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从著作法上界定,“个人使用”主要指涉个人复制及演绎行为,同时以个人复制为主,不包括传播行为。从逻辑上看,数字技术时代著作的保护理路侧重强化对传播本身的直接控制,故权利人无需通过缩小“个人使用”的复制权限制范围来实现对著作的有效保护。同时,在对“个人使用”进行著作法定位及政策选择时,既应为创造力的生长和发展寻找适合的环境,也应留意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 标签: 个人使用 私人使用 复制权 所有权 政策
  • 简介:司法活动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目标:一是实体正义,二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理念起源于西方的自然正义思想。被认为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程序正义是追求实体正义的工具和手段,实体公正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程序正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两者相互一致是最好的结果,但是由于程序本身的不完善性,两者必然会发生冲突。此时程序正义就必然体现出优于实体正义的品质,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 标签: 正当程序 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
  • 简介:程序是指事物运动的某种次序或过程或环节,含有采种秩序或顺序的意思.社会程序,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运动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摸索、总结、形成的主观行动守则.这些行动守则虽然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但它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为了不断地制定一些行动程序,来调适和规范自己的行动,以适应社会规律的需要.扩大和完善公民参与程序的设置和实施,是保证程序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原则.听证会是公民参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间必须保证听证程序的科学性.

  • 标签: 公民参与 听证制度 程序设置 政治文明 民主制度
  • 简介: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对本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考核评定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现点.实践证明,改进了教学方法后,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均取得了较佳效果.

  • 标签: C语言 教学 改革 良好效果
  • 简介:司法赔偿程序目的以国家通过司法赔偿程序的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及关于司法赔偿程序结果的理想模式为研究对象,即关于司法赔偿程序对社会及其成员的作用、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司法赔偿程序的目的在程序具体的运行和操作层面上,则是通过司法赔偿程序的基本原则来发挥作用的。学界对司法赔偿程序的目的以及基本原则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对司法赔偿程序目的和基本原则的探析,旨在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并期望对我国司法赔偿程序的完善作些许参考。

  • 标签: 司法赔偿程序 目的 基本原则 效用
  • 简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西部的城市化进程应是重要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及现状,借鉴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西部城市化的模式选择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 标签: 城市化 模式选择
  • 简介:即使刑法的罪刑规范被满足(或不满足),也可能因为诉讼法上的障碍而得不到适用(或得到适用)。在刑事诉讼领域,这一刑法相对化现象可能发生在诸如排除非法获取的证据、不起诉、对再审的禁止或严格限制、陪审团拒绝指行法令、辩诉交易等各种领域与环节。刑法相对化现象所体现出的程序法对实体法的制约作用,根源于程序法自身所具备以及所代表的某些独特价值。

  • 标签: 刑法相对化 陪审团拒绝指行法令 辩诉交易 价值冲突与权衡
  • 简介:作者系上海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乡村地权的研究,既在田野中做历史研究,又在档案中做田野工作,试图以社会理论的想象力整合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三门学科,在知识论的意义上迈向一种开放的整体社会科学。

  • 标签: 博士生导师 林权 出版 上海大学 历史研究 田野工作
  • 简介:本文所指的藏族知识分子,是指具有较高文化知识、以脑力劳动为业的人们。包括科学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工程师、法律工作者、行政与经济管理人员及文化宗教职业者等。在当今藏民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藏族知识分子成为推动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的先进力量。它在经济领域正成为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在政治活动中是训练有素的参与者,它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与继承者,也成为新

  • 标签: 经济管理人员 科学技术人员 民族繁荣 法律工作者 选择倾向 藏族人
  • 简介:《卜居》和《渔父》,旧题为屈原所作。但自清代大怀疑家崔述以来,好多研究者却认为这是先秦楚人之作,马茂元先生便持这一观点。马先生在他所著《楚辞选·卜居》的题解中,首先否定了旧题之说,然后引用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一段文字[注]作证,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有根据的。不过他只同意了崔氏“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的论点,而对其论据的理

  • 标签: 《渔父》 屈原作品 崔述 楚人 《楚辞章句》 《天问》
  • 简介:用益物确权在城市更新土地法制保障中居于基础地位。国有建设用地使用的确权问题主要表现为届满续期和收回产生的问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主要存在规划、颁证确权、缺乏管理细则等问题。宅基地使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登记规则不够规范、收益权能缺失、取得、转让与收回的规定不明等。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是对空间利用的权利,是建设用地使用的新形态,确权问题主要在于分层空间客体确定,以及其与其他权利的关系处理。针对城市更新中的确权问题,完善法律制度应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运用体系思维,实现城市更新土地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进行土地产权的权利化构造,平衡国家、集体、村民、非村民之间的利益。

  • 标签: 城市更新 确权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
  • 简介: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设置和适用,能有效协调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平衡,符合中国行政诉讼的实践,其功能和价值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立法和实践所证实,具有可行性。

  • 标签: 简易程序 可行性 法理基础 实践基础 域外经验
  • 简介: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着多元化、复杂化、碎片化的现象,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当今,街区制的回归意味着城市空间格局的重构,也面临着复杂的利益矛盾。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模式,是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素交织演变的结果,具有历史遗留、制度失范、安全需求、产权限定等多重利益根源。推行街区制,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利益动力,也存在着城市空间格局重构中的利益障碍,需要从多个层面探寻消解这些利益障碍,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共享之路。

  • 标签: 街区制 城市公共空间 资源共享 利益困境
  • 简介:目前,关于所有权立法的问题正处在激烈的论争之中.笔者认为,"三分法"的模式已不符合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但在物权法中不对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加以规定,令这两种重要的所有权失之规范,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因此取消"三分法",构建统一的所有权制度,在此基础上特别规定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所有权体系的合理格局.

  • 标签: 所有权体系 所有制 国家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
  • 简介:台江县既是一个苗族县又是一个林业县。由于林木在当地苗族人的生活中作用重大,为了保护山林权益,他们形成了丰富的林习惯法资源。这些习惯法集中体现在村规民约当中。林纠纷是当地村寨最常见的纠纷之一,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调解,也会偶然用到神明裁判。在林保护方面,习惯法很好地补充了国家法之不足,但也偶然会有冲突。

  • 标签: 台江县 阳芳寨 林权 习惯法
  • 简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权益的根本保障。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亲历者,作者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百年探索的珍贵收获和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中国人民的各项权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制度保障三方面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 标签: 中国梦 人民权益 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主权 历史进程 政治生活