 解释者 法律意义
  • 简介:明确是刑法规范对立法语言的基本要求,然而,犯罪现象的复杂、立法者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立法语言自身的固有缺陷,决定了刑法立法在客观上不可能达到绝对明确,刑法的明确是一种相对的、有限度的明确。在内容上,刑法明确原则的相对主要包括构成要件明确的相对和法定刑明确的相对。其中构成要件明确的相对性要求立法者所型构的行为模型要能够划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法定刑明确的相对则要求立法者采取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模式。

  • 标签: 明确性原则 相对性 刑法立法 构成要件 法定刑
  • 简介:客观原则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要求检察机关全面地收集能够认识案件真相的所有证据,而不仅仅局限于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但这种对客观的界定显然与马列主义哲学的客观不同。对案件事实客观的追求,不仅仅是公诉权的要求,也是侦查权、审判权乃至辩护权的要求。过于强调和要求公诉人对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证据的关注,显然是封建有罪推定思想的遗毒。对公诉权而言,追诉才是公诉权的本质属性,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和条件代表国家进行追诉活动才是公诉权的正确定位。

  • 标签: 公诉权 客观性 追诉性 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